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 5頁】
9. 下列哪三項為國際抑制全球暖化而採用的措施?(甲)簽署京都議定書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乙)推動熱帶雨林
計畫;(丙)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丁)促成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抑制能源消耗 (A)甲乙丙 (B)甲丙丁
(C)甲乙丁 (D)乙丙丁。
10.「節約能源」、「食用當地農產品」、「蔬食主義」等口號,主要在反映下列哪一種行動的落實? (A)減少能源
進口依賴 (B)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C)減碳抑制全球暖化 (D)追求區域糧食自給。
11. 在臺灣,興起一股「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飲食文化,希望透過這樣的消費習慣,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
上述的消費方式之所以可以為環保盡心力,主要的原因為何? (A)可以減少食物浪費 (B)可以增加在地農
業收入 (C)可以減少運送食物距離 (D)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12. 因為糧食消費不均,所以各地糧食問題不同。以美國來說,該國主要面臨的糧食問題為何? (A)總攝取熱量
偏低造成身體機能受礙 (B)高脂高熱量的飲食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C)攝取過量澱粉類食物,導致體重過重
(D)利用穀物畜養牲畜造成極度仰賴糧食進口。
13.「降水量減少,造成旱災→農作物枯死,大量牲口死亡→農作物大量減產→貧窮國家缺乏資金進口糧食」下列
何洲的國家近年來饑荒產生的過程和上述最為相似? (A)非洲 (B)亞洲 (C)大洋洲 (D)中南美洲。
14.下表是近年來某組織在每年 10 月16 日(該組織創建紀念日)所訂的主題,提醒人們對某項議題的重視。該
組織應是下列何者? (A)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 (B)樂施會(Oxfam) (C)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D)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
第15-16 題為題組
以下是從日治時期報紙中擷取的一段記載:「臺灣地區於日治昭和 17 年,太平洋戰爭期間,遠赴南洋作戰的日軍,
帶回登革熱病源,六月中旬首先由高雄港發生,不久波及全高雄地區,並向北蔓延,七月上旬臺南亦流行,下旬
更危及到臺北,八月上旬澎湖告急,中旬傳至臺中,下旬到新竹、花蓮地區,九月下旬,臺東也傳病例,直到十
月以後,疫情才開始減少,當時臺灣地區近九成的人感染到登革熱。」請問:
15.根據上文敘述,登革熱的空間擴散類型最類似 (A)擴張型 (B)位移型 (C)綜合型。
16.近年來登革熱再度盛行全臺,如果想要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協助分析登革熱影響範圍,最適合利用何種分析方法?
(A)環域分析 (B)最佳路徑分析 (C)視域分析 (D)地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