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遊六橋待月記〉學習單
編者:劉姿吟
一、關於袁宏道
(一)字【 中郎 】,號【 石公 】,明公安人。
(二)幼聰慧,善詩文,名聞鄉里。十六歲即在城南結詩文社,自為社長。萬曆二十
年中進士,曾任吳縣知縣等官。
(三)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當時稱【 三袁 】,為公安派代表人物。
公安派文學主張反對王世貞、李攀龍等人【 復古、模擬 】的主張,力主詩
文要【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且重視【 小說 】及【 戲曲 】在文
學上的價值。
(四)三袁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其山水遊記清新秀逸,率真自然,帶動晚明小品文
興盛之氣。
二、〈晚遊六橋待月記〉文意理解
※命題之5w1h
when | who | why(文眼) | what | where | how |
晚 | (作者) | 待 | 遊 | 六橋 | 晚上出遊、題名「待月」,都暗示作者特別的書寫對象與角度,閱讀課文時可留意之。 |
※第一段:點出西湖最美的時間
(一)西湖何時最美?
西湖最美 | 一天最美 | ||
春 | 月 | 朝煙 | 夕嵐 |
(二)本段重要字詞:
盛 | ㄕㄥˋ | 繁茂、豐富 | adj |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本課) |
濃厚的 | adj | 既蒙謬愛,何敢拂此盛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 | ||
大規模的 | adj | 1.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本課) 2.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本課) | ||
極、很 | adv | 「盛」怒、「盛」讚 | ||
ㄔㄥˊ | 用容器裝東西 | v | 「盛」飯、「盛」湯 |
(三)老師說:本段文字雖少,但可以看做是全文總綱,段首揭示出的「春」、「月」,將可與後文一一對照。
※第二段:敘述梅、杏、桃三花並開的奇景,並言自己迷戀桃花
(一)「奇觀」為何?造成奇觀的原因是?(請以課文原文作答)
奇觀 | 原因 |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 春雪甚盛 |
(二)石簣頻頻要袁宏道快去看傅金吾園中之梅,但袁宏道因迷戀西湖之桃花,不
忍離去。就你所知與參照課文所述,「梅花」與「桃花」,有何不同?
梅花 | 桃花 | |
模樣 | 圖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lzo607607/blog/15966513-%E6%A2%85%E8%8A%B1 | 圖片來源:http://www.baike.com/wiki/%E6%A1%83%E8%8A%B1&prd=shouye_hotlist |
花期 | ■花期約在一月下旬到二月間,開花 較桃花早 □花期約在二月間,與桃花競相爭放 | ■花期約在三月間,開花較梅花晚 □花期約在二月間,與梅花競相爭放 |
意象 | ■在古典文學意象中,常有高潔之 意,且是文人雅士寄託志節的對象 □在古典文學意象中,常用以隱喻美 人婀娜雍容之姿 | □在古典文學意象中,因經霜不凋, 故常用作「時窮節乃見」的象徵 ■在古典文學意象中,因開花時一片 紅豔,有時作「輕薄、野俗」之徵 |
美稱 | ■四君子:梅、蘭、竹、菊 ■歲寒三友:松、竹、梅 □凌波仙子、藉水開花(水仙) | □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蘭花) □國色天香、富貴之姿(牡丹) ■笑春風、微醉於武陵 |
質感 | ■傅園之梅是從南宋迄今的「古 梅」,屬於「植物界的名牌」 □傅園之梅是官宦之家所植,前往觀 賞或可與主人攀親結戚 | □西湖之桃屬於名貴的品種,盛開時 一片冶豔,不賞可惜 ■西湖之桃繁盛穠麗,但隨處可見, 屬於「植物界的平價品牌」 |
相關詩詞 |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何當結做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 □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癯仙 坐收國士無雙價,獨立東皇太一前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
教師版 補註 | ↑教師補充:「滿樹……」一詩為詠桃,判讀關鍵「紅」、「丹彩」、「結千年實」。 | ↑教師補充:「凌厲……」一詩為詠梅,判讀關鍵「冰霜」、「節」、「癯仙」。 |
(三)袁宏道直言「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透過「戀」與「不忍」兩個詞彙,可看出他什麼樣的個人特質?
→直言對桃花的「迷戀」,甚而達到「不忍離去」、依依難捨的狀態,可看出袁宏道
與眾不同的審美觀。當文人雅士一窩蜂前往觀賞古梅、附庸風雅的時候,他獨留
湖上,與桃相伴,或可與公安派寫作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一對應。
數 | ㄕㄨㄛˋ | 屢次 | adv | 石簣「數」為余言(本課) |
ㄕㄨˋ | 幾個 | adj | 風雪嚴寒,從「數」騎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 |
數量 | n | 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 | ||
算數 | n | 禮、樂、射、御、書、數(《周禮‧地官》) | ||
技藝 | n | 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孟子‧告子》) | ||
命運 | n |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蘇洵〈六國論〉) | ||
ㄕㄨˇ | 計算 | v | 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司馬光〈訓儉示康〉) | |
ㄘㄨˋ | 細密的 | adj |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 |
(五)大考考點:
(1)【99學測】「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是「因果句」。
※第三段:描寫春日美景與遊人如織
(一)文意解構
項目 | 課文原句 | 文意 | 使用之修辭 | |||
寫景 :斷橋│蘇堤 | 自然 | 柳 | 綠煙紅霧 | ■綠柳如煙,紅桃似霧 ■花木繁盛穠麗 | ■對偶■摹寫 ■譬喻■借代 | |
桃 | ||||||
人文 | 歌聲 樂器聲 | 歌吹為風 | □歌聲像風一樣吹來 ■歌聲和樂器聲像風一樣飄揚 | ■譬喻■摹寫 | ||
遊客 | 女 | 粉汗為雨 | □遊湖遇雨,女子妝容不整 ■極言遊湖仕女之多 | ■譬喻■誇飾 | ||
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 | ■穿著華麗衣衫之遊客眾多 □羅紈之客在如茵綠草上野餐 | ■誇飾■摹寫 |
→視覺感受:豔冶極矣
(二)本段重要字詞:
冶 | 一ㄝˇ | 美麗 | Adj | 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本課) |
鎔鑄金屬 | v | 三金合「冶」成寶鍔(李嶠〈寶劍篇〉) | ||
造就培養 | v | 陶「冶」性情 |
詞語 | 相似 |
綠煙紅霧 | 柳暗花明、花明柳暗、桃紅柳綠、柳綠桃紅 |
※第四段:寫杭人遊湖未得其妙,並指出西湖之美實在何時
(一)文意解構
杭人遊湖時間 | 其實西湖之美在何時 | 可見何種美景 |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即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 ■朝日始出 □夕舂始出 □朝日未下 ■夕舂未下 |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湖光染翠之工 □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 ■山嵐設色之妙 |
(二)袁宏道在此段言「杭人遊湖」的時間並非最美的時間,並提出「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所見之「湖光染翠」與「山嵐設色」才是濃媚之景,可看出他什麼樣的個人特質?
→清晨(朝日始出)與黃昏(夕舂未下)不是杭人出遊時間,卻是袁氏認為景致濃媚之時,可看出其不隨流俗的審美趣味。
(三)大考考點:
(1)【102學測】張岱〈西湖七月半〉:「杭人遊湖,巳出酉歸」是指什麼時間?
※第五段:寫月景之美,凸顯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一)文意解構
難以言說之美景 | 景色敘寫與修辭技法 | 誰可受用 | |
□日景 ■月景 □春景 □湖景 | 花態柳情 山容水意 | ■對偶 □借代 □映襯 ■轉化 | ■山僧 □遊客(杭州人) □俗士 ■遊客(作者自己) |
(二)如果你要一次看盡袁宏道所言之「西湖之盛」與「一日之盛」,應該如何規劃行程?
→在和暖暄風吹拂的春日,於黃昏時分出發。在湖畔雇一艇小舟,與三兩好友對饌歡飲,直至月出東山,欣賞銀白月光下花柳湖山之態,醺意上騰後枕藉睡去。但記得在天將亮時起身,才能欣賞清晨的雲霧繚繞、水氣蒸騰之景。
(三)大考考點:
(1)【94指考】本文為「山水遊記」。
(2)【99指考】「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乃「敘述
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之文句。
(3)【104學測】本文作者認為「月景尤不可言」,乃因月景之美「孕含一點『趣』
的神韻」,「惟會心者知之」。
三、〈晚遊六橋待月記〉重點統整
(一)文意脈絡
順序 | 原文 | 意涵 | 照應其他文句 |
0 | 篇名:〈晚遊六橋待月記〉 | 點出書寫主題為「待月」 | 與第五段「月景尤不可言……,趣味」相扣合 |
1 |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 總提全文,說明西湖之美景在於「春」與「月」 | 各段寫景句皆與此段相互照應 |
2 |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 以晚開之梅帶出西湖三花競放之美 | 照應第一段「西湖之盛,為春為月」之「春」字 |
3 | 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 極寫桃紅柳綠的壯盛美感,以「濃筆」、「實筆」描摹春景 | 照應第一段「西湖之盛,為春為月」之「春」字 |
4 |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 寫春日遊人如織的熱鬧景象,使西湖周邊景致更顯穠麗 | 照應第一段「西湖之盛,為春為月」之「春」字 |
5 | 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 | 杭人遊湖只追尋大眾品味,不能感受真正最美的時刻 | 照應第一段「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
6 |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 以「淡筆」、「虛筆」描摹月下之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引起讀者遐思 | 照應第一段「西湖之盛,為春為月」之「春」、「月」二字,亦點出題旨「待月」。另,「花態柳情」可與第三段「綠煙紅霧」相照應;「山容水意」可與第四段「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相照應 |
→寫作手法:層層鋪墊的寫景文句,烘托出「待月」的主題
(二)題為〈晚遊六橋待月記〉,月景卻為略寫,春景則為實筆描摹,這樣的寫作手法有何效果?
→可以造成讀者的強烈好奇心,激發「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另外,也透過景致
描摹的層層鋪墊,著力點出西湖月景之美不可言。
(三)從文中何處可看出袁宏道的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
→(1)捨梅就桃 (2)喜歡「湖光染翠」與「山嵐設色」勝過「綠煙紅霧」
(3)不在午未申三時遊湖,而喜月下之湖景
(四)為何作者說月景是「別是一種趣味」?你如何詮釋這句話?
→對作者而言,「月景」之美是ㄧ般人的遊覽形式所無法觸及、賞見的。它的美難
以言說,箇中之「趣」,只能待有心人感受之。袁宏道用驕傲的口吻,向讀者分
享月下「花態柳情、山容水意」之美,若要證明你不是「俗士」,記得前來賞玩。
四、延伸閱讀
張岱〈西湖十景〉 (A)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B)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C)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蹩趿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D)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E)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F)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G)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H)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I)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
【找一找】 1.這十首詩分別對應一個西湖美景,請參酌詩意找出其描摹的西湖景色。 ( I )平湖秋月 ( C )斷橋殘雪 ( G )柳浪聞鶯 ( B )三潭印月 ( D )南屏晚鐘 ( H )雷峰夕照 ( J )花港觀魚 ( E )蘇堤春曉 ( F )曲院風荷 ( A )雙峰插雲 2.這十首詩所描寫的西湖景色、人事,與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比較,相似者為?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vs石簣數為余言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vs湖光染翠之工、月景尤不可言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vs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vs山嵐設色之妙、月景尤不可言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vs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vs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vs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vs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 □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vs花態柳情,山容水意 □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vs安可為俗士道哉 【想一想】 3.請擇其中一首,就「遣詞造句」與「寫作筆法」兩面向分析之。 →選擇第E首詩〈蘇堤春曉〉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在「遣詞造句」方面,張岱以「譬喻」修辭,將「柳」、「桃」喻為「煙」、「幕」,將「倒映在水底的太陽」比喻為「紅玉」;並用「轉化」手法,將「初昇的朝陽」溫和不熾熱的光線,比擬為美人西施剛睡醒的嫵媚。在「寫作筆法」的部分,先寫景,後抒感。以「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的景色書寫技法,先寫如煙似幕的桃柳,再寫倒映於湖面的紅色朝陽。續以「西施」相比,暗引蘇軾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概念,西施美人無處不美,剛睡醒時,自也是多姿動人。 |
五、短文寫作練習
【更待月黑看湖光──〈晚遊六橋待月記〉短文寫作設計】
西湖之於文人雅士、才子佳人、謫宦寵臣,甚至於整個中國,都有著無可取代的文化象徵地位。請根據下列文章內容,(一)分析西湖之於蘇軾和林和靖有何不同意義?兩人的作為你較認同誰?(二)作者「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窯,盡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的說法你同意嗎?為什麼?兩題合計文長約250-300字。
西湖勝跡中最能讓中國文人揚眉吐氣的,是白堤和蘇堤。兩位大詩人、大文豪,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解除當地人民的疾苦,興修水利,浚湖築堤,終於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命堤壩。
清人查容詠蘇堤詩云:「蘇公當日曾築此,不為遊觀為民耳。」恰恰是最懂遊觀的藝術家不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遊觀物,於是,這樣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間特別顯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論,遊西湖最暢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獨個兒漫步於蘇堤。也沒有什麼名句逼我吟誦,也沒有後人的感慨來強加於我,也沒有一尊莊嚴的塑像壓抑我的鬆快,它始終只是一條自然功能上的長堤,樹木也生得平適,鳥鳴也聽得自如。這一切都不是東坡學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這裡做了太守,辦了一件盡職的好事,就這樣,才讓我看到一個在美的領域真正卓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
但是,就白居易、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存在。他們有他們比較完整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他們有比較硬朗的主體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峰巔和精英。他們本該在更大的意義上統領一代民族精神,但卻僅僅因辭章而入選為一架僵硬機體中的零件,被隨處裝上拆下,東奔西顛,極偶然地調配到了這個湖邊,搞了一下別人也能搞的水利。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歷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會實績的極致。盡管美麗,也就是這麼兩條長堤而已。
也許正是對這類結果的大徹大悟,西湖邊又悠悠然站出一個林和靖。他似乎把什麼都看透了,隱居孤山二十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囂。他的詩寫得著實高明,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來詠梅,幾乎成為千古絕唱。中國古代,隱士多的是,而林和靖憑著梅花、白鶴與詩句,把隱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後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蘇東坡固然值得羡慕,卻是難以追隨的;能夠偏偏到杭州西湖來做一太守,更是一種極偶然、極奇罕的機遇。然而,要追隨林和靖卻不難,不管有沒有他的才分。梅妻鶴子有點煩難,其實也很寬鬆,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兒找不到幾叢花樹、幾雙飛禽呢?在現實社會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
這種自衛和自慰,是中國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實現於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窯,盡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於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結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畫簽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節自余秋雨《文化苦旅‧西湖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