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專題
一0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任課老師:呂寶靜博士
星期四上午9:10~12:00 電話:29387317
教室:綜合271446辦公室:綜合270838
課程說明:本課程旨在說明人類生命週期各階段的行為發展及其特色,並探討社會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期能協助學生瞭解人類的行為,進而培養日後從事社會工作助人專業的評估和處遇之能力。
課程主要內容:一、引介人類行為發展理論
二、分析影響行為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特別強調多元化的概念
三、談論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特徵之發展
四、討論生命週期各階段的重要社會福利課題
五、將人類行為發展的知識運用於社工實務
成績考核方式:一、期中考和期末考各佔20%
二、期末報告乙篇佔30%
三、課堂口頭報告佔20%
四、上課出席及參與討論情形佔10%
授課方式:1、教師講授
2、學生個人報告
3、錄影帶、影片等視聽教學
4、學生團體討論
教科書:1.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參考書:1. Charles Zastrow,& Karen K. KirstAshman著,溫如慧等譯,2012,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2. Phlip R.and Barbara M. Newman,,郭靜晃、吳幸玲譯,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台北:揚智出版社。
3.呂寶靜主編,2011,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4.Robert L. Berger,James T. McBreen,Marilyn J. Rifkin著,陳怡潔譯,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揚智文化。
5.Vimala Pullari著,洪貴真譯,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洪葉。
6.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三版),台北:五南。
7.朱道凱、蘇采禾(譯),2005,社會工作概論(Martin Davies編),台北:群學。
8. Barbara M. Newman & Phlip R. Newman,1991.(5th ed) , Development Throut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9. Charles Zastrow,& Karen K. KirstAshman, 2010(8th ed),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icago: Wadsworth
10. Jose Ashford, Craig Winston Lecroy, Kathy L. Lortie, 1997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or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每週進度:
09/20:課程介紹
09/27:人類行為的特質、發展原則、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10/04:人類行為發展的理論之介紹
10/11:人類行為發展的理論之介紹
10/18:懷孕、生產與新生兒:1.懷孕,2.胎兒發育,3.分娩與生產,4.新生兒,
5.重要的課題:生殖科技、早產兒、妊娠中止
10/25:嬰兒期(出生~2歲):1.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2.嬰兒的情緒發展和氣質(temperamet ),3.社會依戀(social attachment)
11/01:幼兒期(2歲~6歲):1.語言發展,2.自我控制,3.性別角色發展,
4.重要的課題:發展遲緩、兒童照顧
11/08:兒童期(7歲~12歲):1.學習理論,2.社會化,3.自我概念發展,
4.重要的課題:兒童虐待與兒童保護服務、學習障礙/智障、情緒困擾、行為違常
11/15:期中考
11/22:青少年期:1.自我認同,2.性別角色認同,3.孔伯格的道德發展(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4.重要的課題:青少年犯罪/自殺/中輟生/藥物濫用、未婚懷孕/生子
11/29:成年前期:1.生活方式的抉擇與適應(擇偶、結婚、為人父母、家庭、工作事業),2.重要的課題:親密關係的衝突(離婚)、家庭暴力、單親家庭(混合家庭或繼親家庭)
12/06:中年期:1.更年期,2.中年危機,3.重要的課題:失業與轉業、身心症與憂鬱、遊民
12/13:老年期:1.老年準備,2.喪偶,3.工作與退休,4.重要的課題:老人失智症、失能,老人照顧,憂鬱、自殺,老人虐待與老人保護服務
12/20:社會與文化、家庭與團體:1.社會及文化的意義,2.社會及文化影響人類行為,3.文化的社會作用,4.社會控制;家庭之相關理論(家庭系統理論、家庭生命週期 。家庭壓力理論)
12/27:性別角色與性別主義:1.兩性工作不平等,2.性暴力
1/03:性傾向(性取向)
1/10:種族與族群
1/17:期末考
每週之參考書目:
09/20:課程介紹
09/27:人類行為的特質、發展原則、與人類行為發展的研究方法
#1.郭靜晃、吳幸玲,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一章 畢生發展觀」,台北:揚智出版社。
2.沙依仁,第一章。
10/04:人類行為發展的理論之介紹
1.Ashford, J.B., Lecroy, C.W. & Lortie, K.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一章:評估社會功能的多層面架構」
#2. 溫如慧等譯,2012,「第一章:瞭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3.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第九章生態系統觀點」,台北:洪葉。
10/11:人類行為發展的理論之介紹
#1.郭靜晃、吳幸玲譯,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二章 心理社會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2.郭靜晃、吳幸玲,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三章 變化的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10/18:懷孕、生產與新生兒(出生~1歲)
1.Ashford, J.B., Lecroy, C.W. & Lortie, K.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五章:懷孕、生產與新生兒」。
#2.郭靜晃、吳幸玲,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四章 懷孕期及胎兒期的發展」,台北:揚智出版社。
◎ 觀賞錄影帶《童年》
10/25:嬰兒期(1~2歲)
1.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六章:嬰幼兒時期」。
#2.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溫如慧等譯,2012,「第三章嬰兒期與兒童期的心理發展」,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
3.嬰兒的情緒發展和氣質(temperamet )(徐澄清,因材施教--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
4.蘇建文等,1991,發展心理學,「第四章 社會依附行為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 觀賞錄影帶《童年》
11/01:幼兒期(2歲~6歲)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七章:兒童早期」。
#2.郭靜晃、吳幸玲,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六
章 嬰幼兒期(二至四歲)」,台北:揚智出版社
#3.郭靜晃、吳幸玲,1997,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第七
章 幼兒期(四至六歲)」,台北:揚智出版社
11/08:兒童期(7歲~12歲)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八章:兒童中期」。
#2. 孫明儀著,2010,「第二章:發展遲緩與相關障礙」,劉瓊瑛主編,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3. 林惠芳著,2010,「第三章:早期療育」,劉瓊瑛主編,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4. Lorraine Waterhouse ,2005,「第一篇第三節:兒童虐待」,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群學。
5. 余漢儀,2011,「第三章:兒童福利服務」,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觀賞《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錄影帶
11/15:期中考
11/22:青少年期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九章:青少年時期」。
#2.孔伯格的道德發展(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溫如慧等譯,2007,「第十章青少年期與中年期的心理層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3. 陳毓文,2011,「第四章:少年福利服務」,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4.徐錦峰,1997,「第十三章:偏差行為」,郭靜晃等編著,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
11/29:成年前期
1.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十章:成年前期」。
#2.溫如慧等譯,2012,「第十一章:青年期與中年期的社會層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
3. Cathy Hamphreys,2005,「第一篇第四節:家庭暴力」,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群學。
4. 鄭麗珍,2011,「第十一章:家庭社會工作」,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5.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觀賞《勇氣-妳也可以勇敢走出家庭暴力的傷害》錄影帶
12/06:成人中期(中年期)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十一章:中年時期」。
#2.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形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7,頁49-83。
#3. Jane Aldgate,2005,「第一篇第二節:家庭破裂」,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群學。
4、Chris Jones,2005,「第一篇第一節:貧窮和社會排斥」,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群學。
觀賞《中年危機的錄影帶》
12/13:老年期(成人晚期)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十二章:成人晚期」。
#2. 溫如慧等譯,2012,「第十四章老年期的心理層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
3. 呂寶靜,2011,「第五章:老人福利服務」,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觀賞《不老騎士》或《被遺忘的時光》
12/20:社會與文化、家庭與團體
#1.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四章:評估社會功能的社會層面」。
#2.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三章:理論探討-家庭理論(I)」、「第四章:家庭理論(II)」,台北:五南。
3. 蘇建文等,1991,發展心理學,「第十三章:家庭與個體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4.黃金麟,1999,「第三章:文化」,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61-83,台北:巨流
5. Graham Allan,2005,「第四篇第五節:家庭」,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頁413-421,台北:群學。
12/27:性別角色與性別主義
1. 溫如慧等譯,2012,「第八章:性別、性別認同、性別表現與性別歧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2. 羅燦煐,1999,「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3. 游美貴,2011,「第七章:婦女福利服務」,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1/03:性傾向
#1. 溫如慧等譯,2012,「第十二章:性取向」,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麗文文化。
#2. 鍾道銓,2009,「從台灣同志社群處境思索社會工作可提供之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27,頁134-152。
#3 Siobhan Lloyd,2005,「第四篇第六節:性特質與性關係」,
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頁423-434,台北:群學。
期末報告:課堂口頭報告
1/10:種族及族群
#1.Kwame Owusu-Bempah,2005,「第四篇第四節:文化、族群性與認同」,Martin Davies編,社會工作概論,頁401-412,台北:群學。
#2.潘淑滿,2011,「第九章:新移民與社會工作」,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3.王增勇,2011,「第八章:原住民社會工作」,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二版),臺北:巨流。
4. Zastrow & Kirst-Ashman , “chapter 5 Ethnocentrism and Racism”
1/17:期末考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期末報告
101.09.17
每位學生從參考主題中(附後),自行選擇一項主題撰寫期末報告,每篇報告以8,000字為原則,報告繳交日期為101年12月27日,報告內容為三部份:
(一)行為之性質、行為之流行率。
(二)行為形成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結果(或影響)。
(三)社會工作專業如何協助(輔導)有此行為的個人或其家庭。
報告參考主題:
不孕、代理孕母、試管嬰兒
如何幫助學習障礙的小孩
智能不足兒童(資優兒童、自閉症兒童)之教育訓練與輔導
兒童虐待(兒童疏忽)與兒童保護
問題行為兒童(如偷竊、說謊、打架、低成就動機)之輔導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的交友行為
青少年飆車、酗酒、嗑藥問題
未婚媽媽
青少年父母
離婚、再婚、單親家庭
婚姻暴力(毆妻行為)
喪偶及寡居生活適應
老人退休後的生活適應
同性戀
從娼(嫖妓)行為
性別歧視(性別主義)行為
性傷害、性強暴、性騷擾
遊民問題
失業問題
憂鬱、自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