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塑造未來幸福與成功的核心能力

格式
pdf
大小
253.72 KB
頁數
3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09-30,离现在 16 2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生命維護--倫理及品格理論與實踐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新世紀的品格教育應強調多元整合,從體

驗著手,落實生活,並培養道德實踐能力。

  2003年天下雜誌出版『品格決

勝負

--未來人才的秘密』專刊,指出:「…多年以後,留在孩子生命裡的,

決 定 他 是 否 快 樂 幸 福 的 , 可 能 不 只 是 英 文 、 數 學 或 電 腦 , 而 是 在 起 起 伏 伏

的 人 生 後 , 能 不 能 仍 舊 自 信 樂 觀 ; 他 懂 不 懂 得 好 好 經 營 一 個 家 , 維 繫 自 己

和他人的關係;他能不能憑著誠信、負責、自律和勇氣,贏得一份事業和成

就。」;「品格教育要超越認知的領域,不只是告訴學生什麼是『善』,什

麼是『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和決策的能力,讓學生能對是

非 做 出 判 斷 , 並 融 入 道 德 的 實 踐 」 。

2007年天下雜誌再度以「品格教育」

為題,又企劃「教出品格力」的專刊。可見,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強調落實於

日常生活的道德體驗與生活實踐。本文擬釐清倫理與道德的觀點,及其對品

格教育實踐的意義性。

一 、 倫 理 是 社 會 的 規 範 , 道 德 是 自 我 行 為 的 約 束

  「倫理(

ethic)」和「道德(moral)」常被同時提出,並視為同義,

事實上,「倫理」強調的是外在的社會規範,「道德」則注重個人對自我行

為的約束。面對時代的急遽變遷,舊有的道德體系常面臨嚴重的挑戰,新的

道德規範不斷的出現,面對多元化、相對主義道德觀的社會思潮,如何在社

會多元價值的互動中產生社會倫理與個人道德規範,並建構個人品格與實踐

的行為依據,就成為重要的議題。因此,品格教育的目標應著重於培養學生

道德判斷與實踐的能力,以啟發及互動式的教學和批判思考方式,引導學生

對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及個人品格實踐,進行有效的學習。

從 倫 理 道 德 論 品 格 教 育 的 實 踐

中 正 大 學 成 教 系 教 授 / 教 育 部 生 命 教 育 學 習 網 共 同 主 持 人   張 菀 珍 教 授

【 生 命 教 育 議 題 深 究   第 二 組   生 命 維 護 : 倫 理 及 品 格 理 論 與 實 踐 】

background image

二 、 品 格 教 育 是 一 種 理 性 的 自 我 指 導 與 自 我 訓 練 過 程

    歐 威 爾 在 「

1984」這本政治小說中所描述的社會,利用遍佈各處的擴

音 器 , 日 以 繼 夜 的 重 覆 著 教 條 的 廣 播 , 以 強 行 灌 輸 及 洗 腦 的 方 式 來 教 育 人

民,此種藉著強大外力來支持的社會秩序,絕不能算是一個有道德教養的社

會(

a  morally  educative  society)。道德應該是一種自我教育和自我訓練

的 過 程 , 也 是 一 種 理 性 的 自 我 指 導 與 決 定 過 程 。 根 據 郭 爾 堡 (

Kohlberg)

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三個層次與六個階段加以區分的話,國小學生處於道

德成規前層次的「以懲罰及服從為導向」及「以自我利益為導向」階段,國

中及高一學生處於道德成規層次的「以人際關係和諧為導向」階段,高二、

高三同學則進入「以守法為導向」階段,大學生才逐漸進入「以普遍倫理原

則為導向」的自律層次。由此可見,對於道德認知的討論與互動學習情境教

學 , 應 是 持 續 不 斷 努 力 的 歷 程 , 唯 有 透 由 著 重 道 德 兩 難 困 境 問 題 的 教 學 設

計,才能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道德情操、道德實踐意願的發展與成熟。

三 、 推 動 生 命 教 育 落 實 品 格 教 育 的 實 踐

  面對網路時代自主學習、青少年次文化多元化現象,

M型社會貧富差距

的 雙 峰 現 象 , 使 得 學 生 在 慾 望 多 元 、 相 對 價 值 多 元 及 自 我 存 在 意 義 的 失 落

中,無法沉靜內心,從「慢活」中體驗人與自然宇宙間的息息相關,人與他

人和社會間的有機連帶關係,人與自我的真誠對話與如實了解。從而產生了

對社會倫理規範的質疑和挑戰,對個人道德約束的解體,及品格實踐的無所

依從現象。惟有從生命教育的「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

的體驗學習、生活實踐及自我反思中,方能具體的落實品格的實踐性。

四 、 以 生 命 教 育 培 養 學 生 具 備 「 勇 氣 」 、 「 愛 」 與 「 智  

      慧 」 的 靈 性 特 質

    心 靈 特 質 的 組 成 要 素 , 包 括 尋 求 生 命 意 義 的 意 志 、 人 生 的 目 標 取 向 、

創 造 力 、 想 像 力 、 直 觀 、 良 知 的 能 力 、 幽 默 感 等 等 人 類 所 獨 有 的 特 質 , 同

background image

  生命維護--倫理及品格理論與實踐

時 也 包 括 觀 察 自 己 、 自 我 超 越 、 關 心 他 人 及 與 個 人 信 念 相 關 的 種 種 問 題 。

X a v i e r ( 1 9 8 7 ) 認 為 「 成 熟 的 心 靈 」 乃 是 以 勇 氣 、 愛 、 智 慧 三 者 為 根 本

動 力 所 形 成 的 , 且 此 三 個 因 素 息 息 相 關 , 勇 氣 是 愛 及 智 慧 的 行 動 基 礎 , 愛

則 可 運 用 勇 氣 及 智 慧 來 協 助 他 人 , 智 慧 則 是 「 唯 理 (

reason)」及「直觀

intuition)」間的健康平衡狀態,因此,勇氣、愛與智慧是構成靈性特質

所必須具備的先決要素。

Assagioli(1991)認為靈性特質是驅使人去超越

個人的自私、自利、恐懼、惰性和享樂的追求,其要素包括:

1.超越自我原

先保存本性的勇氣;

2.對他人、家庭、國家、或普遍人類的愛與奉獻;3.對

自 己 、 環 境 、 周 遭 世 界 的 責 任 感 ;

4.有社會良知,願與團體合作並團結一

致;

5.無私欲的為大我奉獻與犧牲;6.為理想而堅忍不拔的意志力;7.對宇

宙意義與目的具備理解之同理心。當前學生品格教育的培養與實踐,正需要

藉生命教育的推動,以培養學生具備「勇氣」、「愛」與「智慧」的靈性特

質,方能促成學生自發性的品格教育實踐行為能力。

    面 對 當 前 整 體 社 會 變 遷 所 引 發 的 價 值 混 淆 、 社 會 失 序 、 自 我 迷 亂 的 現

象,雖然教育部、學校及社會相關單位均致力於社會倫理規範的重整、呼籲

個人道德規範的自我約束,並以推動品格教育作為全民教育的最重要原則。

然而,欲落實品格教育唯有從社會、家庭與學校三方面共同推動生命教育,

以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具備「勇氣」、「愛」與「智慧」的靈性特質,推動生

命教育落實品格教育的實踐,方能全方位塑造出學生良好品格行為與觀念,

才能讓優質的倫理道德風氣,散播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