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國小實施親職教育的優勢與內容

格式
pdf
大小
937.87 KB
頁數
6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8-12-17,离现在 16 31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60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的優勢與內容

丁雪娟

雲林縣立仁國小教師

陳文詠

雲林縣公誠國小教師

壹、前言

每一個人出生之後,最先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提供心理上與物質上的支

持,每一個人便在家庭的支持下,經由模仿、同化、認同與父母的教育下學習與發

展,所以家庭教育深深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價值觀的建立及其一生的發展。而家

庭中又以父母對兒童的發展最具影響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是否能善盡其親職的責

任,發揮親職的功能,則視其是否瞭解本身的職責,與是否具備充分的親職知能而

定。所以家庭教育的成功,有賴為人父母者對於親職教育的適切體認與扮演。

親職角色是成人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卻是一個最難處理的角色(鍾思

嘉,1996)。Hoffman and Manis(1978)曾描述擔任父母的角色為「一種明顯的矛

盾」,一方面來說,有了孩子是極大的滿足;另一方面,擔任父母的角色使他們承擔

了很多新的工作,而且可能是大量生理上及心理上挫折和痛苦的來源。由以上論述可

得知,雖然親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卻很少有人事先受過訓練。

現代社會型態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大量婦女人口投入就業市場、兩性平等

及以兒童為中心的主張高唱入雲等重大改變。使得面對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父母在

獨自負擔起親職重責時,難免在觀念或作法上會有衝突、焦慮、困惑、矛盾、害怕、

不知所措等情況。Dreikurs 和 Gordon都指出父母也需要再教育,需要學習對孩子各

種行為有新的反應方式及應對之道。但是並沒有足夠的機會接受教養子女方法的訓練

(曾端真,1991)。

父母的角色既重要又無法取代,父母的影響更不容忽視,所以加強親職教育乃是

當務之急,要如何推廣親職教育會最有效呢?國小與社區保持緊密的關係,並且與家

長有較多的聯繫,所以透過國小來實施親職教育,將可獲得最佳的成效。

background image

61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貳、國小實施親職教育的優勢

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4條及各級學校辦理社會教育辦法第4條中,皆提到國民

小學需要辦理親職教育(註1)。王文瑛、張耐(1995)也認為我國推展親職教育的發

展過程中,非常重視以學校為中心,結合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方式來作整合性、全面

性的推動,因為學校,尤其是國民小學,是社區的重要資源。所以從法源依據及實施

成效來看,國小是進行親職教育的最佳場域。以下分兒童、父母、學校及社會四方面

來分析:

一、就兒童本身而言,國小階段的學童大部分的時間處於家庭與學校這兩個環境

之中,若透過學校實施親職教育,讓兩個主要環境彼此配合,共同引導學童完成不同

發展領域中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而成為一個發展健全的人。所以國小實為實施親職

教育的最佳場域。

二、就父母而言,孩子處於國小階段時,父母與教師聯繫頻繁,若能透過學校實

施的親職教育,使為人父母者,對於一些基本的教養方式、態度、兒童發展及家庭生

活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而調整自己的親職態度、觀念與教養方式來營造子女更佳的

成長環境,也能讓自己更能稱職的擔任親職。

三、就學校而言: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須配合家庭教育的實施;而家庭教育則

有賴學校透過親職教育來推行。因此若能藉由推行親職教育,使父母在教育子女之前

先教育好自己,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便能相輔相成,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

的一大助力。

四、就社會而言:張春興(1994)曾剖析青少年犯罪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

惡化於社會。所以若能在孩子可塑性強的小學階段,經由學校實施親職教育,使得學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密切配合聯繫,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則孩子們在有利的環境下

成長,社會問題必能因防患於未然而減少。

親職教育的推動並非一定是單向教導性的,它包含家庭與學校之間廣泛的互動關

係,當家長與學校教師溝通互動時,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而且家長無形之

中也更明白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這個鐵三角的

關係建立之後,孩子們則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而教育功效必能獲得最大的

發揮。

background image

62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參、國小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

社會及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傳統社會中,大家庭長輩隨時對子女或晚輩進行家庭

教育的功能消失。而學校教育有其限制,對缺乏教育及反教育的學生,父母有必要善

盡親職協助學校輔導。另外社會變遷,子女所面臨的環境與未來,均非父母以前所經

驗的。因此,想要成為稱職現代的父母,需要有更多的親職知能才得以勝任。在親職

教育的目的及欲發揮功能的前提下,專家學者們提出諸多親職教育課程內容或活動主

題設計之意見,簡述如下:

林家興(1997)指出親職教育的研習內容,應視父母的需要,以及心理衛生預防

層級而定。根據社區心理衛生三級預防的觀念,親職教育的研習內容可以有不同的重

點。初級預防的研習內容可以視父母的需要,從關於兩性與婚姻的課程、關於親子關

係與子女管教的課程及關於經營家庭生活的課程三類中選擇安排;次級預防是指在孩

子問題與親子衝突發生之後所做的努力,研習內容除了初級預防的研習內容之外,還

需要增加有關改善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內容,至少應包括:良好溝通的能力、問題解決

的能力、正確的管教態度、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管教子女的方法、自我察覺的

能力;第三級預防親職教育是對有嚴重親子問題和子女問題的家庭所做的努力,除了

類似初級預防的研習內容,他們需要比較個別化的服務計劃,及其他服務,包括心理

衛生服務、社會服務以及特殊教育的服務。

吳亦麗(1998)認為親職教育內容舉凡從指導父母從事嬰兒營養保健、就學、社

交行為、性教育、至指導父母協調家庭關係,善盡社會責任,皆包括在內。親職教育

的範圍涵蓋家政、心理、輔導等領域,是一種成人教育,是一門綜合的學科,亦是終

身學習的課程。除了融合了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之外,亦是教師與父母間聯繫的重

要橋樑。

依據學者們(周煥臣,1983;尹蘊華,1986;王淑如,1994;井敏珠,1995)的

探討,親職教育的內容可依其性質或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需求進行不同的分類。

由以上的討論中得知,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其內容也是親職教育的成敗關鍵。

對於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根據多位學者提出他們的見解,經整理後如下(卓紋

君,2001;林敏宜,1998):

background image

63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一、父母角色的認同

父母角色為社會角色之一,而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之中,父母角色被賦予特別重要

的任務與高度的行為期望,因此學校可能透過親職教育的實施,協助為人父母者認清

自己的角色、善盡自己的職責 。

二、兒童發展與心理的基本常識

這是父母執行親職時的基礎知識,可幫助父母與子女互動時因材施教,依其年齡

而做不同的應對和處理。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父母會面臨到不同的親職難題,學

校可依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的需求,提供父母不同的親職知識。

三、管教態度與方法

父母是子女接觸最早也接觸最多的成人。因此,對子女而言,父母是最重要的

影響人物,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若學校能傳達適當管教

態度與方法給父母親參考,讓他們依自己家中實際情況,找適當的方式處理子女管教

問題,則能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父母在管教子女時有幾項基本原則:充分的愛

心,適當的要求;公平的對待,彈性的教導;接納感受,了解動機;態度一致,寬嚴

適中;溝通清晰,互動頻繁;多用獎勵,少用懲罰等。

四、親子相處與溝通的知能

這部份包含父母對自己情緒或壓力的管理、親子關係的營造、親子溝通技巧等,

這些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技巧若能和前面所提到的教養子女知能相互配合,才能發揮親

職之最佳功效。但在實際施行上,常會發現一般家長往往在具備正確的教養態度,知

道適當的管教策略,並看到實施成效之後,才較有信心和動機進一步學習親子關係的

培養與經營之道,因此這部份可視為較進一層的親職之知能。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

在現代社會裡,由於社會型態的變遷,有些家庭教育功能逐漸由學校教育所取

代。然而,不論社會如何變遷,學校永遠無法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因此,學校推展

親職教育時,可強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畢竟唯有家庭與學校密切配

合聯繫,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目標。

background image

64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六、社會資源的運用

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造成家庭結構與功能轉變、親子關係疏離、職業婦

女增加、父母婚姻關係脆弱,使得父母在行使親職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若在學

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同時教導並提供父母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相關資訊,則父母可獲

得多重管道的協助,以解決他們實行親職時,可能遭遇的問題。

七、家長婚姻關係的維繫與經營

許多研究指出,親職功能的發揮與否,和家長本身的婚姻品質有密切關聯(White 

& Rogers, 2000)。現代的親職教育應超越狹隘的親子管教,教育父母使其明瞭婚姻品

質如何影響親職角色與功能,以及對子女身心發展的衝擊。但在實施時,為避免家長

礙於個人隱私,心存防衛,此一議題可置於一般子女教養知能,並與家長建立信賴度

之後。

從上列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內容中可看出,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可從認知上的明

瞭洞察,再到行為上的演練、熟悉,最後進入個人情緒上的體驗感受。

肆、結語

教育上我們講究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經地位、不同家庭狀況的

家長,如何提供切合其需求的親職教育活動是學校推展親職教育時極待努力的課題。

另外,小學在實施親職教育有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預防勝於治療

將親職教育落實在校園中,對在學階段的未來父母實施「先期親職教育」,而不

要再只是對在職父母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救工作。

二、培養小學教師的親職教育專業知能

老師是學校實施親職教育時,位於第一線的人員,所以培養教師親職教育專業知

能,是親職教育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

三、適性的親職教育

隨著每個人學習做父母所經歷的不同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與任務,

學校在規劃親職教育活動時要加以考量,針對不同時期與需求,實施適當的親職教育

background image

65

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1 

教育研究

四、親職教育需長期的努力

親職教育講求的是長期效果,為人父母需要的是長期的智慧而非短期的固定行為

(許月雲、黃迺毓,1993)。因此,相關諮詢單位的成立也是努力的目標。

五、編列預算,作為活動經費

經費是辦理各項活動時不可或缺的資源,若無法有適宜的活動經費,想辦好親職

教育的理想,就有如空中樓閣,所以學校在辦理親職教育相關活動前,得準備好經費

的來源與規劃。

六、多利用科技媒體

現已邁入高科技時代,善加利用科技媒體所帶來的便利,可以協助親職教育的推

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七、主動出擊

推行親職教育時,與其感嘆「該來的不來」,倒不如採取實際行動,以主動關

懷、各個擊破的策略,將相關訊息傳給家長。

親職教育是聯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橋樑,學校在推行親職教育時,應考量到

家長的需求,並透過通盤的考量,以期望家長能獲得實質的收穫。

註1: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2月12日。

 

網址: http://law.moj.gov.tw/fl.asp

參考文獻(略)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