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射、鑑別率題目練習
先
理清楚繞射條紋中央亮紋寬度的大小、其他條紋寬度大小。
知道如何繪圖求寬帶的大小,能寫出公式。
知道亮帶由中央而外,亮度愈來愈弱。
能知道原因,當然絕佳囉!
在單狹縫實驗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繞射條紋為等寬 (B)繞射條紋為相等亮度 (C)白光入射後得彩色條紋 (D)入射波長增長,亮紋寬度增加 (E)光屏上的暗紋是干涉後的節線。
答案:CD
解析:(E)節線是分布在狹縫和光屏之間的空間中。(此題應是節點,非節線)以白光進行單狹縫繞射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繞射圖形為彩色 (B)中央最亮的部分為白色 (C)緊接於中央亮區兩旁的暗區是由於紅色光產生破壞性干涉所致 (D)繞射圖形較單色光之繞射圖形更為清晰 (E)狹縫寬度增加,中央亮區寬度也增加。
答案:AB
解析:(C)紫光產生的破壞性干涉;(E)D=「
雙狹縫干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S為強光源,F為濾光片,A為光源前單狹縫,B為雙狹縫,C為白屏。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 (A)B的兩個狹縫之間距減小時,干涉條紋中兩相鄰亮紋的間距變小 (B)B和C的距離拉大時,干涉條紋中兩相鄰亮紋的間距變大 (C)在C上可以觀察到繞射的現象,且中央亮帶內的干涉條紋數正好等於狹縫間距與狹縫寬度的比數 (D)將F移到A、B之間,C上的干涉圖樣不會改變 (E)將B取走後,在C上會出現單狹縫繞射圖樣
答案:BD (E之選項中,一般用於干涉實驗中之單狹縫,其目的是要獲得相干光源,所以狹縫寬度較單狹縫實驗中繞射所需者較大,若直接在此實驗中拿走雙狹縫,因單狹縫寬度太大,不易看見繞射條紋,所以此答非絕對,視單狹縫寬度而定)在光波干涉及繞射實驗中,假設不知單色光波長時,一般皆先做雙狹縫干涉實驗,再做單狹縫繞射實驗,說明原因何在?
答案:光做雙狹縫實驗測量狹縫至屏距離r,干涉暗線間格y及兩狹縫間格d(即刀片厚度)由
y=
,故可得光波波長
.
。再做單狹縫實驗測量中央亮帶寬度
y。由干涉實驗之波長
,利用
,故可得單狹縫之狹縫寬度:b=
,因一般情形兩狹縫間距離d,可用螺旋測微器多片刀片厚度之平均值而得,但單狹縫寬度b在一般高中實驗室中,測長度之儀器無法測量。
以白光作光源,作單狹縫之繞射實驗,下列敘述何者為真? (A)中央亮線為白光 (B)除中央亮線外其他各亮線均為彩色者 (C)各亮線等寬 (D)各亮線之亮度相同 (E)中央亮線最寬最亮
答案:ABE下列關於光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以單色光做雙狹縫干涉實驗,紅光亮帶間距較綠光為大 (B)以單色光做雙狹縫干涉實驗,把兩個狹縫寬及各減小時,亮帶間距會加大 (C)以單色光做單狹縫繞射實驗,光屏上與狹縫兩端光程差為半波長之點,恰為第一暗紋位置 (D)以白光做雙狹縫干涉實驗,在光屏上產生彩色的干涉條紋 (E)以白光做單狹縫繞射實驗,在光屏上產生彩色的繞射圖樣。
答案:ABDE若以黃色的鈉光(波長為5890 Å)做單狹縫繞射實驗,如狹縫寬0.0025公分,狹縫與屏的距離為20公分。試求: (1)中央亮帶的寬度。 (2)第一暗紋的位置。 (3)第一亮帶的寬度。
[解答]:【解答】
(1) 中央亮帶寬ΔY==
=0.942 cm
(2) y1==
ΔYy1=0.471 cm……距中央線距離
(3) Δy==0.471 cm
若以紅光(波長設為6300 Å)照一單狹縫,測知屏上繞射的第一暗紋於0.5公分處。試求:
(1)第二暗紋的位置。 (2)中央亮帶的寬度。
[解答]:【解答】
因第一暗紋位於y1=∴
=
=
=7.9×103得
第二暗紋位置y2==2×7.9×103×6.3×10-5=1.0 cm
中央亮帶寬為ΔY=2=1.0 cm
如以波長為4750 Å的藍光照射一單狹縫,如屏與狹縫相距30公分,第三暗紋位於0.6公分處。試求: (1)狹縫的寬度。 (2)第三亮帶的寬度。
[解答]:【解答】
y 3=∴ b=
=0.0071 cm
Δy=r=
=0.20 cm 本題提供一測量細狹縫寬度的精細方法。
Δy==0.471 cm
若以紅光(波長設為6300 Å)照一單狹縫,測知屏上繞射的第一暗紋於0.5公分處。試求:
(1)第二暗紋的位置。 (2)中央亮帶的寬度。
[解答]:【解答】
因第一暗紋位於y1=
∴=
=
=7.9×103得
第二暗紋位置y2==2×7.9×103×6.3×10-5=1.0 cm
中央亮帶寬為ΔY=2=1.0 cm
用寬1mm的單狹縫觀察波長600nm的紅光,所得中央亮帶之視角為______弧度。
答案:0.0012
解析:2×=r.
=2×
=2×
=0.0012
單狹縫寬度b=0.01厘米,距光屏2米,白光經過單狹縫即生繞射花紋於屏上,則第一級繞射光譜,紅光與紫光之距離為(已知紅光及紫光之波長分別為7800 Å及4500 Å):
(A) 0.99cm (B) 1.98cm (C) 0.5cm (D) 0.5mm (E) 0.99mm。
[解答]:(A)
【解答】
(1)中央光帶外之第一級繞射光譜,即
n=1離狹縫兩邊端之波程差為bsinθn=
λ或b
=
λ
∴ y=
(2)設紅光距中央光帶yr,紫光為yv,則兩色光相距
Δy=yr-yv=(λr-λv)=
(7800-4500)×10-8
=0.99 cm在單狹縫繞射中,若將寬度b之狹縫右半邊遮住,則中央亮帶之中線向左移動______。
答案:b
以氦氖雷射的紅光做單狹縫繞射實驗,量得中央亮帶的寬度是狹縫寬度b的n倍,狹縫至屏幕的距離為L,則紅光的波長為______。
答案:
解析:D=2×nb=
=
單狹縫實驗中,單色光波長為6500Å,狹縫距光屏為2 m,狹縫寬度為2.6×10-2 cm,若將整個裝置浸入水中,則中央線左、右第二條暗紋相距______cm。(水的折射率為
)
答案:1.5
解析:C=nvf=
×
'f
'=
=
×6500Å
y暗=
=2×
×6500Å×
=0.75cm
所求=2×0.75=1.5 cm
承上題,亮紋寬度變為______倍。
答案:2以波長為
的光照在寬度為b的單狹縫,若光屏上繞射條紋的中央亮帶恰等於狹縫寬度,則光屏與狹縫的距離為______。
答案:
解析:2×=b
r=
波長為
的單色光經單狹縫繞射後,在狹縫後方r處的光屏上呈繞射條紋,其中央亮帶寬度恰等於狹縫寬度的8倍,則狹縫寬度為______。
答案:以一未知波長的單色光做單狹縫繞射實驗,測得中央亮紋的寬度為0.4公分。如狹縫寬0.02公分,且距屏80公分,試求其波長?
答案:由△y=2
故λ==
=5×10-5(cm)=5000(Å)
以
=4800Å之光照射一單狹縫,發現如狹縫與屏相距40(cm)時,第二暗紋位於距中央線1.2(cm)處,今如改用
=6000Å之光,則欲使第一暗紋位於0.45(cm)處,則中央亮紋寬______cm
答案:0.90(1)單狹縫寬0.2mm,經波長為5000Å的綠光照射後,於縫後2m處所生的干涉條紋中央亮區的寬度為若干cm?
(2)同上述,若單狹縫的面與入射光成30°,則幕上中央亮區的寬為若干cm?
答案:(1)1.0cm;(2)2.0cm有一單狹縫,分別以波長λ1與λ2之單色光做繞射實驗。如波長為λ1的第一個暗紋,與波長為λ2的第一個亮帶中線發生在同一位置,則比值λ1/λ2=______。
答案:照射在單狹縫之光波波長為
1與
2,形成繞射條紋時,
1的第二繞射極小,與
2的第二繞射極大重合,則
之值為______。
答案:
解析:2×=(2+
)×
=
若波長各為λa與λb之光照於單狹縫上,則發現波長為λa之第一繞射極小與波長為λb之第二極小重合,則
=______。
答案:2
解析:λa與λb之關係:因λa之第一極小與λb之第二極小重合,故知:=
因此,λa=2λb
汞蒸氣發出波長為5.6×10-7米的綠色光,平行射經0.4毫米寬的單狹縫,其後緊貼焦距為40厘米的凸透鏡,在鏡的焦點上放一屏,則屏上中央亮帶寬度為:
(A) 1.12×10-2 (B) 1.12×10-3 (C) 1.12×10-4 (D) 1.12×10-6 米。
[解答]:(B)
【解答】
(1)本題直接述明是夫朗何斐繞射,屏距狹縫r約等於透鏡焦距f,即40cm。
(2)第一條暗紋距中央線為y1,則
y1==
=5.6×10-4(m)
(3)中央亮帶寬度即ΔY=2y1=1.12×10-3(m)寬度b之單狹縫與光屏相距100 cm,若以λ=6000 Å之光垂直照射,干涉第一暗紋與中垂線之距離為0.40 cm,則:
(A)中央亮紋之寬度為0.80 cm (B)狹縫之寬度為1.5×10-2 cm (C)第三暗紋與中垂線之距離為1.2 cm (D)第二亮紋與中垂線之距離為1.0 cm (E)以上皆非。
(說明:題目雖然寫干涉,但因為是單狹縫,所以依照單狹逢繞射處理。其實,單狹縫之條紋,也是因干涉過程而產生)
[解答]:(A)(B)(C)(D)
【解答】
(1)中央亮紋之寬度=第一暗紋至中垂線之距離的2倍,即2Δ=2×0.40=0.80cm
(2)∵ Δ=
∴ b==
=1.5×10-2(cm)
(3)=
,當n=2、4、6……時為暗紋,故n=6時為第三暗紋。
Y6==
=1.2(cm)
(4)當n=1、3、5……時為亮紋,故n=5時為第二亮紋。
Y5==
=1.0(cm)
在單狹縫繞射實驗中,欲使第一亮帶(位在中央亮帶的一側)的光度極大值位置的繞射角為3°,則狹縫寬度是波長的多少倍? (A)
(B)
(C)
(D)
。
答案:D
解析:當甚小時,sin
≒
又3°=
sin3°≒
故 b sin3°=(1+)
b×
=
=
天文照相若採用藍色的濾光片,其主要目的是在: (A)增加照度 (B)增加放大率 (C)增加鑑別率 (D)增加美觀 (E)配合天空顏色較不刺眼
答案:C1米外之二物體S1、S2相近至何種地步,吾人尚可鑑別(設瞳孔直徑0.2 cm視為小狹縫,白光平均波長為5000 Å)?
(A) 2.5×10-2 (B) 2.5×10-3 (C) 2.5×10-4 (D) 2.5×10-5 (E) 2.5×10-6 m。
[解答]:(C)
【解答】
(1)雷里鑑別法則 bsinθ=λ
(2) sinθ==
∴ d=
=
=2.5×10-4
在「鑑別率實驗」中,經一直徑為d毫米之小孔,同時視察遠處兩個靠近的x色(單色)點光源,則在下列情況中可得最大鑑別率的是:
(A) d=0.5,x色為綠色 (B) d=0.5,x色為紫色 (C) d=0.5,x色為紅色 (D) d=0.2,x色為紅色 (E) d=0.2,x色為紫色。
[解答]:(B)
【解答】
孔徑d愈大鑑別率愈大,波長愈短鑑別率愈佳
R,λ紫<λ紅 故選(B)
觀察兩極近之點光源時,若使用之單色光波長由5000埃改成6000埃,觀察小孔孔徑加倍,則鑑別率為原來的______倍。
答案:
17-3 繞射、鑑別率題目練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