《孟子‧禹稷顏回同道》
※本學習單選材依據康熹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下冊‧尚論古人‧第三章
※學習單設計者:臺南女中張珮娟老師,實習老師陳佩㞶
課前預習
還記得禹、稷、顏回是誰嗎?請把人物與相關事蹟連連看。
周族姬姓始祖
禹
不遷怒,不貳過
受舜禪讓繼帝位
堯舜時任農官,教民耕種
稷
母親姜嫄踏巨人足跡
而懷孕所生
簞食瓢飲不改其樂
整治黃河水患
顏回
無伐善,無施勞
三過家門而不入
課文解讀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離婁下‧29〉
根據文中所述,孔子認為的賢人有哪些?他們所處世局為何?分別採取何種作為?
賢人
所處世局
作為
禹、稷
■太平盛世
□動盪亂世
三過家門而不入
■救民
□修己
顏回
□太平盛世
■動盪亂世
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
□救民
■修己
→思考:不同的作為,為什麼都被認為是「賢」?
參考答案:聖人之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論盛世或亂世,都能因時制宜,做出明智的抉擇,所以都被認為是「賢」。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且每個人都有「仁、義、理、智」四種善性。你認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也。」是哪一種善性的表現?理由為何?
禹、稷的行事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也。
表現出的善性
■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理由
禹、稷看見有人溺水或飢餓,就像自己也身受溺水或飢餓之苦一樣,這是一種不忍他人受苦的惻隱之心,所以是「仁心」的展現。
面對有人互相打鬥的場面,孟子認為應該視個別情況,採取合理的應對方式。根據文中所述,這些應對方式表現出什麼心態?為什麼?
情況 | ||
有同室之人鬥者 | 鄉鄰有鬥者 | |
彼此的 親疏關係 | ■親近 □疏遠 | □親近 ■疏遠 |
合理的 應對方式 | 披髮纓冠而救之 | 閉戶可也 |
心態 | □傲慢無理,懶惰不整理儀容 ■急於救人,來不及整理儀容 | □視而不見,冷漠無情 ■親疏有別,不願踰矩 |
理由 | 看見家裡的人互相打鬥,就應該趕快上前勸架,這是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事。 | 鄉鄰之人互相打鬥,自然會有和他們關係親近的人前往勸架,如果關係疏遠的自己急於介入,反而顯得唐突、越俎代庖。 |
結論 | 面對不同的情況,應該 □擇善固執,堅持己見從一而終。 ■通權達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是非題:請答「是」或「否」,並說明理由。
( )根據文中所述,孟子認為互鬥者為鄉鄰之人時,不可以前往勸架救
人,只要關上自己家的門窗,不去理睬就好。
參考答案:否,孟子沒有說「不可以」勸架救人,只是認為親疏有別,鄉鄰之人互鬥,有比自己關係更親近者會前往關心,所以勸架並不是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要幫忙勸架也可以,待在自己家裡不去介入,也於理無虧。只是孟子認為,如果鄉鄰之人互鬥,自己也披髮纓冠、儀容不整地去勸架,急得像關係親近的家人一樣,那就顯得奇怪而不明事理了。
孟子認為:「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以下解釋何者正確?
不管身處什麼世局,禹、稷都會「三過家門而不入」,而顏回則會一直堅持「簞食瓢飲不改其樂」。
當禹、稷身處跟顏回一樣的亂世,就會選擇「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當顏回身處跟禹、稷一樣的治世,就會選擇「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稷、顏回只要看見互鬥者,不管是「同室之人」或「鄉鄰之人」,都會前往勸架。
禹、稷、顏回只要看見互鬥者,不管是「同室之人」或「鄉鄰之人」,都會閉門不管。
參考答案:(B)(「易地則皆然」表示兩方若交換立場,也會選擇與對方相同的做法)
承上題,為何禹、稷、顏回在不同世局,會採取不同的作為?
參考答案:
就像看見互鬥之人,是否要上前勸架要視關係親疏而定。而在政治上,當政者自然應該視民如傷,急於救民;若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獨善其身即可。所以禹、稷在太平盛世,可以積極從政、公而忘私;顏回身處亂世,無法施展抱負,那麼就克盡本分,獨善其身、修養自己。
根據本文所述,禹、稷和顏回的異同之處為何?
禹、稷 | 顏回 | ||
異 | 所處世局 | 平世 | 亂世 |
作為 | 三過家門而不入 →公而忘私 | 居陋巷簞食瓢飲 →自我修養 | |
情懷 | ■兼善天下 □獨善其身 | □兼善天下 ■獨善其身 | |
同 | 孔子評 | 賢 | |
孟子曰 | 同道 易地則皆然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根據文中所述,你認為「禹、稷、顏回同『道』」的「道」指的是什麼?
參考答案:
雖然禹、稷和顏回有不同的作為,但這是因為政治局勢有別,因此各自採取合宜的行動。孟子認為,他們「易地則皆然」,如果所處環境互換,就會採取跟對方一樣的作為,所以他們其實秉持著相同的信念,就是「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因此所謂的「同道」,就是擁有相同的聖賢之心,也就是「仁心」,使他們「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雖然隨時勢不同而出處有異,但用心卻無所偏倚、殊途同歸。
課後思考
儒家主張愛有差等、親疏有別,所以孟子認為,面對有人互鬥的場面,應該視彼此親疏關係再決定是否上前勸架,才是合宜的做法。如下圖所示:
說明:
情況一:同室之人鬥者→披髮纓冠而救之
情況二:鄉鄰鬥者→閉戶可也
想一想,如果是其他流派的思想家,面對這些情況,又會採取什麼行動呢?請你依照墨家、法家、道家的主張,思考他們可能採取的行動,完成以下漫畫,並說明理由。
如果是墨家……
理由:墨子主張「兼愛」,認為人沒有遠近親疏的差別,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情況一或情況二,墨家都會一視同仁,「披髮纓冠」地急著前往勸架。
如果是法家……
理由:法家主張嚴刑峻罰,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情況一或情況二,法家都會採取強硬禁止打架,並且處罰互鬥者的方式來處理。
如果是道家……
理由: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隨自然,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情況一或情況二,法家都不會採取積極的勸架行動,而選擇靜觀其變、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