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學習單解析

格式
docx
大小
36.88 KB
頁數
5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11-14,离现在 8 34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學習單

一、課前思考

Q1:當你遭遇挫折,失意低潮時,通常選擇做什麼事來轉換心境?

學生自由發揮


Q2:請分享一次印象深刻的旅遊經驗,描述你在旅程中的所見所感及心境變化。

學生自由發揮


二、題解

Q3:請簡略分析本文寫作背景,並找出文眼所在。

寫作時間

寫作背景

當時任職

文體

唐憲宗元和四年,當時柳宗元三十七歲

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永貞新政)

成功

失敗

永州司馬

升官

遭貶謫

雜記類古文

臺閣名勝記

山水遊記

圖畫器物記

人事雜記

說明:本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記敘作者發現西山的經過,以及登西山時物我兩忘的感受。全文以【 】字為文眼,表明真正的遊賞自此開始,亦標示心境上的轉折,思想歷程的新起點。


三、作者

Q4:韓愈、柳宗元並稱「韓柳」,試比較兩人之異同。

相同處

時代

中唐

重要事蹟

推動古文運動,反駢文重散體

地位

皆屬【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

相異處

思想體系

韓愈

尊崇儒家思想,排斥佛、老

柳宗元

博涉六經、諸子,出入【儒釋道】三家

傳道態度

韓愈

抗顏為師

柳宗元

力辭為師之名

文學成就

韓愈

文以載道,氣勢雄渾,筆力遒勁

詩風奇譎怪僻,屬於【奇險派

柳宗元

文以明道,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為唐代【山水詩】四大家

寓言】:多以動物為題材,擅用幽默諷諭筆法,剖析人情,寄寓事理

山水遊記】:繼承酈道元 水經注 之傳統而有所開創,不侷限於描摩景物,而是寄託自身際遇和情感


四、課文內容分析

Q5:請就〈始得西山宴遊記〉第一段,分析其結構和筆法。

原文

結構

筆法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交代背景

身分:僇人

心情:恆惴慄

白描手法

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說明遊賞過程及心境

使用疊字「施施」「漫漫」,用以表達:

語氣

舒緩

急促

心境

樂在其中

意興闌珊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大量使用短句及頂真,用以表達:

遊賞過程

單調重複

豐富有趣

心境

並未排遣苦悶

渾然忘我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點明自己未知西山

收結上文

開啟下文

正面入筆

反面入筆

暗示將遊西山,將文章引入正題

收結上文

開啟下文


Q6:閱讀文章第二段,判讀作者發現西山之經過。

日期

九月二十八日

從作者發現西山之經過,可推論西山:

人煙罕至

盛名遠播


地點

法華西亭

採取的行動

派遣僕人渡湘江、砍伐雜亂的樹木,焚燒茂密野草,直至山頂為止

表現的心情

意興闌珊,徬徨無奈

急切積極,欲一探究竟


Q7:文章二、三段,作者不從正面描寫西山,而是從不同角度描寫登上西山所見之景,這樣的寫法用意何在?

原文

以何種角度觀覽

用意

寫作手法

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從高處遠望

俯視

環視四周

以收入眼底的景色襯托西山的【高峻雄奇

平提側注法

烘雲托月法

剝筍法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從高處遠望

俯視

環視四周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從高處遠望

俯視

環視四周

以青山白雲的環繞,襯托西山的【超脫塵俗


Q8:作者為何說「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西山特立出群,不同於一般山岳,與永恆並存,與天地同在,使作者得到心境上的平和寧靜,超脫現實羈絆,忘卻困頓得失,與自然冥合,物我兩忘,重新體認人生價值與定位,所以說「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Q9:本文多處使用對比手法,表現了何種意涵?

對比手法之運用

原文

意涵

心境

居是州,恆惴慄

鬱鬱寡歡,憂懼不安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身心解脫,物我兩忘

對西山的觀感

未始之西山之怪特

未知西山之美

望西山,始指異之

驚訝於西山之特出

遊賞的狀態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趨。覺而起,起而歸

單調、漫無目的的遊賞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身心舒放、樂而往返


Q10:本文前後四次提到「始」字,可看出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何種轉變?

出現段落

原文

說明

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一段末尾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人與自然各自獨立,遊賞只停留在隨意觀覽的層次,未與自然相合

對立

消解

融合

第二段開頭

始指異之

開始對自然產生興趣和好奇心,欲嘗試更進一步探索

對立

消解

融合

第四段末尾

然後之吾嚮之未始遊

人與自然有了連結,心境與自然合而為一

對立

消解

融合

第四段末尾

遊於是乎始


Q11:在行文中不直接說出事物的本名,而另找與其關係密切的特徵或標誌來代替,這樣的修辭技巧稱為「借代」。下列各句皆使用了借代,請依據上下文判斷所代替的本體為何。

類別

文句

借代的本體

以事物的特徵或標誌代替本體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青山;白雲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然

老人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史書

窗外就是「銀白」,皚皚的「銀白」,沁寒的「銀白」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

;桃花

莫道不銷魂,廉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菊花


Q12:下列對聯或詩文,何者描寫對象是柳宗元?

對聯或詩文

是否為柳宗元?

判斷關鍵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否

柳州刺史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否

一封書

只須八個月

至今百世師之

(韓愈)

才與福難兼,賈傅以來,文字潮儋同萬里。

地因人始重,河東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否

才與福難兼

地因人始重

河東

永柳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否

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

(杜甫)

深入狼窩,壯士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否

壯士匹夫生死外

燕國

蕭寒易水

(荊軻)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否

去國六千里

投荒十二年


Q13: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最後以「是歲,元和四年也」單獨成段,特別強調遊西山的時間,標誌著精神境界的提升,象徵獨立人格的開展。請思考你生命中的「元和四年」是哪一年?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造成你思想和價值觀重大轉折的原因何在?

學生自由發揮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