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代號:33450
35550 全一頁
等別: 三等考試
類科: 環境工程、環保技術
科目: 環境化學與環境微生物學
考試時間 : 2 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接背面)
一、臺灣地區之酸雨中含有 HNO3與H2SO4兩種酸性物質,其莫耳比為 8:1(HNO3 :
H2SO4)。已知雨水中的碳酸鹽濃度為 1.2×10-5 M(碳酸鹽之 pK1 = 6.35;pK2 = 10.33)。
若酸雨的 pH 值為 4.0,請計算 HNO3與H2SO4之濃度各為多少 M?(20 分)
二、河川水質指標污染指數(RPI)包含下列四個參數:溶氧、BOD、濁度、氨氮。每一
參數所代表的意義各不相同,請詳細說明。(30 分)
三、理論上,每一莫耳葡萄糖分子在厭氧下分解可生成 2個ATP,在好氧下可生成 38 ATP。
且理論上每莫耳葡萄糖轉化成乳酸可釋放出 27 kcal 的能量,若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則釋出 688 kcal 的能量。因此,在厭氧系統下,理論生成一莫耳 ATP 需要 27/2=13.5 kcal
的能量,而好氧下則需要 688/38 =18.1 kcal。為何在好氧下合成每莫耳 ATP 似乎較厭
氧下需要更多能量,但好氧菌通常產量(cell yield)較厭氧菌高?(15 分)
四、請定義及解釋 methanotroph, methylotroph 及methanogen 之異同,並列出主要碳源
各一。(15 分)
五、下水道管線中常見的冠狀腐蝕(crown corrosion)往往導致管線破裂坍塌,請詳述造
成的原因及可能參與的菌株。(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