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
頁次:
-
40 21 世紀後,原住民族社會推動以原住民族知識為核心的民族教育訴求,近年推動之教育措施,非以原住民
族知識為核心的是:
原住民重點學校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 原住民族部落學校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41 清帝國乾隆年間於臺灣府設「理番同知」,下列何者並非其職權?
民番土地爭議 通事、土目任命 隘寮庶務 人頭稅徵收
42 臺灣省政府於 1950 年代頒布的法規命令或政策文件中,那一項明文規定要「取消保留地制度」?
山地施政要點(1951)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辦法(1951)
促進山地行政建設大綱(1953)平地人民使用山地保留地處理事項(1958)
43 有關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都市原住民」現象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1960 到1970 年代臺灣經濟轉型過程,就業人口由農業快速轉移至非農業
山地原住民因距都會區較遠,成為都市人口之後,受影響比平地原住民深
移入都市人口,以阿美族占多數
都市原住民現象造成原住民族語言文化難以為繼
44 日本帝國時期,臺灣總督府曾於 1930 年發布「蕃人青年團體令」,推動於「蕃地」或普通行政區的「蕃社」
成立青年團組織。有關該組織,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該組織成員通常為受過初等教育或相當程度而未滿 35 歲的青年
該組織在總督府係民政部門主政,地方上則由蕃社警察系統執行
該組織培養出來的青壯原住民,在二次戰後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的抗日立場,並未獲得政府重用
殖民者設立青年團組織的用意,在於扶植友善勢力,取代傳統部落的頭目或勢力者
45 「還我土地運動」為 1980、1990 年代原住民族走上街頭最大型的抗議行動之一,下列有關該運動的敘述,
何者錯誤?
直接造成第一次還我土地運動(1988)興起的原因,在於原住民保留地的流失與使用問題
第二次還我土地運動(1989)迫使當時政府著手規劃並落實保留地的增劃編工作
第三次還我土地運動(1993)之訴求,已跨出保留地議題,進而提出自然主權及傳統領域之主張
前總統陳水扁於其第一次競選總統期間所簽訂「原住民族與臺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其有關締結土地
條約、恢復傳統領域及傳統自然資源使用之內容,係受到第三次還我土地運動的影響
46 下列何者並非清帝國「開山撫番」過程中與原住民族發生的衝突事件?
加禮宛事件 大港口事件 大庄事件 大南澳事件
47 日本帝國時期臺灣總督府首位民政局長水野遵曾言:「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既開發之土地僅為幾分
而已,遺利尚多,尤其東部蕃地為然。對於蕃民之撫育、林野放領、礦山劃借等等,擬定辦法,移住內地
人,以興未開之利,此為經營臺灣之急務。」下列那一個花東行政區的現代聚落形成,與此段陳述的政策
思維相關性最低?
臺東縣鹿野鄉 花蓮縣壽豐鄉 花蓮縣富里鄉 花蓮縣吉安鄉
48 1920 年代日本帝國殖民臺灣時曾實施「理蕃飛行計畫」,以飛機為武器監視威嚇「蕃人」。下列那一族並非
當時主要威嚇的對象?
泰雅族 布農族 鄒族 排灣族
49 臺灣族群關係史中,原漢通婚常常是原住民族文化遭同化的原因之一,但是,漢人透過跨族通婚、入贅或
收養而被原住民族接納為其一份子,有些甚至還成為部落領袖,此現象也從未斷絕。下列人物中,那一位
並非此一現象的代表?
鄭尚 陳英 陳安生 馬智禮
50 設籍桃園市人口最多的原住民族是那一族?
泰雅族 賽夏族 阿美族 布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