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离现在 10
年 1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德育原理(教)
林建福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
代號
00UE046
課程名稱 德育原理(教)
英文
名稱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全/半
年
半
必/選修
選修
學分
數
2.0
每週授課
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
系級
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
先修
課程
課程
簡介
本課程旨在教導主要道德哲學思想,同時協助師資生熟識主要道德教育
學說,譬如 Aristotle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I. Kant 義務論倫理學
(Deontological Ethics)、J. S. Mill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倫理學與當代品
格教育思想,進而能夠關心教育事務的道德意義,能在未來教育職場中
實踐道德教育原理。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能認識主要道德哲學思想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碩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2. 能熟識主要道德教育學說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碩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3. 能實踐道德教育原理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碩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4. 能關心教育事務的道德意義
學士:
5-3 具備專業態度
碩士:
5-3 具備專業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建福
本課程包含實地學習時
數
本課程適合修習領域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緒論(教學計畫說明); 「道德」、「倫理」、「德育原理」的
主要意義(一)
2. 同上
3.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 (報告 I) 第一組
4. 同上
5. 同上 (報告 II) 第二組
6. 同上
7. 義務論倫理學(Deontological Ethics)
8. 同上
9. 同上 (報告 III) 第三組
10. 期中考 (彈性前後調查)
11.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倫理學
12. 同上 (報告 IV) 第四組
13. 德育的心理學基礎(含影片)
14. 德育的主要教學途徑 (報告 V)第五組
15. 同上
16. 同上 (報告 VI)第六組
17. 品格教育
18.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25 %
課堂討論參與
25 %
出席
25 %
報告
25 %
參考書目
1. 報告文獻
2. (報告 I)
3. 林建福(2006),第二章(pp11-24) 。
4. (報告 II)
5. 林建福(2006),第三章(pp25-47) 。
6. (報告 III)
7. Kant, Immanuel(1992), Kant on
education, trans. by Annette Churton,
Bristol, England : Thoemmes Press (Chs.
4-6, 游振鵬、吳美瑤譯)
8. (報告 IV)
9. 但昭偉著(2002)
10. (報告 V)
11. Kohlberg, L.(1981), Indoctrination
versus relativity in value education, in L.
Kohlberg,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Harper & Row,
6-28. (單文經譯)
12. (報告 VI)
13. 林建福(2006),第八章(pp193-220)。
14. 上課主要參考書目:
15.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
臺北:學富。
16. 其他參考書目:
17. 但昭偉著(2002),道德教育 : 理論、
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
18. 李雄揮編譯(W. K. Frankena 原著) (民
79),倫理學,臺北:五南。
19. 林火旺(2001),倫理學,臺北:五南。
20. 林延慧、張振華譯(J. F. Soltis 原
著)(1999),教學倫理,臺北:桂冠。
21.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
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
22. 歐陽教著(民 74),德育原理,台北
市 : 文景。
23. Frankena W. K.(1973),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德育原理(教)
林建福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
代號
00UE046
課程名稱 德育原理(教)
英文
名稱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全/半
年
半
必/選修
選修
學分
數
2.0
每週授課
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
系級
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
先修
課程
課程
簡介
本課程旨在教導主要道德哲學思想,同時協助師資生熟識主要道德教育
學說,譬如 Aristotle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I. Kant 義務論倫理學
(Deontological Ethics)、J. S. Mill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倫理學與當代品
格教育思想,進而能夠關心教育事務的道德意義,能在未來教育職場中
實踐道德教育原理。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能認識主要道德哲學思想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碩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2. 能熟識主要道德教育學說
學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碩士:
1-1 具備課程規劃能力
5-1 擁有自我發展能力
3. 能實踐道德教育原理
學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碩士:
1-2 具備教學規劃能力
2-2 具有運用教學方法能力
4. 能關心教育事務的道德意義
學士:
5-3 具備專業態度
碩士:
5-3 具備專業態度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林建福
本課程包含實地學習時
數
本課程適合修習領域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緒論(教學計畫說明); 「道德」、「倫理」、「德育原理」的
主要意義(一)
2. 同上
3.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 (報告 I) 第一組
4. 同上
5. 同上 (報告 II) 第二組
6. 同上
7. 義務論倫理學(Deontological Ethics)
8. 同上
9. 同上 (報告 III) 第三組
10. 期中考 (彈性前後調查)
11.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倫理學
12. 同上 (報告 IV) 第四組
13. 德育的心理學基礎(含影片)
14. 德育的主要教學途徑 (報告 V)第五組
15. 同上
16. 同上 (報告 VI)第六組
17. 品格教育
18. 期末考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討論法
問題解決教學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末考
25 %
課堂討論參與
25 %
出席
25 %
報告
25 %
參考書目
1. 報告文獻
2. (報告 I)
3. 林建福(2006),第二章(pp11-24) 。
4. (報告 II)
5. 林建福(2006),第三章(pp25-47) 。
6. (報告 III)
7. Kant, Immanuel(1992), Kant on
education, trans. by Annette Churton,
Bristol, England : Thoemmes Press (Chs.
4-6, 游振鵬、吳美瑤譯)
8. (報告 IV)
9. 但昭偉著(2002)
10. (報告 V)
11. Kohlberg, L.(1981), Indoctrination
versus relativity in value education, in L.
Kohlberg,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Harper & Row,
6-28. (單文經譯)
12. (報告 VI)
13. 林建福(2006),第八章(pp193-220)。
14. 上課主要參考書目:
15.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
臺北:學富。
16. 其他參考書目:
17. 但昭偉著(2002),道德教育 : 理論、
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
18. 李雄揮編譯(W. K. Frankena 原著) (民
79),倫理學,臺北:五南。
19. 林火旺(2001),倫理學,臺北:五南。
20. 林延慧、張振華譯(J. F. Soltis 原
著)(1999),教學倫理,臺北:桂冠。
21.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
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
22. 歐陽教著(民 74),德育原理,台北
市 : 文景。
23. Frankena W. K.(1973),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