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离现在 2
年 29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長照食堂〉學習單
【教師版】
設計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附屬基隆海事高級中等學校
邱馨
壹、 課前學習
ㄧ、認識作者──郭強生
※閱讀下列文章。
「你必須傻傻的寫;你想寫,那東西自然有感染力」
從高中開始嘗試創作至今,郭強生這 40 年始終沒離開他定義中的創作,他說「你就必須
傻傻的寫;你想寫,那東西自然有感染力。」如今郭強生已經
56 歲了,「我還是想安靜面對自
己,我覺得一旦失去這個的話,人生就會整個翻覆;面對自己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面對自己的
寫作,真實地寫自己的東西。」這一路人生崎嶇,他確實有好多次,都是靠創作撐了過來。
做戲、寫散文累到翻 他卻反拉自己一把
當年在美國取得戲劇博士後,郭強生於 2000 年返台任教,豈料母親卻在 2002 年底二度
罹癌,
5 個月後便撒手人寰,那年他執導了舞台劇《慾可慾 非常慾》,他說「想做戲」,除了是
自己學戲劇,
「還有很大原因是母親過世後,我變得很消沉,覺得快要憂鬱症了,必須讓自己
非常忙,才能把自己拉回來。」
也是那一年,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找上郭強生,希望他寫年度日記文學,其實在此之前,
他甚至不認為自己寫過散文,
「要有一定的洞徹力,能寫出真實活過的深刻,這是我對散文的
期待。」喪母之痛與社會一團亂的那段時光,他就這樣靠著戲劇、寫作撐過去。
「記憶中的家消失」他把散文當遺書寫
2010 年之後的幾年,他的哥哥罹癌驟逝、父親失智,他每週在台北、花蓮間往返,巨大的
壓力下,他卻交出第一本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
,從父母失和、家人離世到情人自殺,他
寫道:
「我努力捕捉記憶中即將消失中的這個家,既不是企圖寫下家族史,也不是自傳之書,
只因我最想探索的,是這一家人感情糾結的緣起,與爾後揮之不去的疏離。」
如今他已轉任台北教育大學、從花蓮搬回永和,每天見到父親,第一件事就是握起手問:
「爸爸好不好?今天好不好?」
「以後世界上有什麼人,可以我想到就把他的手抓過來握?沒
有了啊。」郭強生反問。
你以為愛是什麼東西?
2021 年,郭強生身旁擱著 2 本書,《尋琴者》、《甜蜜與卑微》,前者是他去年橫掃 5 項大
獎的小說,後者是出道
40 年的精選集,而〈長照食堂〉則選自《我將前往的遠方》。
《甜蜜與卑微》是他 40 年來每一段生命足跡的回顧。郭強生點破,中段看似講同志,「但
其實是觀看自己,看了世界之後,回來觀看自己。」
最終章郭強生回到起點,「你每接受一份愛,就是多接受一份責任?
那麼渴望愛,你以為愛是什麼東西?」寫《何不認真來悲傷》時,他所
有以為的愛都已經消失、死亡、背叛,
「難道我注定要永遠活在被拋棄
的狀態?但那時能活過來,我也體認到,所有愛背後的責任我都嚐到了,
不要再渴望別人怎麼樣對你,你還不了怎麼辦?」
(改寫自風傳媒
吳尚軒《母兄癌逝、父失智、情人自殺
郭強生靠文學「倖存」
:你以為愛是什麼?》
2021-03-14)
2
1. 閱讀上文後,請完成下表作者──郭強生的重要訊息。
(1)郭強生從何時開始寫作:
□國中
■高中 □大學
(2)距今大約多少年:
□20 年 □30 年 ■40 年
(3)作者的人生一路崎嶇,他是怎麼撐了過來的: □有貴人 □靠閱讀 ■靠創作
(4)郭強生定義中的「創作」是:
你必須傻傻的寫;你想寫,那東西自然有
感染力
(5)郭強生面對自己的重要方式是:
■面對自己的寫作,真實地寫自己的東西
□面對自己的悲痛,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6)作者遭逢喪母之痛的那段時光,拉了他一把的
力量有:
(多選)
■戲劇 ■寫作 □教學
(7)郭強生對「散文」的期待為何?
散文寫作要有洞徹力,能寫出真實活過的
深刻。
(8)郭強生在《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努力捕捉記
憶中的關係有:
(多選)
■父母關係
■兄弟關係 ■情人關係
(9)郭強生在 2021 年橫掃 5 項大獎的小說是:
《尋琴者》
(10)郭強生出道 40 年的精選集是:
《甜蜜與卑微》
(11)本文〈長照食堂〉出自散文集是:
《我將前往的遠方》
2. 作者「想做戲」的原因有:
答:
(1)想學戲劇;
(2).母親罹癌過世,作者變得很消沉,覺得快要得憂鬱症,必須讓自己非常忙,才能把自己
拉回來。
3. 作者表達:「我只有這一個家,不想等到一切都過去了才來哀悼懷念。我已經等太久了。我甚
至後悔沒有早一點動筆。」的
(1)這本作品是什麼?(2)作者把此書當成什麼來書寫?(3)用此書
來探索什麼?
答:
(1)第一本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
(2)當成遺書來寫;
(3)探索一家人感情糾結的緣起,與爾後揮之不去的疏離。
4. 作者轉任台北教育大學後,(1)每天見到父親,第一件事是做甚麼?(2)為何要這麼做?
答:
(1)是握起父親的手問:「爸爸好不好?今天好不好?」;
(2)因為以後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人,可以讓作者想到就把他的手抓過來握。
5. 郭強生提到:「那麼渴望愛,你以為愛是什麼東西?」(1)請推論作者的看法,(2)接著表達你
自己的觀點,
(3)並分別說出因為這個設定,必須付出甚麼代價? (文長 30 字以內)
3
那麼渴望愛
你以為愛是什麼東西?
為了「愛」必須付出的代價有:
(1)推論作者的看法
愛是「責任」
因為愛是責任,所以每一份愛都是
需要回報的
(2)表達你的觀點
對自 己的觀點加以說明(例
如:愛是彼 此強烈的思念 );
說明自己觀點的理由 (愛需要付出
時間陪伴)。
6. 就文本判斷下列何種經歷作者曾親身體驗?請勾選(多選)。
■分桃之愛 ■雁行折翼 □鼓盆之悽 □失張失智
□痛失怙恃 □西河之悲 □暮雲春樹 ■龍陽泣魚
解析:伉儷情深─夫妻情深;分桃之愛、龍陽泣魚—同性戀;
雁行折翼—兄弟逝世;鼓盆之淒—妻子逝世;痛失怙恃—父母雙亡;
西河之悲—子女去世;暮雲春樹—思念遠方友人;失張失智—舉止失常,心不在焉。
二、下列人物對於「愛」的闡述,與郭強生的觀念相似的有:
人物
對於愛的闡述
相似打
V
羅曼羅蘭
愛是需要彼此犧牲的……片面的犧牲只能造成片面的愛。
V
愛默生
說到底,愛情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別人身上的反映。
雨果
人生是花
,而愛便是花的蜜。
羅蘭
愛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力成文學
常綠的愛情三角洲,是在真誠和信任的土地上沖刷而成的。
V
蓋貝爾
真誠的愛在奉獻的時候最為豐富。
V
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是生活中的詩歌和太陽。
盧梭
我寧肯為我所愛的人的幸福而千百次地犧牲自己的幸福。
V
貳、 課中學習
一、1-6 段:從訓練印傭的細節,表現出對父親的體貼。
1.閱讀課文 1-6 段,完成下圖填空:
(1)作者指導新印尼看護來的首要任務是:帶她去(
買菜
)
(2)作者讓父親住在老家的原因有:(多選)
□近捷運交通便利 ■方便步行赴醫院回診 ■採購方便
□臨近圖書館 ■有父親愛吃的食物 □有朋友可以協助
(3)依據文本描述,下圖為作者與父親住家附近環境示意九宮格圖。請用「色筆」按照文本描述
路徑連線後,九宮格會形成哪兩個數字?
答 :(
一
)與(
5
)
4
解析:
(1)去醫院回診只需走路
(十)
分鐘。
(2)下樓巷口就有
(7-11)
。
(3)下個巷口就是
(全聯超市)
。
(4)對面小鋪有他喜歡喝的
(銀耳蓮子湯)
。
(5)再走三分鐘就有
(傳統市場)
。
(6)市場旁有
(麥當
勞
)
,父親喜歡他們的鬆餅早餐。
3.作者細心準備哪些菜餚來符合父親一年不如一年的咀嚼能力?
□花椰菜
■悶煮細切四季豆 ■南瓜泥湯 ■洋蔥炒牛肉絲
□空心菜
□烤南瓜派 □炸洋蔥圈 ■蒸南瓜
二、
7-16 段:回憶兒時的家庭生活日常,呈現自身喜好與深植內心的家庭氛圍。
1.作者如何做菜?
□鑽研食譜 □依賴琳瑯滿目的廚具用品 ■憑藉對家庭滋味的記憶 □上烹飪補習班學習
2.下列作者對自己兒時特質的敘述,正確的有:(多選)
■堪稱最早的電視兒童
■兒時父母都忙於工作
□陪伴作者的是古典文學作品
■四五歲時最喜歡看傅培梅和京戲
3.對於作者家中雙親分別扮演何種角色的敘述,請連出確的配置:
5
角色
連結區
擔任工作
父親
在味覺這件事上不行
家中的二廚
家裡最會做菜的大廚
負責把菜洗好切好
米飯沒熟透,成了「夾生」卻吃不出來
母親
掌勺者
打毛衣修改衣服布置裝潢這些家政科目都在行
心血來潮,看到電視裡教了什麼料理,會躍躍欲試
讀北平藝專時,每天都得回家給他爺爺做飯
4.曾經參與作者家中自製美乃滋實驗的人有:(多選)
□父親
■母親 ■兄長 ■作者 □印傭
5.下列對於作家中的「自製美乃滋實驗」,敘述正確的有:(多選)
□發生在三十年前 □當時美乃滋隨處買得到
□父親是實驗發起人 ■美乃滋是用蛋白和沙拉油打出來的
■製作過程非常費力 ■作者及家人用手工打美乃滋
□最後成品非常成功 ■既要打勻,還要打成奶油似的稠糊狀
6.所謂「聯想」,本義是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相類似時,往往會從這一事物引起對另一事物的聯
想與聯想的感受。而所謂「映襯」
,是指在語文中,將兩種相反的觀念或事物對立並存,互相比較,
以便語氣更增強,意義更明顯的一種修辭技巧。根據上文對「聯想」與「映襯」的
說明,分析下
列文句:
「走在超市一排排的冷藏櫃前,不知為何,總會想起很久以前,每到晚飯時還有四個人圍坐成
一桌的那個家。」
(1)「走在超市一排排的冷藏櫃前」a.令作者聯想到什麼?b.試說明之?
答:
a.令作者聯想到很久以前每到晚飯時還有四個人圍坐的家
b.從挑選食物聯想到晚餐時間;從冷藏櫃聯想到人情的溫度
(2)承上題,兩個場景間存在哪些映襯點,呈現出的感受是:請完成下表。
映襯點
感受
場景
時間
家中人數
人情氛圍
結論
走在超市一排排的冷藏櫃前
今
寡(父子)
冷清
今不如昔,
物是人非
很久以前每到晚飯時還有四個人圍坐的家
昔
眾(一家四口)
溫暖
7.關於第二段中的人物行為說明,下列敘述最恰當的是:
□作者自小便喜愛做菜,日後繼承父業成為大廚
□父親是天生的美食家,所以不喜愛母親的料理
■母親雖是職業婦女,也須處理家務,包含做菜
□外傭沒有食譜,卻能善用食材做出美乃滋料理
6
三、
17-27 段:每個家都要有幾道基本菜色,作者成了唯一能記憶自家菜色的人選。
1.下列詞彙之讀音、意義完全正確者請:
詞彙
讀音
意義
正確 V
豆豉
ㄉㄡˋ ㄍㄨˇ
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經發酵而成的
食品。常用為菜餚的佐料,有鹹淡兩種。
豉音ㄔˇ
傅培梅 ㄈㄨˋ ㄆㄟˊㄇㄟˊ 臺灣知名廚師、烹飪節目主持人。
V
土豆絲 ㄊㄨˇ ㄉㄡˋ ㄙ
花生切成細條狀
(土豆是馬鈴薯)
怯生
ㄑㄩㄝˋ ㄕㄥ
對陌生的環境感到害怕
V
印傭
一ㄣˋ ㄩㄥ
稱印度籍看護,今統稱移工
(印尼籍)
夾生
ㄐㄧㄚˊ ㄕㄥ
食物半生不熟
V
2.作者從「帶便當」的經驗中,歸納體會出怎樣才算「一個家」?
答:
每一家都有幾樣固定菜色,沒有這些基本款,就不是一個家了。
3.如今作者家中「過世的過世,失智的失智,除了我,如今能記得從前家裡餐桌上菜色的,還有
誰?」因此作者「努力回想家中常吃的每道菜。」請完成下面填空,並回答問題
:
作者認為,回想的過程「那就像是,(
努力默寫著曾經背過的某段課文 )
,當原來接
不下去的一句突然又在腦海中閃現,竟有一種難言的(
悲喜交集 )
。
(1)畫底線處使用何種修辭法? 答:
譬喻法(明喻)
(2)請試想作者 a.悲些什麼?又 b.喜些什麼?
答:
a.悲的是家庭滋味流失正如家庭溫暖一日不如一日;
b.喜的是藉由他回想起的家庭基本款菜餚,家庭的溫度可以流失得不那麼快。
4.下列菜餚並非作者家中的基本款料理的是:(多選)
■貢丸湯 ■蛋炒飯 □清 炒 土 豆 絲 □木 須 肉 ■雪菜百頁毛豆
□芙 蓉 雞 丁 ■老皮嫩肉 □豆 豉 蒸 肉 餅 ■宮保雞丁 □青 椒 鑲 肉
5.依據課文中對食材與烹調方法的描述,請將參考選項中的外省菜餚名稱填入表格中。
[參考選項] 甲.青椒鑲肉 乙.雪菜百頁毛豆 丙.豆豉蒸肉餅 丁.老皮嫩肉
戊. 清炒土豆絲 己.芙蓉雞丁 庚.木樨肉 辛.宮保雞丁
1
2
3
庚
己
甲
4
5
6
7
戊
丙
辛
四、
28-43 段:藉觀察父親的進食狀況,推測其身心變化,並研擬適當的照護方式。
1.試從身、心兩方面,說明作者細心觀察父親的進食狀況,及其期待與想法。
進食狀況
作者認為
期待與想法
對身體的影響
父親吃得好
身體就會有抵抗力,不容易生病。
對心理的影響
有正常進食
表示身體無病痛,心情也還可以
2.承上題,作者認為上述想法很「傻氣」的原因可能是:(多選)
■欲借食物減緩父親的老化失智
□父親的病痛應靠藥物改善或維持
■作者每日觀察父親怎麼吃、吃多少
□作者發現父親越吃越少的原因,並非咀嚼和吞嚥出了問題
■明知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還是希望為父親多做一點
3.下列參考選項是關於作者父親衰老退化及作者想出協助方法的敘述,請依先後次序排列填入代號。
[參考選項]
甲.讓印傭慢慢用筷子,一口菜,一口飯的餵食 乙.父親寧願不吃,也不要吃得狼狽、哆嗦
丙.父親吃得越來越少 丁.作者要求看護用餵的
戊.父親好像在掩飾著什麼 己.父親堅決不肯,還是要自己來
庚.吃麵弄得有點邋遢 辛.要給父親一雙筷子,不能用湯匙餵
壬.要讓父親覺得,吃什麼不吃什麼,還是由他來決定 癸. 視力退化,對菜餚不知如何下箸
答:
( 丙 )
(
戊
)
(
癸
)
(
庚
)
(
乙
)
(
丁
)
(
己
)
(
辛
)
(
甲
)
( 壬 )
4.下列各句為因果關係的句型,請標示出何句為因,何句為果?
(1)父親吃得越來越少(
果
),起初以為是他的咀嚼或吞嚥出了問題(
因
)。
(2)……他不動筷(
果
),……不知道該往盤中的什麼東西下箸(
因
)。
(3)東一根西一根的麵條挑不起來,就算挑起來,送進嘴裡後也因無法俐落地用力吸入(
因
),
……一根根麵條總是七零八落掛在嘴邊,弄得有點邋遢(
果
)。
(4)寧願不吃也不要吃得狼狽,吃得哆嗦(
果
),……擔心自己會顯得老殘(
因
)。
(5)被餵食,對他而言應該是另一項自主能力的繳械(
因
),……抗拒自己成了類似癱瘓,只能
呆呆張口的無能老人(
果
)。
8
5.下列為作者透過觀察,尋覓出的能讓父親接受有人「協助」他進食的方法,請說明採用這種方
法的理由是:
(1)把盤子端到他面前,問他:「爺爺,吃魚好嗎?」「吃小黃瓜好嗎?」
理由:
讓父親覺得,吃什麼不吃什麼,還是由他來決定
(2)讓印傭慢慢練習用筷子,一口菜,一口飯,而不是飯和菜都放在湯匙裡,一股腦全塞進父親
嘴巴
使用筷子不用湯匙餵的理由:
因為湯匙讓父親覺得等同失能
五、
44-51 段:因應父親愈加老邁,作者自製新菜色,盼使家仍存在,並讓父親吃出
父子共同的記憶。
1.根據課文,請將下列四個句子填入下面空格中。使相鄰兩句的關係,均符合「前句為因,後句
為果」的規則:
菜單必須重新設計 很多東西嚼不動了 我開始自己發明菜色 父親又老了一歲
答:
(
父親又老了一歲
),
(
很多東西嚼不動了
),
(
菜單必須重新設計
),
(
我開始自己發明菜色
)
。
2.請選出下圖與食物相關的詞彙中,粗體字的字音完全正確者,將其連成一線後,會出現哪兩個
數字? 答:(
2
)與(
7
)
解析:
解析:文火慢燉ㄉㄨㄣˋ;肉脯ㄈㄨˇ;大閘ㄓㄚˊ蟹;如法炮ㄆㄠˊ製;茭ㄐㄧㄠ白筍;蚵ㄜˊ仔煎
9
3.下列對於作者自製的孝親食譜,下列敘述正確的有:(多選)
■好以老祖宗發明的豆腐入菜 □豆腐質軟營養但不適合燜煮
□用雞肉、蝦肉、豬絞肉做丸子 ■雞肉裡加入豆腐與太白粉,做成的丸子更滑嫩
□雞肉丸子中摻入洋蔥末可去腥味 ■鮮蝦剁碎成泥,不能直接下鍋,否則會成一灘漿
4.作者自製食譜,盼能父親吃出父子間共同的記憶,請依據課文完成下面銀髮族客製化食譜填空:
(1)
(2 )
5.作者如此費心設計食譜的原因可能有:(多選)
□均衡的營養延緩了父親的失智症
■這些菜就像是不需言語確認的感情
■盼望藉此能讓家還存在仍為事實
□滿足父親在口味上的偏好
■創造父子間共同的記憶
六、52-63 段:訓練看護的過程事與願違,加上被舊關係一一拋棄的痛苦經驗,讓
作者的情感與理智產生衝突,是全文情緒的低谷。
1.訓練看護的過程令作者陷入極度低潮,因而太陽一下山作者就開始焦慮,而歸納原因有下列四
點,請據課文連結相對應事例:
10
焦慮的原因
連連看
文中的事例(原文)
1.看護使每道菜都走了味,或
是慢慢添進了她的味道
家裡沒有旁人可以隨時監督或當下糾正,只能
我一個人把所有狀況都先做好防備與假設
2.雇傭雙方一開始的磨合很像
是諜對諜的鬥法
做鴨血的酸菜拿去煮雞湯,蒸肉餅時用的豆豉
被省略,蝦丸與冬瓜配了對
3.前車之鑑令作者神經繃
被之前的看護與仲介搞得焦頭爛額
4.一切需親力親為,未雨綢繆
印傭一開始先裝不懂不會,試探雇主的底限,
摸清這家人的狀況
2.作者覺得自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迫面對重要關係人的離世並經歷椎心之痛,以下作者曾
失去的對象對象與題詞適合的題辭是:
解析:覆醢之悲—學生去世;人琴具杳─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
己去世的悼念之情;立雪傷神─受人尊敬的老師的過世,讓學生黯然神傷;大雅雲亡─大雅,
指人品德高尚,性情純美。多用於哀悼男性長輩;亦可用於哀輓受尊敬的長輩;失怙之悲─
父親去世的悲哀。
3. 作者所面對的(1)最後也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 (2)這段關係為何讓作者的情感與理智產生衝突?
答:
(1)父子關係;
(2)因為作者情感上希望能掌控這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關係,但是理智上卻清楚自己什麼也掌
控不了,因此產生衝突。
七、64-71 段:對作者而言「回家吃飯」的意義是陪伴,並進而產生深刻的記憶,
而「最深刻的記憶」對人生起了無所不在的、淡淡的影響力。
1.作者從前文的情緒谷底重新振作,體會到自己雖無法全面監控父親的菜色,但仍可以(
陪伴
)
,
並進而採取(
回家吃飯
)的具體行動,陪伴父親,並細心收藏最深刻的記憶----(
誰曾是最後與
我同桌用餐的親人
)
。
2.請說明回家吃飯對年輕人與中年人的意義有何不同?並試著說明理由。
事件
年齡層
意義
理由
回家吃飯
年輕人 是父母剝奪他們自由的無理要
求
涉世未深,朋友、情人、花花世界比
父母更重要
作者曾失去的對象
適用題詞
兄弟
姊妹□
合作夥伴
同學□
情人
母親
學生
大雅雲亡
覆醢之悲
□立雪傷神
□失怙之悲
痛失萱慈
人琴具杳
雁行失序
11
中年人
既非天經地義,也不再來日方
長,是需要珍惜把握的機會
已有人生閱歷,體會花無百日紅人無
千日好,人生無常,若不把握機會陪
伴父母,將徒留遺憾。
3.下列有關是枝裕和的介紹與說明,敘述正確的有:(多選)
■日本導演,作品屢獲國際大獎
□知名作品有:《小偷家族》
、
《我的爸爸》
、
《下一站,天國》
■他想像死後的世界,在進天國前有七天時間讓死者考慮,選出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刻,那場景
會被重建拍攝
□男主角始終留在片場,無法進入天國,因為他想不出何時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刻
4.作者選不出「何時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刻」的原因有:(多選)
■美好的記憶不需要被重建
□最深刻的記憶更像是一種氣味
■它混摻在各種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時空的際遇裡
□它令某個當下千金難買
■它使未來人生的許多酸甜苦辣,都淡淡地留有它的影子
5.請完成下面詞彙與意義配對表,並將正確的字形、字音填入詞彙中:
正確代號
詞彙
意義
(
C
)
(
疾
)言(
厲
)色
(A)本指因寒冷或恐懼而使身體發抖,本課指夾不穩食物。
(
E
)
邋(
ㄌㄚ
)遢(
ㄊㄚˋ
) (B)用慢火熬煮食物。
(
A
)
哆(
嗦
)ㄙㄨㄛ
(C)言語急迫,神色嚴厲。形容人發怒的樣子。
(
B
)
煲(
ㄅㄠ
)
(D)混入、雜入
(
D
)
摻(
ㄔㄢ
)
(E)不整潔
全文統整
1.在〈長照食堂〉一文中的飲食歷經五種變化,這些飲食改變分別的目的為何?呈現怎樣的心理
狀態或代表什麼意義?試完成下表:
料理特色
目的
呈現的心理狀態或代表的意義
偏軟細切的飲食
■適應父親現下的咀嚼能力
□外省菜較重刀工好慢煲
作者細心觀察與體貼父親的孝心
回憶家中的固定菜色
期待藉這些菜色尋回家的感
覺
□作者念舊、借物懷人,期待這些菜餚
的烹調法能傳承下去
■對過世的過世、失智的失智的這個今
非昔比的家,產生的補償心態
重新設計菜單,除了
時時在想菜單,還發
明新菜色
□盼能造福銀髮族,讓長輩
吃得健康、營養均衡
■解決父親又老了一歲,很
多食物嚼不動了的問題
盼望「家還存在」仍為事實;這些菜色
就像是不需言語確認的感情,作者相信
父親吃得出來;營造父子共同的記憶
印傭有了自己煮菜的
意見與創意,慢慢添
■原來那樣煮父親不愛吃
□印傭想偷懶,苛扣菜錢
這狀況使作者陷入極度低潮和焦慮,甚至
求助於精神科醫生
作者在情感上盼掌
12
進了她的味道
控這最後也最重要的關係,但理性上他明
了,他控制不了任何事,包括自己的結局
雖然沒法監控每餐菜
色的口味,但作者可
以回家吃飯
(多選)
■陪伴父親,創造最深刻的
記憶
□彌補對母親風木之思的遺
憾
■期待父親記得誰曾是最後
與我同桌用餐的親人
體悟到:最深刻的記憶其實更像是一種
(
味道
),混摻在許多人生不同階段、
不同時空的際遇裡。它之所以深刻,不是
因為在某個當下的(
千金難買
),而是
在未來人生的許多(
酸甜苦辣
)裡,
都淡淡地留有它的影子
風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兒女不得奉養的悲傷。
2.
作者因情緒陷入焦慮,進而去尋求諮商,希望能找到焦慮的主因,依據文本,完成空格裡
的內容。
3.
課後學習
※閱讀下列文章,回答
1-3 題。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作者凱博文(
Arthur Kleinman)在晚年因妻
子患上早發性阿茲海默症,他必須以照顧者的身分,走過漫長的「黑暗十年」
。凱博文帶著謙卑,
重新面對他這輩子在學識上最為熟悉的主題:「照護」的本質是什麼?醫療系統應該如何與受苦
的人同在?
凱博文見證了戰後美國「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身為同時在醫學與人類學深耕的
學者,他描述「社會性苦難」
(
social suffering)如何在人的精神狀態中留下傷痕;他更不吝批判,
醫療工作是如何從地方社群中的親密夥伴角色,漸漸轉變為由官僚主義指導的營利事業。凱博文
更欲傳達的,是「照護」一事所不能或缺的愛與責任。
對於一位曾經以專業身分目擊過無數苦難的臨床精神科醫師,凱博文對「病痛」(illness)從
不陌生。甚至,在他的學術與行醫生涯中,最關注的問題正是:現代醫學常常陷入「生理症狀」
導向的技術主義,而沒有去傾聽與理解疾病對活生生人類存有所激發的「意義」
、
「感受」
,同時
也常常忽略了疾病之所以擴張蔓延的社會脈絡。
在妻子的病痛中,凱博文不是旁觀者,此刻他是害怕無助的家人,同時也幾乎是,失智與失
能此一災難的共同承擔者。除了憂慮妻子的病情、竭盡所能提供照顧之外,凱博文在自傳中更寫
出了一位具有深厚人類學式同理心的,現場照顧者的感受,像是:如果問診變成填寫病例的例行
公事;如果醫生只採信儀器檢查而懷疑患者的自我陳述;如果病患除了檢查報告,得不到癒後建
議與社會福利的轉介;如果沉痾重症不會改善,只會日復一日惡化;如果被照顧者不再知道那個
深愛自己而付出所有的照顧者是誰;如果照顧者在漫長煎熬中失去繼續付出的勇氣……
這些問題,有的源於現代醫療體制的弊病,有些則來自於「病痛」在人生中的無從拒絕。幾
乎沒有簡單的答案,特別是對於正在受苦、正在承擔的「人」
。
責罵印傭怎
麼都做不好
談及哥哥與母
親的離世
老朋友、學生
及情人的辭世
作者的焦慮:
自己控制不了任何事,
包括自己的結局
13
但凱博文不止寫下悲傷絕望,他也強調,「照護」這一工作,雖然持續處於幾乎不可能改善
的壓力和挫折,但是當我們願意去陪伴生命的脆弱,有時竟會領受「照護」帶來的無比振奮時刻。
閱讀《照護的靈魂》一書,我們能夠看見,「照顧者」如何在蹣跚中學習與成長,畢竟有太
多來自社會的、自我內部的障礙,不允許他們就此束手。照顧者的成熟並不容易,凱博文必須一
手包辦繁瑣勞累的病患貼身護理,也得向子女與朋友求助,適時分擔喘不過氣的照顧勞動。在最
後的時光中,凱博文必須誠實面對,在高強度的十年陪伴之後,他油然而生的逃避渴望(想把妻
子送進護理之家)
,以及對於這種渴望無法抹滅的愧疚。
對於「被照顧者」來說,即使不再如往日清醒,他們仍以自己的方式,對照護者表達鼓勵、
善意,還有自身決意與病痛共存的堅強。但是,
「看見被照顧者的堅強」這件事,往往是多年來
忍耐著巨大疲憊的照顧者,最容易疏於察覺的。無論如何,
「照護」一事關乎我們怎麼對待自我、
對待生命。
人類做為社會性生物,正是因為你我仍然願意對他人肩負責任,並且施加真誠關懷,互惠共
存、足以令人安居的「社會」才得以可能。凱博文提醒我們,在漫長的「生命就是與人共處」的
過程中,最終蒙受豐厚與新生的事物,不是別的,正是人類這種生物原本渺小又孤獨的靈魂。
(改寫自林運鴻
----他以人類學式的同理心,看見「被照顧者的堅強」──讀《照護的靈魂:哈佛
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
)
1.下列並非凱博文在《照護的靈魂》一書中提出的問題是:
□「照護」的本質是什麼?
□醫療系統應該如何與受苦的人同在?
□醫療系統使否該提出癒後建議與社會福利轉介?
■如何讓被照顧者記得那個深愛自己且付出所有的照顧者是誰?
2.「照顧者」往往在蹣跚中學習與成長,畢竟有太多來自社會的、自我內部的障礙,因此照顧者
最容易疏於察覺的是:
□領受「照護」帶來的無比振奮時刻 ■看見「被照顧者」的堅強
□體認「照護」一事所不能或缺的愛與責任 □忽略了疾病之所以擴張蔓延的社會脈絡
3.人類做為社會性生物,要實現互惠共存、足以令人安居的「社會」,下列敘述最適合的是:
□建立「生理症狀」導向的技術主義現代醫學制度
□去傾聽與理解疾病對活生生人類存有所激發的「意義」
、
「感受」
■你我仍然願意對他人肩負責任,並且施加真誠關懷
□探討「社會性苦難」如何在人的精神狀態中留下傷痕
參、 延伸閱讀
※閱讀下列甲、乙二文,回答
1-3 題。
甲、
鍾怡雯:
「一篇好的飲食散文,不應該止於紀錄原料的構成、佳餚的製作方式,以及描述美
食如何讓感官經驗令人難忘的高潮……除了具備挑逗食欲的魅力,應該還有意在言外的特色。因
此,美食在散文中應該是一種書寫策略,一種媒介。它驅使舌頭召喚記憶,最終必須超越技術和
感官的層面,生產延伸出更豐富、歧異的意義。」
(節錄自鍾怡雯《記憶的舌頭
—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
14
乙、
菜刀與砧板
從爸爸聳搖五十歲退休的幡旗,來對抗自己得為這個家再多掙一分生計的義務後,這塊只容
兩人闊裕旋身的廚房,便成為他被迫蹲窩貢獻餘生的工作場所。當然,也成為他和媽媽攜手料理
一道道爭吵菜餚的戰地。
倏倏刀落,一個被刎喉放血剷毛斷頸的雞頭,滾進水槽。這是爸爸解剖全雞的第一刀。從幫
忙挑空心菜的角度看去,從砧板上奮力脫逃的,彷彿是我的頭顱。
爸媽都說過,菜刀不能無端剁切砧板,兩者之間,總得隔著生菜熟肉,不然會觸犯到灶君神
明,所以,他倆每每發生火吵時,那墊在砧板上等待刀鋒刈宰的,不是已經被多次片削見骨的手
筋腿肉,就是那些藏在我軀殼裡已經浸滷透味的心臟肝腸。
從前,媽媽操刀,在外奔波的爸爸總嫌菜淡肉少;現在,爸爸握刀,在店面招呼客人的媽媽
也嫌灶頭油膩沉渣。彼此嫌惡多年後,刀鋒鈍弱刀背黑鏽,連那塊檜木幹上攔腰截取的規圓砧板,
也深陷出鑲污嵌垢的耗弱凹槽。
殊不知,菜刀,是他是她:砧板,是他也是她。
沒墊砧板,菜刀直剁灶王爺頭磚,那不只是鈍了刀鋒,連刃口都會缺角崩裂;擱置菜刀,砧
板也只能被冷落在米袋和沙拉油鐵筒的縫隙裡,孤單枯等生菇,上不了灶檯。即便如此,無法失
去彼此的他和她,從不口認自己是施力的菜刀、也是受力的砧板,只在這已經易主的廚房裡,各
別佔據一角,靜待三餐時刻,周旋在酸鹹甜的味感匙量上。
我不是不願意把自己攤在菜刀和砧板之間,緩和兩者衝擊後的傷害,但烹煮我這道菜的時
間,實在是過久了。
(節錄自高翊峰《料理一桌家常》
)
1.根據甲文,下列敘述並非飲食文學所要求的是:
■飲食散文在強調自我存在與憶往思舊之間,前者是更重要的
□飲食散文是家常的,無處不在的憶往思舊
□透過飲食散文感官的書寫,召喚記憶或表達言外之意
□現今對飲食散文書寫主要在強調美學層次的提升
2.下列關於乙文的敘述,下列說明正確的是:
□進廚房做菜是父親退休後打發時間的方式
□作者父母彼此嫌惡的原因,是彼此口味鹹淡與偏好大相逕庭
■作者用菜刀與砧板來譬況雙親,互相傷害卻不能沒有對方的婚姻關係
□作者自嘆長期被夾在父母之間,像是砧板與菜刀間的魚肉一般的悲慘命運
3.根據甲文的說法,將乙文的內容做成下表。試判斷飲食描寫的媒介與延伸出的意義,最合理的是:
選項
飲食描寫的媒介
延伸出的意義
□
(廚房)也成為他和媽媽攜手料理一道道爭
吵菜餚的戰地
父母常搶著使用廚房,因而發生爭吵
□
菜刀,是他是她:砧板,是他也是她
指菜刀與砧板之間關係密切,缺一不可
□
他倆每每發生火吵時,那墊在砧板上等待刀
鋒刈宰的,不是已經被多次片削見骨的手筋
腿肉,就是那些藏在我軀殼裡已經浸滷透味
表示作者吃了很多父母親手片削、滷製
的食品
15
的心臟肝腸
■
從幫忙挑空心菜的角度看去,從砧板上奮力
脫逃的,彷彿是我的頭顱
指作者夾在父母的衝突之間,雖想幫忙協
調但又無處著力,甚至萌生想逃避的念頭
16
短文寫作:伴您走過銀髮
※請閱讀下列文章:
甲、
阿茲海默/海也沉默/記憶艦隊溫柔迷航/我的行李一件一件/甚至沒有告別/就安靜地離去
但到時我也不會知道/阿茲海默港/港口的海/好安靜
我記得朱槿是扶桑/我記得微笑是友善/但天哪我不記得你/是誰在樹下吻了我/
通往黎明的漫長守夜中/記得的只有一個陌生溫柔的笑
不要當我的女兒/不要當我的愛人/遺忘是一種好幸福的殘忍/我不想讓殘酷顯得如此幸福 嗚
/幸福 嗚/幸福 嗚/幸福
鏡子裡的頭髮灰了/眼睛暗了/鏡子裡的人是誰/我問你我問你是誰
阿茲海默/海也沉默/阿茲海默 (吳青峰 〈阿茲海默〉
)
乙、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
則靡至。
(節錄《詩經.蓼莪》
)
譯文: 汲水的瓶兒空了,是裝水大罈的恥辱(正如父母沒有受到良好的奉養,是為人子女的恥辱一般)。(子
女)孤獨地活著毫無人生的樂趣,不如早點死去算了。沒有親爹何所依靠?沒有親媽何所憑恃?出了家門心
含悲緒,進入家門也茫然像是沒回到家一般。
問題(一)
:甲文提及「不要當我的女兒/不要當我的愛人/遺忘是一種好幸福的殘忍」
,乙文卻說「瓶
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兩文敘事者分別為何?他們對於「照
護」的看法又如何?請完成下列表格,敘述對於「照護」的看法限 60 字以內。
敘事者
對於「照護」的看法
甲文 父母或著被照護者
不希望拖累他人,因為他可能連最用心照護陪伴的人都會遺忘,
這種愧疚感他們無法承受
乙文
子女或照護者
照護父母是責無旁貸的,沒有照護好父母的內疚與痛苦,比死亡
還難以承受。
問題(二)
:
〈照護的靈魂〉一書的作者凱博文強調:「
『照護』這一工作,雖然持續處於幾乎不可能
改善的壓力和挫折中,但是當我們願意去陪伴生命的脆弱,有時竟會領受『照護』帶
來的無比振奮時刻。」你曾經想像過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有一天會消失嗎?在消失之
前他們可能失能嗎?生命就是與人共處的過程,
「照護」這件事,關乎我們怎麼對待自
我、對待生命。請以「伴您走過銀髮」為題,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將以怎樣的心態與
行動面對重要親人逐漸退化的身心狀況?你打算如何與他們相處?並思考「照護」這
件事對你的「意義」與「感受」
。文長限 400 字以內。
教學設計由海大附中 邱馨老師提供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