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离现在 8 年 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種出好品格-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
福龍國小 楊璦如
壹、 前言
2016.11 親子天下雜誌以「食農教育」為主題,食農教育給孩子終生帶著走的能力,
包含選食力、環境關懷,以及感謝他人等教育,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重新學習飲食素養,
成為受用一生的能力。研究者服務的學校為一偏鄉小校,家長為謀生計轉而到工業區工
作,雖為偏鄉卻也讓孩子與上一代農耕的生活傳承逐漸疏遠。在台灣及世界各國也有推
動食農教育的小學例如烹飪課程及學校菜園種植,以促進孩童與食物、環境及社區的連
結。由此可發現各縣市及全球都十分重視食農教育。本校經過多年實施種菜實施活動,
在每年每季的撥種收割的種植活動中發現針對學生的品格教育應以體驗課程方能展現
品格教育的成效,而品格之塑造端賴態度之培養。在學校端透過「食農教育」實踐,整
合各學科的能力,協助孩子體驗農事,而營養午餐也在轉變,不只吃飽,也是品格教育
融入的最佳時機。適逢研究者參與學校品格教育的相關活動的推展,也在校方引進自然
農業的種植方式之下,學生依年級分配責任區域來種植菜園的活動中獲得益處良多,舉
凡品格教育本身具有之吸引力,能與食農教育、營造農事環境的規劃、植物閱讀繪本活
動及各項食農知識性課程相結合,尤以透過合作的學習,學習單之省思足以展現個人的
品格力;除此之外,則是品格教育所具備的生活教育功能,如誠實、尊重、關懷、合作、
感恩的良好品格。期許在學生參與「食農教育」的過程中能培養優良的習慣與良好
的德行並透過此活動提升學生的品格修養。
期許在學生參與「食農教育」的過程中能培養優良的習慣與良好的德行並透過此活
動提升學生的品格修養。
根據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
(一)、運用食農教育的課程及活動融入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塑造學生良好品格。
(二)、透過食農教育讓學生以自省的方式,建立學生誠實、尊重、關懷、合作、
感恩的良好品格。
(三)、體驗食農教育並從生活中學習,建立學生良善的品格觀念。
(四)、能在參與食農相關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與他人分享的品格,養成愛物惜物的良
好德行。
(五)、運用繪本欣賞的方式讓學生能培養真善美品格力。
貳、
文獻探討
一、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是由「食育」與「農育」兩個理念結合。「食育」意指體驗飲食活動和了
解食物生產過程,關心消費安全的議題,也建立健康飲食生活打造友善環境, 而「農
育」即體驗農業活動,了解農業生產、飲食、環境生態的關聯。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
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農民、農村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
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
2
影響,期望建立其具有建全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有助於個人的健康促進和生活品質提
高,並對社會永續發展具有使命感(維基百科的定義)。
「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農民、農村和相關行動者
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
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期望建立其具有建全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有助於
個人的健康促進和生活品質提高,並對社會永續發展具有使命感。」(董時叡、蔡嫦娟,
2012)。
二、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
Lickona(1991,2003)也認為品格與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建立「核心價值」
(core value),
青少年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導青少年瞭解並建立「核心價值」,核心價值界
定了個人在民主社會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保障應有的權利並肯定人類的尊嚴與價值,
促進個人與群體向「善」(good)發展,增進人類生活福祉。
Character counts(品格至要)聯盟推出「品格的六大支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
家瑞安在研究檢討美國自二次大戰後的品格道德教育教學方法後,「品格的六大支柱」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尊重、責任、公平、可信賴、關懷、公民資質,做為現代公
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周慧菁,2004)。本研究是以「尊重」「關懷」品格為研究
的內涵。包含了責任感、追求卓越與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又以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溝
通技巧、規劃能力與行為規範為主(陳怡君,2006)。一個負責任的人必須該盡義務的
事情具備責任感,必信守承諾,不論已決或尚未決之事都需負起責任,並且亦能自我克
制並追求卓越。
(一)、品格教育之內涵
Lickona(2003)界定品格教育要教導好品格的三個要素,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或態
度,和道德實踐三方面,以下詳述之:
1、道德認知方面
道德認知方面包括道德覺知、認知道德價值、角色取替、道德理由、做決定自我認知六
層面:
(1)道德覺知
青少年常沒有詢問「這是對的嗎?」就行動,因此,透過教育讓孩童在道德判斷時慎思
什麼是真實後,才知道什麼是對的再行動,即為思想的習慣;另一方面要透過議題討論,
教導學生覺知世界發生的問題,才能幫助減輕這些困境,係公民責任。
(2)認知道德價值
認知道德價值,如對生命的尊敬和自由、負責、公平、寬容、自律、仁慈、禮貌等價值,
且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對這些道德價值能真正瞭解其意涵,才能實踐於生活中。
(3)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
學生有能力以他人的觀點來瞭解、經驗這個世界,這是價值判斷的必要要素。
(4)道德理由
道德理由不只要覺知道德的意義,更要理解我們為何要「道德」,例如:為什麼要遵守
承諾?道德理由試圖尋求準則與規範,並將價值建立等級,幫助我們在不同層次、年齡
3
遵守與實踐。
(5)做決定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與道德理由,會有不同的決定,做決定是深思熟慮、有系統性的
思考歷程,教導孩童覺知「我的抉擇是什麼?會有什麼後果?」
(6)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品格發展重要的要素,包含覺察自我品格的優缺點,成為有能力內省有品格
的人。
2、道德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包含良知、自我尊重、同理心、愛善、自律、謙遜六層面:
(1)良知:良知包含兩個面向,認知(知道對的事)與情感(感覺有義務做對的
事)方面,以大學作弊的現象為例,許多人知道作弊的行為是錯誤的,但仍為之,乃缺
乏義務感之原因。
(2)自我尊重:當我們正向看待自己、尊重自己時,進而才會尊重他人。
(3)同理心:同理心是道德認知技能中角色取替的情感層面,能站在別人的立場
上為人著想。
(4)愛善:當人們真心喜愛善的本質,就會樂意且渴望行善,從中獲得喜悅,這
是品格的最高形式。
(5)自律:自律能約束個體的自我放縱,變成有品格的人。
(6)謙遜:謙遜是道德價值中疏漏的一部份,但是好品格中重要的要素,謙遜屬
於自我認知的情感層面,可以幫助克服驕傲。
3、道德實踐方面
道德實踐方面包含能力、意志、習慣三層面:
(1)能力:道德能力意指能將道德判斷和情感轉換成有效的行動,在不同的道德
情中能適當處理人際關係。
(2)意志:意志是一股道德力量,讓我們知道、感覺什麼是對的事,做出選擇後
有意願實踐之。
(3)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是非常有助益的,要讓學生有許多機會去培養好
習慣,並陶冶實踐成一位好人。
由上述所言,品格教育涵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三方面,三者互相支
持與運用,最終目的要教育孩童成為一位有品格的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之,進而
促進自我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一個良善的道德與品格環境。
三、繪本教學
繪本就是圖畫書,從字面上可以知道繪本或圖畫書就是「繪有圖畫的書籍」。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更明白定義繪本就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繪本中最主
要用於表達故事內涵的是「圖片」與「文字」。
過去國內有許多研究,使用繪本進行研究。有些是以語文的角度進行研究,如邱瓊
蓁(2003 )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研究親子共讀繪木歷程之互動與詮釋。
林禎川(2002 )研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對Leo Lionni 故事繪本主題詮釋之研究。
4
蘇振明(2002)指出,日本翻譯圖畫書為「繪本」,英文單字為「Picturc Book」,
顧名思義是「畫出來的書」。簡言之,繪本是有圖畫的書通常也是有文字輔助,但有部
份也是只有圖畫沒有文字的書。孩子可以一邊看著繪本,一邊在心中描繪著以該幅圖畫
為想像,藉以補充還多元而豐富的想像力。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館(2006)對繪本就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兒童看繪本就像
看電影一樣,一頁接著一頁的翻閱,繪本裡的圖就會把故事情節連串起來,就算兒童看
不懂故事裡的文字,也可以理解整個故事。
四、同儕師徒論
有關師徒式學習理論的演變,傳統觀點強調精熟、模仿;現代觀點著重在認知、建
構與合作,主動的成分被放置在首位。現代則講求當下的互利關係,師傅的傾囊相授,
相對的也再次重新思考本身的知識脈絡與架構、透露被忽略的訊息〔黃善美,2004〕
。
参
、研究方法
介紹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行動計畫實施與資
料處理。研究者以下圖簡要描述研究程序:
ㄧ、研究程序:
圖1 行動研究流程圖
………………….
行動研究的開始
……………………
行動研究歷程
……………………
行動研究的結果
種出好品格-品格教育
融入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
從教育情境中發現問題
文獻探討、釐清問題
擬定行動研究計畫
策略 1:腳踏實地的日
子
策略 2:強調「親手做」
的體驗(食農教育的
步驟)
策略 3:從栽培作物學
到的事。
策略 1:師傅
生與徒弟生
農事種植表
現活動
策略 2:決定
品格核心價
值策略 3:辦
理蔬菜感恩
義賣活動
策略 1:食菜
安心策略 2:
料理小達人
策略 3:體驗
賣菜策略 4:
時蔬小柯南
策略 1:學習
單紀錄
策略 2:省思
策略 3:錄音
逐字稿
行動一
打造食農環
境,培養孩子
「親手做」習慣
行動二
從食農教育活動中,
累積孩子品格能量
行動三
品格教育融入食
農課程課程發展
過程與內容
行動四
品格教育融
入植物繪本
教學
蒐集資料、發現困境
專業對談、進行省思
檢討與修正計畫
成效評估
教師觀察紀錄、學生訪談記錄省
思
5
研究者召集協同人員形成共識會議
規畫食農教育教師共備課程、推動食農教育課程設計與
教學活動
推動食農教育與品格教育相關議題、規畫協助食農教學
相關業務。撰寫方案計畫 執行食農教育教學活動等相關
事宜。檢核品格教育執行成效並檢討改進
執行食農教育實踐之相關教育活動協助
辦理各項事務。
執行學生學習食農教育、品格教育之相關活動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透過食農教育情境的營造,品格活動課程的安排及繪本教學的實施。關於食
農教育的體驗對品格涵養之改變及影響以量表方式統計其變化,品格活動及繪本教學則
以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學生行為檢核表加以記錄並以隨堂札記、教室觀察及學生繪本
學習單等。
三、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幸福國小共6位學童,研究者為行政人員及夜光老師。自變項為食農教
育依變項為學生品格態度提升的成效。
四、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設計「附錄八師傅生與非師傅生農事種植表現紀錄表」
、
「附
錄九實施同儕師徒制活動對師傅生意義之比較」
、
「附十實施同儕師徒制活動對徒弟生意
義之比較」
、
「附錄十一幸福國小蔬菜生長觀察記錄表」
、
「繪本教學紀錄」
、並參考有關
文獻中之量表問卷,編制「附錄七主要情緒問題次數紀錄表」
、
「附錄五品格教育融入繪
本教學學生行為檢核表」為研究工具。品格教育學習單中有「誠實」
、
「尊重」
、
「關懷」
、
「合作」
、
「感恩」紀錄學生參與品格相關活動後的心得;而「繪本教學紀錄」
,包括師
生對話、學生表現、教學省思,可做質性分析,以瞭解學生對繪本閱讀後的看法和意見。
五、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過程與內容:
打造食農環境,培養孩子「親手做」習慣
利用學校空地角落打造出適合孩子農事課程環境。田園教學活動可培養學童良好的
飲食習慣,許多農業體驗活動都需要參與者共同合作完成,又可避免讓學生沉溺於競爭,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顏建賢,2005)。
(一)腳踏實地的日子
1、上學期先規劃本學期所要種植的區域,研究對象所種植的區域在校園面對操場右側
方自然農場。
(附錄一:學校農事環境量表)
2、配對活動:將參與本研究與的學生自由配對為兩人一組,共計三組。
3、發下作物時間表(附錄二),讓研究對象決定所要種植的農作物。
4、由研究者組織食農教育推動小組(本研究除研究者還有二位協同者)
圖 2 食農教育推動小組圖
6
(二)強調「親手做」的體驗(食農教育的步驟)
1.入門(地瓜)
:由孩子熟習的食材作為食農教育的啟航。
(配合附錄三電子繪本書香噴
噴的蕃薯)
2.初階(蔥)
:讓孩子克服偏食,作為食農教育的基礎訓練。
3.進階(大豆)
:選擇賦文化與歷史意義的食材作為轉折點,正式進入「食育」主題。
(配
合附錄四電子繪本書大豆毛豆黃豆)
(三) 從栽培作物學到的事
1. 期待看到每次不同的變化
・「發芽了!」看見作物生長的喜悅。
・不只是作物,雜草也會生長。
・拔除病變的作物。
・驅除害蟲的對策。
2. 團隊精神一輩子都不會遺忘的記憶
・用雙手感覺蔬菜實在的重量;生命的重量。
・大家的辛苦,花費的時間與煩惱,都是共有的回憶。
3. 「察覺力」: 加強對於生活中大小事的敏感度
・「這麼小的種子卻會長得比臉還大」
;發現一開始並不是大種籽。
・生活經驗淡薄化的孩子的大發現;幼苗、莖、葉子、果實、西瓜。
4.「我做到了」
:培育自信與應變力
・「做得到嗎?」
「怎麼辦才好呢?」
「我會舖落葉了」
「堆土也沒問題」
・透過作物栽培增添了自信,也培養了學習力與生活創造力。
5. 感受大自然:體會人類的能力無法超越的大自然
・人們的生活、人們的連繫、人與自然的連繫。
・50 米釐的種籽長成白蘿蔔、三公斤重的白菜。
・水的溫度、土的肥沃、農民的智慧與技術。
6.養成生活者眼光:成為生活的主導者
・「敢摸青蟲」
「用手指捏死青蟲」
;孩子化身為生產者。
・「長蟲代表沒有農藥,蟲吃的越多代表越好吃」
。
・「超市販賣的作物與水果,顏色、形狀、長度都一樣」自己種的作物
每個都不太一樣,原來蔬菜有自己的樣子。。
從食農教育活動中,累積孩子品格能量
(一)組織品格教育推動小組
由研究人員帶領幸福小學教師投入品格教育推廣活動。
制定本校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利用食農教育品格課程發展計畫,整合各方資源,並適時檢
討實施成效。安排妥適能並能增進學生品格核心價值本次研究針對誠實、尊重、關懷、
合作、感恩等。
7
表 1 幸福國小品格教育推動小組組織表
編號
職 務
工作職掌說明
1
主任委員
負責召集委員開會,確定活動順利推行。
核定活動各項決策。
2
副主任委員
協助品格資源的募集、志工招募與社區聯繫、
志工參與品格教育晨間教學等相關事宜
3
副主任委員
規畫品格教育教師研習、推動品德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
關懷弱勢,推動生命教育與品格親職講座相關議題、規格教
育教學活動等相關事宜。檢核品格教育執行成效並檢討改進。
4
副主任委員 協助方案執行時各項教材教具之採購及設施的支援
5
執行秘書
執行品格 10 5 學年度實踐學校計畫之相關教育活動協助總幹
事辦理各項事務。
6
委員
執行學生學習品格教育、生活教育之相關活動
7
委員
規劃品格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相關活動、品格教育教材研發
規劃品格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相關活動、品格教育教材研發
1.師傅生與徒弟生農事種植表現活動
由研究者先將參加研究對象先做一分組:將原來就較有農
事種植經驗學生當師傅生帶著還需要多學習的徒弟生一
起從事農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並能習
得更多的好品格。紀錄七師傅生與徒弟生農事種植表現紀
錄表。
2.決定品格核心價值
本研究由品格推動小組決定配合食農教育擬定品格核
心價值有:誠實、尊重、關懷、合作、感恩等五個,透
過食農教育的實施從中增進學生的品格力並以檢核表
檢核學生改變的情形。
3、辦理蔬菜感恩義賣活動
辦理各項感恩義賣活動,透過學生自己所種植的蔬菜,
採收整理包裝後,學生在跳蚤市場或一些機構中讓學生
自己義賣,從中所獲得的收入當作學生校外教學的基金,
讓學生圓夢。讓學生養成感謝他人的好品格。
品格教育融入食農課程發展過程與內容
(一)課程架構
循序進進發展符合學生能力且能引起學習興趣的課程。本方案自醞釀以來,透過研
究者與協同教師團隊不斷的對話、回饋、省思與修正,逐漸找到具本校該班特色的課程
8
脈絡,期間難免會有挫折與失落,我們越挫越勇一路挺過來。據研究方向規劃以下的課
程架構:
表2 食農教案規劃如下:
次
序
課程
名稱
能力指標
實施內容
1
食 菜 安
心
(自
然、綜
合)
自 然 2-3-2-1 察 覺 植 物
根、莖、葉、花、果、種
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
溼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
活,不同棲息地適應下來
的植物也各不相同。
自然 5-3-1-3 相信現象的
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
麼 結 果 , 須 營 造 什 麼 變
因。
綜合 2-3-4 熟悉各種社
會資源與支援系統,並分
享如何運用資源幫助自己
與他人。
1.實際種植各式時令
蔬果。
2.基本土壤栽培介質
的認識。
3.農業生產方式介紹
(自然農法、有機栽
種…)
2
料 理 小
達人
(自
然、綜
合)
自然 1-3-5-4 願意與同儕
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
趣。
自然 6-3-3-1 能規劃、組
織探討活動。
自然 8-3-0-4 瞭解製作原
型的流程。
綜合 4-3-3 覺察環境的改
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
險,並珍惜生態環境與資
源。
2-3-3
1.採收當季蔬果,製
成果汁、果醬、果
凍、健康茶飲、飲
乾等讓全校師生品
嘗。
2.病蟲害認識、防治
與栽培管理。
3. 利 用 自 己 所 種 的
菜,讓學生親手料
理給家人或在午餐
時分享,進而珍愛
與家人關係。
•品格教育融入食農課程發展架構
對象
•幸福國小學生
構面
•「自然生態農場」,學習農耕技術,收成時能做簡單烹飪料理作為學校營養午餐
安全衛生食材,由親師生共同分享
•適時辦理「蔬果特賣會」,將所得收入所得作為學生校外教學之基金,讓孩子圓
夢
•綠色飲食文化
•品格教育
指標
•參與食農教育
•重視飲食倫理與感恩
•關心學生福祉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教案
•農事體驗 (食菜安心)
•料理小達人
•體驗賣菜
•飲食文化與倫理(食蔬小柯南)
9
次
序
課程
名稱
能力指標
實施內容
覺察家人的生活方
式,分享改善與家人
相處的經驗。
3
體驗賣
菜(綜
合)
綜合 2-3-1 規劃個人運用
時間、金錢,所需的策略
與行動。
綜合 2-3-4 熟悉各種社會
資源與支援系統,並分享
如何運用資源幫助自己與
他人。
綜合 3-3-3 尊重與關懷不
同的族群。
綜合 3-3-4 體會參與社會
服務的意義。
1.帶著自己種植的蔬
在 學 校 跳 蚤 市 場
去義賣。
2.規劃將義賣所得當
校外教學基金。
4
時蔬小
柯南
(自
然、綜
合)
自然 2-2-2-1 實地種植一
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
物,並彼此交換經驗。藉
此栽種知道植物各有其特
殊的構造,學習安排日
照、提供水分、溶製肥料、
選擇土壤等種植的技術。
綜合 1-2-4 觀察自然界的
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1.訪問農業專家或親
人長輩學習關於蔬
菜從播種、施肥到
採收的耕種技巧,
並能實際觀摩。
2.記錄植物生長週期
品格教育融入植物繪本過程與內容
(一)書籍來源:由老師挑選共列出 5 本書目(由研究者拍成電子書,利用閱讀時
間或綜合課程向學生導讀亦可開放學生自由讀取繪本電子書)
。
(二)計畫實施時間:105 學年度下學期。
(106.2.20-106.6.20)
(三)內容規劃:
次 數
品格核心價值 繪本名稱
時間
備註
第一次
誠實
小番茄的
滋味
第五週
第二次
關懷
香噴噴的
番薯
第七週
第三次
自信
瓜瓜瓜
第九週
第四次
合作
大豆毛豆
黃豆
第十一週
第五次
尊重
稻田日記
第十三週
(四)進行方式:
透過繪本教學,提升孩子品格力
1、學期初先規劃本學期所要形塑的品格核心價值先訂誠實、關懷、合作、尊重、感恩
的良好品格核心價值。
(附錄五:品格核心價值及附錄六:品格行為標準表)
。
2、根據核心價值尋找繪本及編寫繪本教學教案的內容。
10
3、先做由教師選定學生的行為先做前測(附錄七)
。
4、擬定繪本教學內容,利用晨光時間及夜光時間教學,每次約 40 分鐘,每次以一個品
格核心價值為學習重點共有五個。
5、根據品格教育的相關知識建立各種品格核心的定義並收集相關資料建立相關 QR code
的網路連結並將該資料掃瞄給參與的學生參考。例如:品格小故事(針對誠實、關懷、
合作、禮貌、感恩)
6、製作品格核心價值學習單:由參加繪本教學的教師及學生共同設計品格教育學習單,
實施教學後,發回學生完成並利用公開展示的方式讓同學互相觀摩。
7、利用學習單及訪談錄音方式,讓學生寫下及說下欣賞繪本後的心得與省思。
8、根據訂定的品格核心價值再以其「認知」、「情感」、「意志力」、「行為實踐」等層面的
改變設計表格加以劃記的方式來觀察學生在品格的變化
五、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一)實驗介入期之後,即開始實施後測。方式是將前測資料測量工具再施測ㄧ次,以
檢視學生的品格進步與情緒管理問題是否因食農教育而有所改變。
請級任老師或家長評量研究對象的主要情緒問題次數記錄表、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
育學生行為檢核表。有系統記錄研究對象每天主要情緒問題及不當行為發生次數。其不
當行為表現以記錄 6 個學生的行為、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以及挫折容忍力,將每天的情
緒表現逐一記錄下來做為食農教育實施對學生品格改變成效的依據,當然也會記錄其他
較特殊的行為表現做為實施成效的參考。
(二)訪談
研究者晤談研究對象,詢問參與食農教育對品格教育的感想;以及教師在教學實施
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作為配對的修正意見。訪談時會應用錄音紀錄,再以書面方式
轉譯資料,讓研究者能完整記錄整個訪談過程,以免有疏漏之處,另外也輔以紙筆紀錄,
讓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能仔細觀察受訪者言行舉止變化的非語言資料,能有一立即忠
實的記載。
(三)學習單
本研究根據參與該研究的老師,以食農教育內容共同設計出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育
學生行為檢核表、品格教育相關活動學生觀後心得學習單並發給參與此次活動的學生及
家長共同以短篇作文方式寫下學生自評,家長對學生評量及學生自我省思等方式,蒐集
量化資料並配合觀察與訪談結果,使研究結果效度提升。使用學習單的內容如下:
1.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育學生行為檢核表:包含認知層面及實踐層面。
2.品格教育相關活動學生觀後心得學習單:對活動中的優缺點評析、對有所感動的活動
寫下或畫下心情。
3.食農教育師傅生與徒弟生農事種植表現紀錄表、幸福國小蔬菜生長觀察 記錄表:對農
11
事活動的心情及影響。
肆、結果與討論
如能把孩子喜歡也在做的事結合其他的元素就是一個成功的品格塑造的模式。茲以
此理念規劃一個豐富內涵的農事環境、相關的食農教育、植物繪本閱讀賞析、各項食農
知識性課程與多元的品格教育方式有助於培養更多的品格素養。學生透過環境營造、活
動浸潤及教學活動,成為推動學生良好品格的利器。
研究者以學校農事環境的營造及規劃並從學生所填「學校農事環境量表」的滿意度
中及訪談記錄中去推論農事環境營造對研究對象在食農教育提升品格涵養的程度。在同
儕師徒制活動中及繪本課程活動,蔬菜生長觀察紀錄,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學生行為
檢核與學習單省思,逐項修正後發展出教學歷程記錄,分成一、學校農事環境量表統計,
二、透過品格教育行為檢核表中認知層面及實踐層面去分析食農教育對學生品格力提升
的情形,三、訪談紀錄,四、繪本教學相關活動學生觀後心得學習單,加以分析說明。
一、打造食農環境,培養孩子「親手做」習慣
利用學校空地角落打造出適合孩子農事課程環境。田園教學活動從腳踏實地的日子、
強調「親手做」的體驗及從栽培作物學到的事可培養學童良好的飲食習慣,許多農業體
驗活動都需要參與者共同合作完成,又可避免讓學生沉溺於競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
神從中培養學生親手做的習慣。透過「營造學校農事環境量表」中去分析學生對學校農
事環境規劃上的滿意程度。
該量表從三個面向去分析,一、學校農事環境,二、提供資源、鼓勵閱讀植物相關
書籍,三、分享學習、鼓勵創作中以學生填的表格結果歸納分析如下表:
表 3 營造學校農事環境量表
營造學校農事環境量表
班級
姓名
向度
評選項度
達到
未達到
學校
農事
環境
學校農事工具方便取用
6
0
學校農事角落是否多元
6
0
學校農事活動是否滿足需求
4
2
學校農事理念是否符合學生
6
0
提供
老師會要求我們看書後要寫心得或學習單
3
3
12
0
0.5
1
, 66.00%
, 100.00%
100.00%
, 0.00%
, 0.00%
圖3 營造學校農事環境圖
學校農事環境
提供資源、鼓勵閱讀
分享學習、鼓勵創作
資
源
、
鼓勵
閱讀
植物
相關
書籍
老師會在班上放一些我們喜歡看的書
6
0
老師會放繪本電子書或故事光碟給我們聽和看
6
0
老師會帶我們去圖書館查閱植物生長資料或借
書
4
2
老師會在說完故事後
,問我們相關問題
6
0
老師會鼓勵我們帶自己的書來學校看
6
0
分享
學
習
、
鼓勵
創作
老師會要求我們做農事活動後分享內容
5
1
老師會鼓勵我們跟同學分享書或故事
4
2
老師會和我們一起嘗試編出新的植物做法
6
0
老師會要求我們改寫故事的內容和結局
4
2
老師會說故事給我們聽
6
0
本研究以研究對象 6 位學生所填的資料加以統計而產生的數值,並將其以三個大項
統計成下圖:
13
從上統計表中可知參與這個研究的學生對學校在營造學校農事環境量表上以「提供
資源、鼓勵閱讀」的滿意度最高;再次以「學校農事環境的營造」甚為滿意;但在教師
「分享學習、鼓勵創作」上仍需要多努力。綜上所述學校在營造學校農事環境的整體營
造上深獲學生的喜愛也對學生農事種植動機有所提升。
二、從食農教育活動中,累積孩子品格能量
由校長擔任主任委員,帶領幸福小學教師投入品格教育推廣活動。研究者研擬本校
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利用食農教育品格課程發展計畫,整合各方資源,並適時檢討實施成
效。安排妥適能並能增進學生品格核心價值本次研究針對誠實、尊重、關懷、合作、感
恩等核心價值做研究。
(一)師傅生與徒弟生農事種植表現活動
1、透過對研究對象的訪談,記錄學生在食農教育的推動後對學生動手做的情形:
食農教育種植活動
地點
訪談紀錄
M1 我是師傅生,本來我也覺得自己不
太會種東西,但在學校安排的種植
活動中就越來越會了。
E1:我跟著師傅一組學,其實也弄不
太清楚,只在苗長大的過程中,
慢慢也學到了。
將原來就較有農事種植經驗學生當師傅生
帶著還需要多學習的徒弟生一起從事農
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
並能習得更多的好品格。
M2:從學校在我們和大學生一起所畫的品
德牆有放入 QR code 我們選了合作,後
來我和我的同學一起種菜,真的讓我覺
得有做到合作的好品格。
E2:在種菜及自己做菜給親人吃的過程中我
和一組的同學在這一段時間中互動的情
形真的是很棒。
透過食農教育的實施從中增進學生的品格
力並以檢核表檢核學生改變的情形。
14
M3:每次收割好自己所種的菜,幫菜整理
好之後在裝好在跳蚤市場時一袋一袋
的叫賣,好有趣。
E3:種好的菜,利用午餐時間大家一起分享
讓我體會到大家分享及感恩的感覺。
透過學生自己所種植的蔬菜,採收整理包
裝後辦理感恩品嘗活動。
幸福國小蔬菜生長觀察記錄表
紀錄掃描檔案
15
2、針對研究對象訪談紀錄如下:
食農教育將自己所栽種的蔬菜做成美食與家人品嘗訪談紀錄
經過種植後 學生將自己所種的蔬菜帶回家與家人分享,透過研究者訪談後紀錄如下:
16
受訪
人員
蔬菜
名稱
如何
烹調
烹調
人
分享
家人
心得
符合品
格核心
M1
A 菜
豆子
紅鳳
菜
利用
鹽巴
蒜頭
油
自己 爸媽
自己
我做這一道菜是因為菜是自己種的,又是當
天就採收後馬上煮來吃,可能是有感情又有
自己付出的心力就覺得特別好吃,在跟爸媽
一起分享時他們也給我很多的鼓勵,讓我很
有信心繼續參加食農教育的活動。
感恩
誠實
M2
白甕
菜
用燙
的
媽媽 爸媽
自己
姊姊
因是自己種的所以特別有感情,吃起來覺得
有滋味。爸媽也覺得很好吃,姊姊也稱讚我
很棒,我很負責做好工作。
關懷
感恩
M3
A 菜
豆子
用炒
的
媽媽 爸媽
妹妹
我告訴家人說是我自己在學校的菜園種
的,在老師和同學的合作之下種得很快樂也
能和同學一起討論如何種,整個過程讓我能
和同學一起做讓我從中學到要如何和他人
相處,也更能體會家人的辛苦。
誠實
合作
感恩
E1
地瓜
葉
用燙
的
自己 爸媽
姊姊
自己
看到自己種的菜能長到可以吃,能和家人一
起吃自己種的菜真的讓人很開心,看到家人
吃我自己燙的菜而且吃的那麼開心,讓我自
己覺得受到尊重,更有感恩的心。
合作
尊重
E2
白鳳
菜
快火
炒
爸爸 爸媽
姊姊
自己
剛開始種白鳳菜的時候特別有一種好吃嗎?
想不到我把菜拿回家之後,跟爸爸一起洗切
後再大火炒之後,真的很好吃,和家人一起
分享時,特別感到能關懷家人。
關懷
尊重
E3
小黃
瓜
涼拌 自己 爸媽
爺妹
從小苗開始種的時候,一直期待它長大開
花,想不到真的長大了,我採回家之後洗一
洗之後,再切ㄧ切,拌點醬油就是一道很棒
涼拌菜,看著家人吃自己駔的菜特別有感動
尊重
感恩
三、品格教育融入食農課程發展過程與內容:
循序漸進發展符合學生能力且能引起學習興趣的課程。本方案自醞釀以來,透過研
究者與協同教師團隊不斷的對話、回饋、省思與修正,逐漸找到俱食農的課程脈絡,期
間難免會有挫折與失落,我們越挫越勇一路挺過來並從中紀錄學生在行為上改變的情形
(一)、徒弟生前後測資料
1.性格及行為量表 前測資料(106 . 02 )後測資料(106.06 )。
表 4 性格及及行為量表前後測資料
17
項目
個案
人際
關係
行為
規範
憂慮情緒
問題
焦慮情緒
問題
說明
前
測
後
測
前
測
後
測
前
測
後
測
前
測
後
測
徒弟生 E1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本來的行為就較正常,較能讓班上
同學接受。
徒弟生 E2
中
度
正
常
中
度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各項不當行為都有進步,作業的表
現較好。
徒弟生 E3
重
度
正
常
重
度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正
常
人際關係和行為規範都有所進
步,表達方式也較通順。
圖 4 徒弟生性格和行為量表前測及後測的資料統計圖
將三個徒弟生的前後測加以比較:
透過徒
弟生性格和行為量
18
表前測及後測的資料統計圖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結果:
三位徒弟生中在實施同儕師徒制的活動中,在性格和行為量表中的前測中發現其原
的問題(如表列)但經過一個學期實施同儕師徒制的活動後,徒弟生在「人際關係」、
「行為規範」、「憂慮情緒問題」、「焦慮情緒問題」中都有進步。(其徒弟生個別的
進步情形如同徒弟生性格和行為量表前測及後測的資料統計圖所述)
(二)、徒弟生的感受
表 5 徒弟生參與同儕師徒制的感受與改變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參與這個活動,對你最大的
改變是?
□ 膽量方面
□ 性格方面
■ 人際互動方面
■ 種植技巧方面
0
0
1
2
0%
0%
33%
67%
2.在食農教育中,師傅與老師
對你的教導方式,你比較喜
歡?
■ 師傅
□ 老師
■ 沒意見
2
0
1
67%
0%
33%
3.你認為師傅與你進行的種
植指導後,會讓你更喜歡種植
活動嗎?
■ 非常同意
■ 同意
□ 普通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2
1
0
0
0
67%
33%
0%
0%
0%
4.你認為參與本活動,對你在
種植技巧的提升有幫助
嗎?
■ 非常同意
■ 同意
□ 普通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2
1
0
0
67%
33%
0%
0%
0%
5.透過這一次的活動學習,你
能感受出師傅生對你的幫
助?
■ 非常同意
■ 同意
□ 普通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2
1
0
0
0
67%
33%
0%
0%
0%
6.透過這一次的活動學習,你
認為對於星三做食農課程
的態度有什麼改變?
■ 能更專注
■ 充滿期待
□ 普通
□ 不喜歡
□ 非常排斥
1
2
0
0
0
33%
67%
0%
0%
0%
19
7.你會因師傅生常關心你在
種植技巧上的表現而更努
力學習嗎?
■ 非常同意
■ 同意
□ 普通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2
1
0
0
67%
33%
0%
0%
0%
8.你認為參與本活動會幫助
你在其他學科課程上的學
習?
■ 非常有幫助
■ 有幫助
□ 沒意見
□ 沒有幫助
1
2
0
0
33%
67%
0%
0%
由上表中可以得到以下的結果:
第一題「參與這個活動,對你最大的改變是?」有 67%選擇種植技巧方面有進步,
有 33%選擇人際互動方面有進步,綜合來看大部分的徒弟生在經過同儕師徒制活動的實
施後自己本身在技能及情意上都有大成長。
訪談紀錄
E1 徒弟生:我的師傅生剛開始對我並不會很有耐心,有時候我問他有關較難的種植動
作時會有些不耐煩,經過一學期的相處之後漸漸能仔細地教我如何收拾餅整理蔬菜動作,
讓我更有信心。
E2 徒弟生:個性文靜不愛說話,在食農活動中有師傅生陪他玩,陪他練習,陪他聊天,
現在個性開朗多了也較能與人交談。
由上面的統計和訪談紀錄中可以知道,在食農活動中實施同儕師徒制的活動不僅讓
師徒在食農技巧上都能精進。透過性格及及行為量表前後測資料的分析中也獲得徒弟生
在人際關係交流上的進步。
第二題「在食農教育中,師傅與老師對你的教導方式,你比較喜歡?」有 67%的人
選擇師傅,勝過對老師的喜愛,表示徒弟生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與師傅生建立一定的革
命情感,同儕之間的交流增進同儕之間的友誼。
訪談紀錄
E3 徒弟生:我選擇是我喜歡的師傅教,我的師傅很有耐性,因為一起種植的過程中,
需要更多的耐性,當我累時師傅可以馬上提醒我,讓我很快就有改正的機會。
E2 徒弟生:當老師在看所有學生整地的時候,一有偷懶,老師的指正都很嚴厲,有時
會讓人很沒面子。但是師傅糾正時會較溫和,讓我比較不緊張。
E1 徒弟生:我和師傅是同班同學,每次教我的時候都不太理睬,我真的不是很喜歡,
所以我比較喜歡給老師教。
整體來說大部分的徒弟生喜歡師傅生教的原因是比較沒有壓力可以以較輕鬆的方
式來學習,而老師具有權威感讓徒弟生在學習時有壓力會放不開,對害羞的徒弟生來說
更難有學習效果。但是從表中也可以發現有些徒弟生是可以兩者都能接受。
20
第三題「你認為師傅與你進行的種植指導後,會讓你更喜歡種植活動嗎?」,有 67
%的人選擇「非常同意」,有 33%的人選擇「同意」,綜合共有 100%的人都是比未實
施同儕師徒制更喜歡種植活動。
訪談紀錄
E2 徒弟生:我種的是玉米屬於較難栽種的蔬菜,我常會在看到其他同學所種的蔬菜都
長得很快時還沒看到我種的長得很慢時,讓我好友挫折,好想放棄,經過我的師傅指導
後我漸漸查過資料的內容才更能了解它的生長情形,減少失誤。
E3 徒弟生:接觸這個蕃茄的栽種的部分需要很難的動作,例如要用竹架把番茄的莖葉
固定避免果實掉在土地上,我常會因為綁不好達不到要求而暗自傷心。但經過師傅的教
導,提醒我綁得的動作及位置是很重要,也陪我一起做,最後讓我能輕鬆完成高難度的
種植技巧。
根據資料和訪談發現有的耐性教導的師傅會讓徒弟生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願意去
學更難的動作也願意嘗試不同的技巧,但是如果師傅生對徒弟生是採不適合的方式會讓
徒弟生興趣盡失。
第四題「你認為參與本活動,對你在種植技巧的提升有幫助嗎?」中有 67%選擇「非
常同意」另有 33%的學生選擇「同意」,都沒有學生選擇「非常不同意」。整體來說大
部分的學生都認為參加這次的活動有助於種植技巧的提升。
訪談紀錄
E1 徒弟生:我種的部分是屬於最茄子的部分,發現有好多不同種類和學生配合時,剛
開始不習慣也生疏常會犯錯,但是和師傅練習幾次後慢慢能夠減少錯誤。
E3 徒弟生:我的身體屬於較胖的,在轉動和翻滾上真的會有困難,有一段時間真的很
灰心。但是我的師傅會鼓勵我,常說我的力氣很大,做的時候一下就完成人家喜歡接觸
我。我在鼓勵之下越來越有信心也能完成較高難度的動作。
整體而言,徒弟生都能感到本身的種植動作有進步,歸因於師傅生的循循善誘使徒
弟生進步。
第五題「透過這一次的活動學習,你能感受出師傅生對你的幫助?67%的學生選擇
「非常同意」,33%的徒弟生選擇「同意」。
訪談紀錄
E2 徒弟生:以前是由老師指導,但因班上的人數多,需要老師指導的人也多,常有等
待的現象。但實施同儕師徒制活動後一對一的師徒配對,我發呆時也會有師傅提醒我,
讓我比較學得起來。
E1 徒弟生:我的個性很內向,根本不敢問老師,但有師傅在我身旁我較不怕。
整體而言,師傅生對徒弟生不僅在種植技巧上有所進步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處處受到師
傅生的照顧。
研究者:但在問卷中也有一位徒弟生表示不同意師傅會對自己有幫助,因為他的師傅生
對她很沒耐性,這一組的配對問題較多,也讓研究者不斷思考教學方式。
第六題
「透過這一次的活動學習,你認為對於星三做食農課程的態度有什麼改變?」
。
21
選擇「能更專注」及「充滿期待」共占了 100%,沒有選擇不喜歡的。
訪談紀錄
E3 徒弟生:當我們在樹蔭下種在時,配合觀察紀錄都會讓自己很感動,讓自己也很期
待所種的蔬菜成長。
E1 徒弟生:本來我並不喜歡種菜,一次活動的時間約有半小時,每次種完都很辛苦,
好累。但是師傅在身邊一一叮嚀使我能去面對辛苦的練習,最後都能完成任務。
整體來看,師徒互動中採一對一的模式可使師傅有參與感,徒弟有動機感,老師有
成就感。
第七題「你會因師傅生常關心你在種植技巧上的表現而更努力學習嗎?」中有 67 %
選擇「非常同意」,33%選擇「同意」,沒有不同意的。
訪談紀錄
E2 徒弟生:我的師傅每次示範給我看的動作時,總是零失誤,讓我好崇拜她,我一定
要加緊練習的不要丟她的臉。
E3 徒弟生:我的師傅是班上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的人,她常常會鼓勵我,希望我能加油
把基本動作練熟,更投入讓表現更好,我很感謝她的鼓勵。
綜上所述,師傅生常鼓勵徒弟生,徒弟生也不想漏氣,想要模仿表現好的師傅,讓
自己上台表演時也能有更好的表現。
第八題「你認為參與本活動會幫助你在其他學科課程上的學習?中有 33 %選擇「有
幫助」,67%選擇「非常有幫助」。
訪談紀錄
E2 徒弟生:我的師傅在班上的課業成績很好常常是前三名,待人也很有禮貌, 我也很
想和她一樣。
E3 徒弟生:因為練習時常常會用到早自習和放學時間,但是我常需要補寫作業所以常
會練習不足,我的師傅對我很頭痛。
綜上而論,大部分參加種植活動的學生必須先把自己的功課及其他的工作完成才能
去練習,也才能安心學習,因此必須有責任感。參與此活動的學生也把對自己的責任感
延伸到學習態度上,使學習效果更精進,也能培養品格力。
四、推動食農教育,透過活動與教學型塑良善品格力
研究者從規劃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的研究從食農教學設計、品格教育相關活
動及同儕師徒制在經過一學期的推動後,以「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學生行為檢核表」
透過自我檢核及家長檢核,加以分析說明。
(一)
、學生行為檢核表
根據學生及家長填答檢核表之相關資料與訪談、品格教學紀錄及研究者等觀點,整
理於下列各表:
22
表 6 品 格 教 育 融 入 食 農 教 學 學 生 行 為 檢 核 表 ( 誠實)
檢核主題:誠實
具體檢核項目
檢核結果(請勾選)
自我檢核
家長檢核
達成
未達成
達成
未達成
認
知
層
面
1 能了解誠實的意義。
100%
0%
100%
0%
2
真心善待別人
。
66%
34%
66%
34%
3 能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
誤
。
84%
16%
84%
16%
實
踐
層
面
1 會
完成與他人約定的
事
。
66%
34%
84%
16%
2會
主動歸還不屬於我的
東西
。
84%
16%
66%
34%
3 會
光明正大面對挑戰
。
100%
0%
100%
0%
4 會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
誤行為
。
84%
16%
66%
34%
5 不說謊,說實話。
84%
16%
66%
34%
由上表可以得知,認知層面「能了解誠實的意義」、「能真心善待別人」、「能於
承認自己的錯誤」,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84%,未達成有 36%,代表透過食農教學及
品格活動能讓學生了解誠實的涵義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而家長也有 84%認同自己的
孩子能夠表現誠實的品格內涵。也能在生活中去做。
訪談紀錄
M1:剛開始參加這個活動時,其實不太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早上到學校就會先去
菜園澆水,老師也利用下課時間讓我們去做。因為每個活動就是大家一起互動做出來的
所以是無法騙人的,在整個過程中只能和大家實話實說。
E1:在整個過程中,發現只能和別人真心往來才會把這些事情做好。
學生自我省思
M1:幫別人的忙。
E2:我可以了解誠實的意義,但是有一點未達成,就是不說謊。
M3:我覺得誠實可以幫助別人,遇到有人有困難會面對挑戰。
E3:我會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由上面的統計和訪談紀錄中及學生自我省思中可以知道,食農教學、品格相關活動、
植物繪本及同儕師徒制中讓學生明瞭誠實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23
實踐層面中的「會完成與他人約定的事」、「會主動歸還不屬於我的東西」、「會
光明正大面對挑戰」、「會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不說謊,說實話」,平均自
我檢核達成有 70%,未達成有 30%;家長檢核達到 65%,未達成 35%,代表透過食農
教學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誠實品格內涵是有具體的成效。
訪談紀錄
E1:當我們在種東西時,剛開始會覺得好難,慢慢的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互相能誠實面
對並不騙人,會讓自己更有動機去做。
M2:看到別人有耐性的做,足見也會被感染。
學生自我省思
E2:我覺得我自己行為、態度有許多要改的地方,像是種苗的時候,我忘了去澆水讓菜
枯了,我嚇了一跳,這樣是很不應該,就和同學討論之後慢慢面對事情。
M3:別人沒有說你可以拿東西時,就不要去亂翻動別人的東西。
表 7 品 格 教 育 融 入 食 農 教 學 學 生 行 為 檢 核 表 ( 尊重)
檢核主題: 尊重
具體檢核項目
檢核結果(請勾選)
自我檢核
家長檢核
達成
未達成
達成
未達成
認
知
層
面
1 能了解尊重的意義。
100%
0%
100%
0%
2 能了解為什麼要對人尊
重。
84%
16%
66%
34%
3 能知道甚麼樣的行為是
尊重。
66%
34%
84%
16%
實
踐
層
面
1
請別人幫忙時要說〝請〞
〝謝謝〞
。
84%
16%
66%
34%
2
做出影響別人的事情時要
說〝對不起〞
。
66%
34%
84%
16%
3
發問時要舉手,獲得同意
時才能發言
。
84%
16%
66%
34%
4
看到師長要主動問好
。
100%
0%
100%
0%
5
別人發言時要專心聆聽
。
84%
16%
66%
34%
由上表可以得知,認知層面「能了解尊重的意義」、「能了解為什麼要對人尊重」、
「能知道甚麼樣的行為是尊重」,自我檢核達成有 84%,未達成有 16%;家長檢核達
到 84%,未達成 16%,代表透過食農教學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了解尊重的涵義;而家
長也有 84%認同自己的孩子能夠表現尊重品格。
24
訪談紀錄
M1:剛開始參加這個活動時,好緊張,我是屬於較隨性的人,當老師給我們安排兩人
一組的時候,我也很怕和我同一組的人並不會聽我的話,真的很擔心,但是在兩人一組
經過這學期一起做事,可以感覺到他也很能尊重我的。
E1:我是配對中的徒弟生,一直要配合並且一起做,剛開始真的不台習慣,後來一起做
事才發現兩個人越來越來能互相幫忙,也在大家一起做事的過程中更能尊重大家。
學生自我省思
M2:做一學期的種植課程,常常會有不同的菜可以讓我們帶回家或者在學校利用午餐
時間讓廚房阿姨煮給大家分享,我發現原來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把原來自己很不敢表現
的情感變成願意和別人說聲謝謝,說聲對不起。
E2:如果我們不懂得反省,那就無法成長。每一個人都要懂得反省,也會改進自己的缺
點,我們要懂得反省也要從中去學會尊重他人。
由上面的統計和訪談紀錄中及學生自我省思中可以知道,品格活動及食農教學中讓
學生明瞭尊重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實踐層面中的「請別人幫忙時要說〝請〞〝謝謝〞」、「做出影響別人的事情時要
說〝對不起〞」、「發問時要舉手,獲得同意時才能發言」、「看到師長要主動問好」、
「別人發言時要專心聆聽」,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83%,未達成有 17%;家長檢核達
到 83%,未達成 17%,代表透過品格活動及食農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品格尊重內
涵是有所增長。
訪談紀錄
M3:在班上常會因有些同學動作慢或成績差,會被我嘲笑。
E3:希望能改掉嘲笑別人的壞習慣。
M1:我們應該尊重別人,了解他人並以對方的立場思考,不應該當沒禮貌的人,這樣
才不會變成大家不喜歡的小朋友。
學生自我省思
M2:有時候,我會嘲笑那些可憐的人,但後來仔細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那些可憐的人,
我被別人嘲笑,我心裡的感受也一定不太好,因為我也不想變成這樣,這也不是我願意
的!所以從今以後我也一定不會再嘲笑他人或欺負他人。
E1:尊重是甚麼?這個問題盤旋在我心中許久了,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我
似乎找到答案,能夠仔細聆聽別人的發言也是尊重,能瞭解並欣賞每個人的特性也是一
種尊重的方法,但我卻因為很急所以無法每次都能仔細聆聽他人的發言,我真該好好的
檢討自己。
25
表 8 品 格 教 育 融 入 食 農 教 學 學 生 行 為 檢 核 表 ( 關懷)
檢核主題:關懷
具體檢核項目
檢核結果(請勾選)
自我檢核
家長檢核
達成
未達成
達成
未達成
認
知
層
面
1 能了解關懷的意義。
68%
32%
70%
30%
2 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84%
16%
77%
23%
3 能體諒別人的不方便的
時候。
84%
16%
71%
29%
實
踐
層
面
1 會愛護自己的身體,不
讓身體受傷害。
68%
32%
72%
28%
2 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努
力學習讓他們開心。
84%
16%
73%
27%
3 會主動幫忙師長以及需
要幫忙的人。
68%
32%
71%
29%
4 會主動關心老師、同學
和家人。
84%
16%
80%
20%
5 會愛護動物、環境,節
約能源。
68%
32%
70%
30%
由上表可以得知,認知層面「能了解關懷的意義」、「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能體諒別人的不方便的時候」,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77%,未達成有 23%;家長檢
核達到 70%,未達成 30%,代表透過食農教學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了解關懷的涵義;
而家長也有 70%認同自己的孩子能夠表現關懷品格。
訪談紀錄
M1:我希望自己能體諒別人的不方便的時候,會改進自己缺點,也能用心去關心他人。
E2:我們在種菜的時候當我們在整理菜會發現有些同學家裡真的是很困難,就會讓她們
多帶一些回去。
學生自我省思
M2:平常應該多關心弱勢的人,也可以幫幫家裡比較困難的同學。
E2:在吃煮好的菜時,有的同學會不好意思,我應該幫他分菜,才能真正關心到他。
M3:我覺得關懷是會主動關心老師、同學和家人。
E3:我知道關懷,因為我會體諒朋友不舒服的時候,會照顧他。
由上面的統計和訪談紀錄中及學生自我省思中可以知道,品格相關活動及食農教學
中讓學生明瞭關懷對自已和他人都是很重要的。
26
實踐層面中的「會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讓身體受傷害」、「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努
力學習讓他們開心」、「會主動幫忙師長以及需要幫忙的人」、「會主動關心老師、同
學和家人」、「會愛護動物、環境,節約能源」,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74%,未達成有
26%;家長檢核達到 73%,未達成 27%,代表透過品格食農教學及活動能讓學生在實
踐品格關懷內涵是有所增長。
訪談紀錄
M2:全校一起到菜園整理,這是這學期一直在學校做種菜的事,大家一起做時雖然大
家一起做,但看到其他同學賣力在做,要特別小心以免用農具傷到別人。
E1:我本來就不太會做農的,在老師的帶領之下我們就邊做邊學,當我煮給家裡的人吃
的時候,讓我會去體諒家人的辛苦。
學生自我省思
E2:我在檢菜園裡的小石頭,讓菜能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剛開始有點煩,但慢慢的我會
小心並且更珍惜有這樣的環境讓自己能接近大自然。
M1:看到其他年級同學跟我們一起做真的有些感動。想想真的很需要我們對她的關懷,
希望我們能有更多人幫助。
表 9 品 格 教 育 融 入 食 農 教 學 學 生 行 為 檢 核 表 ( 合作)
檢核主題:合作
具體檢核項目
檢核結果(請勾選)
自我檢核
家長檢核
達成
未達成
達成
未達成
認
知
層
面
1 能了解合作的意義。
68%
32%
68%
32%
2 能
服從多數人的意見
。
84%
16%
84%
16%
3 能
共享團隊的榮譽
。
68%
32%
84%
16%
實
踐
層
面
1 會欣賞別人的優點並包
容別人的缺點。
84%
16%
73%
27%
2 能
合力完成工作
。
68%
32%
84%
16%
3 做事情時能
為團隊貢獻力
量
。
68%
32%
84%
16%
4 能
和家人一起做家事
。
84%
16%
73%
27%
5 能
和同學一起遊戲
。
100%
0%
84%
16%
由上表可以得知,認知層面「能了解合作的意義」
、
「能服從多數人的意見」
、
「能共
享團隊的榮譽」
,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71%,未達成有 29%;家長檢核達到 78%,未達
27
成 22%,代表透過食農教學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了解合作的涵義;而家長也有 7%認同
自己的孩子能夠表現合作品格。
訪談紀錄
M1:我舉的例子是:小番茄的滋味中家人一起幫忙舅舅照顧小番茄,讓原來對自己並
不瞭解的舅舅,因為一家人團結合作而能將事情做得更好。這樣的事情讓我了解了合作
的意義。
M3:我是一個較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的人,剛開始我都是我行我素,但在上完這些根
植物種植有關的繪本後來變成會和別人商量的人也能服從多數人的意見。
學生自我省思
E1:我覺得合作可以獲得成功的經驗,也可以讓我們團結一起做事。
E2:合作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做,例如:拔河比賽、躲避球、足球
E3:我覺得合作是一個正義、勇敢的事情,能和家人同學一起做家事或其他事情
實踐層面中的「會欣賞別人的優點並包容別人的缺點」
、
「能合力完成工作」
、
「做事
情時能為團隊貢獻力量」
、
「能和家人一起做家事」
、
「能和同學一起遊戲」
,平均自我檢
核達成有 80%,未達成有 20%;家長檢核達到 79%,未達成 21%,代表透過品格食農
教學及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品格合作內涵是有所增長。
訪談紀錄
E1:大家都很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啦!
E2:我要更聽聽同學的心聲,考慮對方心情並和同學一起同心齊力完成要做的事情。
學生自我省思
M2:當我們要去做農事的時候,常會有同學沒有帶要用的用具,像我就常常會發生這
樣的事情,後來老師就請班上的同學提醒我,這樣之後我就能夠記得也會和同學合作。
M3:因為班上同學有人體力較好,有人比較細心好,也有人原來就會重,而老師把我
們分組後讓表現好的同學教比較不會的同學,最後大家都變好了這就是合作的好表現。
28
表 10 品 格 教 育 融 入 食 農 教 學 學 生 行 為 檢 核 表 ( 感恩)
檢核主題:感恩
具體檢核項目
檢核結果(請勾選)
自我檢核
家長檢核
達成
未達成
達成
未達成
認
知
層
面
1 能了解感恩的意義。
84%
16%
68%
32%
2 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68%
32%
84%
16%
3 能感謝別人的幫忙。
84%
16%
84%
16%
實
踐
層
面
1 會
常常說謝謝
。
68%
32%
68%
32%
2 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努
力學習讓他們開心。
84%
16%
68%
32%
3 會主動幫忙師長以及需
要幫忙的人。
68%
32%
84%
16%
4
珍惜眼前的生活
。
68%
32%
68%
32%
5
真誠回報他人的協助
。
84%
16%
84%
16%
由上表可以得知,認知層面「能了解感恩的意義」、「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能感謝別人的幫忙」,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77%,未達成有 23%;家長檢核達到 77
%,未達成 23%,代表透過食農教學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了解感恩的涵義;而家長也有
77%認同自己的孩子能夠表現感恩品格。
訪談紀錄
M2:剛開始參加這個活動時,好緊張,我是屬於害羞的學生,老師讓我們參加分享感
恩活動也有大家一起吃,雖不好意思,但是我還是很感謝能有機會為同學及家人分享。
E3:我更能珍惜眼前的活動,希望我也能盡到我的本份也能感謝別人的幫忙。
學生自我省思
M3:我覺得感恩是謝謝人,也是對人的感激。
M1:感恩是真誠回報其他的同學及家人,我常常跟大人說謝謝。
E2:我覺得感恩是一個很感謝的話,會常常說謝謝您。
E1:我懂得感恩,因為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該知足,也該把握這個家庭。
綜上所述,感恩是目前的學生較缺乏的,在省思上可以發現學生透過品格活動及食
農教育都能看見自己的缺失,也能改變自己成為品性更好的人。
實踐層面中的「會常常說謝謝」、「會體諒父母的辛勞,努力學習讓他們開心」、
「會主動幫忙師長以及需要幫忙的人」、「珍惜眼前的生活」、「真誠回報他人的協助」,
29
平均自我檢核達成有 74%,未達成有 26%;家長檢核達到 74%,未達成 26%,代表透
過品格活動及品格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品格感恩內涵是有所增長。
訪談紀錄
E1:我 常 常 會 怪 爸 爸 沒 有 幫 我 買 我 想 要 的 東 西,一 點 也 沒 想 到 他 工 作 很 辛 苦 ,
賺 的 錢 也 少 , 應 該 少 一 些 抱 怨 多 幫 爸 爸 做 事 。
M2:以 前 覺 得 說 謝 謝 是 很 難 的 事 情,但 是 看 了 老 師 所 帶 我 們 做 食 農 的 教 學 後 ,
才 知 道 多 說 謝 謝 可 以 使 我 的 人 緣 更 好 。
學生自我省思
M3: 我 和 同 學 彼 此 之 間 會 多 說 謝 謝 。
E2:現 在 我 比 較 會 珍 惜 和 弟 弟 相 處,也 會 多 教 他 功 課,希 望 他 能 夠 越 來 越 好 。
伍、結論與省思
一、結論
(一)打造食農環境,營造學習飲食素養,成為學生受用一生的能力
研究者透過「營造學校農事環境量表」以「提供資源、鼓勵閱讀」的滿意度最高;
再次以「學校農事環境的營造」甚為滿意;但在教師「分享學習、鼓勵創作」上仍需要
多努力。綜上所述學校在營造學校農事環境的整體營造上深獲學生的喜愛也對學生農事
種植動機有所提升。
(二)從食農教育活動中,累積孩子品格能量
1.透過種植課程中,強調「親手做」的體驗從入門、初階、進階,讓學生從栽培作物學
到的事,讓學生從中學到誠實、尊重、關懷、合作、感恩的品格價值,擁有選食力拒絕
當吃的文盲。
2.透過品嘗活動中,讓學生自己種菜收成之後成為午餐的加菜,也能將所種的菜帶回家
與家人共同分享。透過親子餐桌經營,從備料到烹煮都讓孩子參與培養孩子和食材的感
情,並透過這些歷程更具感恩的心。
(三)同儕師徒制結合品格教育核心價值之實施歷程
1. 同儕師徒制有助於食農教學策略的提升
(1)食農種植的訓練常因時之間與人力不足,使老師在較難動作的教導上深具困難,
運用一對一配對的師傅生指導徒弟生的方式,可以協助徒弟生融入食農的教學活動,加
速練習成效也能讓師徒有機會多練習,增加老師的教學成效,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型
塑快樂無壓的教學策略。
(2)師傅生的選擇應考量師傅的能力與個性,配對時應考慮師徒雙方的性格差異、學
業成績、學習態度、本身興趣和種植經驗等考慮,使師徒配對有更好效果。
2.歷經同儕師徒制活動後使師傅與徒弟的品格教育與學習態度更好
(1)剛開始因師徒彼此不熟悉,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透過徒弟生參與同儕師徒制的感
30
受與改變可見情形良好,自主學習的現象也增加。
(2)透過「徒弟生性格和行為量表」前測及後測的資料統計中可以得知徒弟變的開朗
自信、社交技巧進步、減少焦慮、憂慮等情形,並對食農的相關活動深表興趣。
(3)擔任師傅生的過程中,習得助人為快樂之本,運用溝通技巧,拉近與徒弟生間的
距離,培養責任感體現自我價值。
在整個品格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結合了食農教育及品格活動,透過對師生、家人的
品嘗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自己身邊能夠珍惜的人事物,並透過此活動而激發出「施比
受更有福」的愛鄉又愛土飲食涵養,更加珍視所處的生活環境。
(四)品格教學融入食農教育教學活動之實施歷程
研究者在品格教學活動中分析所得的結果,並配合食農教育教學中發現在一學期
的實施過程中獲得:
1.提高品格教育實施的成效
利用綜合活動時間舉行「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的活動,讓參與該研究的學生在
不知不覺就能融入食農中所欲表達之品格教育核心價值意涵中,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
「敬天謝人」的飲食素養,足見品格教育已於無形中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2.善用品格核心價值,利用品德牆建立共識
在學校的走廊廊道上都使用品格核心價值之德目之內容,讓全校的師生都能擁有相
同品格教育的中心德目,在本研究的五個德目都能讓學生利用平板掃描QR code,獲得
相關的品格小故事及相關資訊,讓學生也能獲得境教的成效。也在品格牆上展示學校的
品德中心德目以達到境教之效益。
二、建議
(一)食農教育是本校特色課程,如能編撰出一張 1-6 年級統整表格,課程會更具一貫
性,讓學生從低中高年級分階段讓學生的學習會較具成效更有層次性。
(二)結合社區文化讓學生對在地食材有更多的認識,如能有當地有農事經驗協助學生
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更落實。
(三)品格教育的學習範圍十分廣闊及多元,而其功效難能在短期間中顯現。教師要在
品格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元的學習方式,方能獲得教學的效益,如能將品格教育與學校本
位課程相結合,必能使品格教育之效果更彰顯。
(四)品格教育及食農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常常缺乏一些設施或書籍,不知學校行政方
面是否有相關經費支援或如何申請?
(五)教師自我增能,重視品格教育的策略
在偏鄉小校的環境中,教師要扮演變革角色,教師圖像的翻轉是一重要課題。基於
本研究對品格教育的探討,可以發現,品格教育的歷程不單以上對下的教育方式,且應
以身教的方式為楷模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增進自身的品格的教學能力及教學策略,
更須增進自身的品格素養。教師更應建立學生「好品格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
(六)對本研究的省思
本研究只對校內有關品格教育融入食農教學、品格相關活動、品嘗活動、繪本及品
31
德牆的OR code對學生品格的提升之內容為研究,其食農教學的內容安排大多以研究者
單方面的安排為主,在繁忙的行政壓力之下及教學時間較為短促,往往都只求達成所欲
研究的內容速成而忽略學生的所見所感,因此,研究者反省在該研究中如果能先有更有
廣度的活動安排及更有深度的課程設計,讓不同年級層的學生都可以設計不同的繪本教
學或其他不同的品格教育活動及食農教育課程。方能激盪出更合適的不同學生的品格教
育活動;並可嘗試對不同班級學生之品格教育德目的需求及行為檢核表符合不同階段的
品格教育相關活動以利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
陸、參考文獻
李京諭(2016)
。親子天下雜誌 84 期:食農教育孩子自營學校農場的綜合能力課,84。
台北市:天下。
顏建賢、方乃玉(2006)。農業和鄉村發展的新藍海。農政與農情,167,50-56。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董時叡、 蔡嫦娟(2012)
。農村綠色生活推廣方案規劃研究,食農教育課程規劃設計,
48。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張瑋琦、顏建賢 (2011), 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 5(2), 51-70。
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康以琳、張瑋琦(2016)
。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1~34。台北:國教大。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邱瓊蓁(2003)
。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一以岩村和朗之
「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振明(2002)
。臺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善美(2004)
。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東市。
Lickona.T.(1991).Educating for character :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er and responsibility.New York:Bantam. Lickona.T.(2003).Character:How
to help our childres develop judgment,integrity,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New York:Bant
「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