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是非題:(每個答案2分,共30 分)
( )1. 家鄉的氣候各不相同,因此河川水量也有變
化,例如宜蘭縣的蘭陽溪冬季容易缺水導致河
床裸露。
( )2. 傳統生活器物的製作原料,都是取自大自然,
很浪費自然資源,所以不受現代人喜愛。
( )3. 上枋寮劉宅是客家建築的代表,被列為縣定古
蹟。
( )4. 漢人傳統觀念中以左為尊,未與父母同住時,
三兄弟中的大哥應該住三合院左邊的房間。
( )5. 小安的家鄉夏季炎熱(氣溫常超過 30℃),冬
季多雨且寒冷(氣溫常低於 20℃),小安的家
鄉可能是屏東。
( )6. 過去引水較困難的嘉南平原,自嘉南大圳完成
後,傳統的集中居住型態,已全部改成分散居
住在自己的田地四周。
( )7. 家鄉居民在廟前廣場表演宋江陣,是為了紀念
宋江。
( )8. 現代農民為了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常會種
植油菜、高麗菜等植物當作肥料。
( )9. 泰雅族的湖上杵音相當有名,他們用木杵來敲
擊,合奏出美妙的樂音。
( )10. 現代有些廟宇會宣導減少燒香或紙錢,是響應
環保的創新做法。
( )11. 耕種水稻需要大量時間和勞力,而旱作農業所
需要照顧作物的時間和勞力較少。
( )12. 高雄市美濃區推動市區水圳改造活動,美化瑠
公圳景觀,成為民眾休閒場所。
( )13. 長期使用化學堆肥的土壤,容易產生土壤酸
化、結硬塊。
( )14. 鹿港老街保有傳統街屋斜屋頂,並發展糕餅、
香燭等傳統手工業。
( )15. 臺北市販售兼具購物與垃圾袋雙重功能的「環
保兩用袋」,是為了減低塑膠袋的垃圾量。
二、選擇題:(每個答案2分,共30 分)
( )1. 下列哪個地區的氣候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
1 臺北 ○
2高雄 ○
3宜蘭 ○
4基隆。
( )2. 政府明訂的「國家防災日」是○
11月1日 ○
210
月10 日 ○
39月12 日 ○
49月21 日。
( )3. 丘陵、山地地區常種植的作物,不包括下列哪
項?○
1茶樹 ○
2水果 ○
3甘蔗 ○
4蔬菜。
( )4. 原住民族的傳統住屋形式,有的比較低矮,是
為了○
1方便排水 ○
2躲避強風 ○
3減少蟲、蛇入
侵 ○
4取得材料方便。
( )5. 先民在桃園臺地挖掘了許多的池塘,目的是要
○
1養殖魚蝦 ○
2預防火災 ○
3蓄水灌溉 ○
4休閒
垂釣。
( )6. 政府興建翡翠水庫,是為了供應哪個地區的用
水?○
1臺北地區 ○
2臺中地區 ○
3高屏地區
○
4 花東地區。
( )7. 下列哪一項不是廟宇或教堂的功能?○
1祈求平
安 ○
2休閒聚會 ○
3舉辦祭典 ○
4運動健身。
( )8. 傳統信仰中,庇佑所有移民和漁民的海上守護
神是○
1媽祖 ○
2福德正神 ○
3關公 ○
4耶穌。
( )9. 漢人傳統住屋,正身加上單邊護龍的房屋稱為
○
1三合院 ○
2一條龍 ○
3單伸手 ○
4雙條龍。
( )10. 下列哪一項不是化學肥料的優點?○
1避免動
植物的廢棄物汙染環境 ○
2使用方便 ○
3提高
作物產量 ○
4快速提供作物養分。
( )11. 下列哪個地方屬於都市地區?○
1苗栗縣大湖鄉
○
2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 ○
3宜蘭縣蘇澳鎮
○
4新北市永和區。
( )12. 臺南市鹿耳門的天后宮將媽祖祭典和哪位先
民的故事做結合,發展觀光並認識家鄉歷史?
○
1郭錫瑠 ○
2陳默娘 ○
3鄭成功 ○
4土地公。
( )13. 早期原住民族會利用竹、籐等植物,編織生活
器物,下列哪一個器物的原料不是植物?
○
1木杵 ○
2陶器 ○
3蓑衣 ○
4弓琴。
( )14. 傳統住屋漸漸消失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
項?○
1工商業的發展 ○
2生活方式的轉變
○
3建築材料的革新 ○
4觀光業興起。
( )15. 下列哪項不是製作堆肥的材料? ○
1動物糞便
○
2舊衣服 ○
3植物落葉 ○
4果皮、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