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
頁次:
-
39 依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意旨,下列何種情形不得聲請解釋?
自治法規與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之法規、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或該自治團體自治條例有無牴觸
發生疑義時
地方議會議決自治事項,與憲法、法律、中央法規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
有監督地方自治團體權限之各級主管機關,對地方自治團體行政機關辦理自治事項,認有違背上位規範
尚有疑義,未依規定予以撤銷、變更、廢止或停止其執行者
地方行政機關對同級立法機關議決事項發生執行之爭議時
40 依地方制度法規定,下列何者非屬地方自治團體彼此間在訂定跨域合作行政契約時應記載之事項?
費用之分攤原則 違約之處理方式 仲裁及公證之約定 合作事項及合作期間
41 依地方制度法規定,中央與縣(市)間之權限遇有爭議時,其解決途徑為何?
由立法院院會議決之 由行政院院長召集會議解決之
由總統協調解決之 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42 縣(市)訂定之自治條例與法律牴觸時,中央主管機關應如何處置?
函告無效 撤銷 廢止 停止執行
43 下列何種情況應解除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之職權?
連續未出席成立大會達二會期 連續未出席定期會達二會期
連續未出席臨時會達二會期 連續未出席審查會達二會期
44 下列何者非屬地方制度法第 24 條之 1規定所明示之跨域合作機制?
行政契約
訂定協議
成立區域合作組織
由共同上級業務主管機關指定交由其中一地方自治團體限期辦理
45 有關地方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間覆議制度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地方行政機關對於地方立法機關之議決案,如認為窒礙難行時,應於該議決案送達行政機關 20 日內送
請覆議
地方立法機關對於覆議案,應於送達後 10 日內作成決議
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仍維持有效,行政機關即應接受
覆議時需有出席議員或代表三分之二支持,方能維持原議決案
46 有關縣(市)、鄉(鎮、市)公共造產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鄉(鎮、市)公所公共造產之經營方式,應經各該立法機關議決後報內政部備查
縣(市)、鄉(鎮、市)公共造產得委託經營
縣(市)、鄉(鎮、市)公所興辦之公共造產包括停車場
縣(市)、鄉(鎮、市)公所為辦理公共造產,應儘先利用公有土地
47 依地方制度法規定,關於縣(市)總預算案之編列與審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縣(市)議會對於縣(市)政府所提預算案,得以附帶決議方式為增加支出之決議
縣(市)政府應於會計年度開始 1個月前將總預算案送達縣(市)議會
縣(市)議會應於會計年度開始 15 日前完成總預算案之審議
總預算案如未依限審議通過,支出部分,除新興資本支出外,其維持政府施政所必須之經費得按期分配
後覈實動支
48 有關直轄市民、縣(市)民對於地方自治事項行使創制、複決之權,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直轄市民、縣(市)民行使創制、複決權之法律依據為公民投票法
地方稅自治條例之複決,屬於地方性公民投票適用事項
地方性公民投票之主管機關為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其經費分別由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依
法編列預算
公民投票案提案、連署人數、應附具文件、查核程序及發表會或辯論會之舉辦,應由直轄市、縣(市)
以自治條例定之
49 有關 1990 年代以來各國陸續出現國家公共權威移轉現象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為因應外在環境挑戰,國家公共權威出現所謂「向下移轉(次級政府各級地方自治團體或社區)」的現象
雖有國家公共權威移轉之現象,政府仍為國家的唯一中心
國家面臨財政赤字的困境下,中央政府會透過「分權」作為樽節公共支出之政治手段
在中央政府分權授能下,由地方政府肩負起更大責任,被認為是有效解決複雜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及
經濟問題之方法
50 有關直轄市山地原住民自治區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山地原住民區設區民代表會及區公所,依地方制度法辦理自治事項,並執行直轄市政府委辦事項
山地原住民區之區民代表會得依地方稅法通則規定制定地方稅自治條例
山地原住民區之區長以山地原住民為限
山地原住民區自治法規未制(訂)定前,繼續適用原直轄市自治法規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