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行動研究------實作篇
設計者:雙園國小陳榮富
兩次實作的心得分享
行動研究的迷思
行動研究的基本概念
行動研究計劃的擬定
行動研究的報告的撰寫
行動研究的過程與設計→訂定題目
服務學校:教師姓名:
待改善問題(詳細說明狀況)
現況描述(背景脈絡、性質與其他相關因素)
改善構想(具體措施、內容設計、實施進程)
預期成效及限制
本次行動研究之驗證
決定研究題目
行動研究的過程與設計→分析資料
服務學校:教師姓名:
河南:
「搶劫警車是違法的」
「一人結紮;全家光榮」
「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
山東:
「光纜不含銅;偷盜要判刑」
安徽:
「人死債不爛;父債子來還」
※北京遠郊
「少生孩子多種樹;少養孩子多養豬」
表象意義與深層涵義
字面意義與推論意義
口號與意識型態
探索可能的社會文化
五、其他
範例參考:
國民小學教師成立專業成長團體的研究
----以環境教育為例
黃家懋
臺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校長
陳榮富、陳名莉、蔡文欽、蕭勝義、李固恩、賴怡君、陳藹寧、余瓊瑤
蘇惠蓉、林芳瑛、蔡倩瑜、莊梅綺、鄭詩怡、蘇鈺君、蔡佳倩、高欣怡
陳美英,魯俊賢、林玫芳、陳泳惠、陳素珍、陳毓卿、楊惠蘭,何潔喻
臺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本校成立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的適當方法與步驟,並以「環境教育」為成長主題,實際增進研究成員之環境教育教學專業知能,並公布研習成果、提供本校教師進行環境教育時的補充教材,促進本校環境教育的成效……。
1、研究動機與目的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在即,各項課程統整使教師的工作更形忙碌,教師們雖然擁有高度教育熱忱,有時仍不免抱怨工作太多太雜,當教師們忙著建立共同願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同時,要求他們再投入學校各項專業成長團體的運作,往往身心俱疲,這樣的背景使各式各樣成長團體在學校中運作難度提高……。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透過行動研究瞭解本校教師對環境教育的認知。
二、呈現進修成果、分析此次進修方案優缺點。
三、探索本校教師期望的理想專業成長進修模式。
2、文獻探討
2.1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2.2環境教育工作推行的困境
2.3國內相關研究之探討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預定以「行動研究」進行,主要研究方法為「深度訪談法」(depth
interview),樣本除環境教育成長團體成員之外,並以「立意抽樣」選取相關人員進行。初期以「無結構性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為主,待聚焦(focus)後,再進行「結構性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此外也根據實際情況發展部分問卷,以協助整體研究聚焦工作之完成……。
3.1訪談、文件分析與問卷調查
3.2研究情境
3.3問題的聚焦:尋找起點
一、研究實施進程:自90/10/11—90/11/28
第一週 10/11-17 | 第二週 10/18-24 | 第三週 10/25-31 | 第四週 11/1-7 | 第五週 11/8-14 | 第六週 11/15-21 | 第七週 11/22-28 | |
文獻探討 | ☆研讀 | ☆搜尋 | |||||
研究方法論 | △研讀 | △研討 | |||||
問卷 | ※ | ※ | ※ | ||||
討論會 | ◆ | ◆ | ◆ | ◆ | ◆ | ||
訪談 | ◎訪談 | ◎訪談 | ◎訪談 | ||||
資料分析 | * | * | * | * | |||
專題講座 | ○ | ○ | ○ | ||||
外埠參觀 | ★ | ||||||
資料統整 | ● | ● | ● |
3.4研究者的角色
3.5資料分析與檢核
一、方法: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主要是訪談所得,因此每次的訪談後,將於訪談當晚或次日即進行分析。分析之前,需將錄音帶的全部內容轉換成為文字,其中受訪者的代碼為A、B、C……而研究者的代碼則固定為R,文字格式將包括下列部份:
(一)、總目錄標題頁:
將三位受訪者的名字編為A、B、C三個代碼,以序號代表日期、時間、地點及關鍵字、詞、句。例如:A-#1,「環教認知、環教知能」。
(二)、分次訪談記錄表:
登載本次訪談的詳細內容,包括:姓名代碼、日期、時間、地點、序號、分類編碼、備註等標題,其次則是訪談內容的詳細描述,包含本次訪談的主題。分類編碼是分析資料時的重要依據。
4、資料分析結果
4.1對環境教育的看法
4.2實施環境教育可能遭遇的困難
1.整體環境的困難:
2.教學實務的困難:
4.3對實施環境教育的建議事項
4.4理想進修模式的建構
1.關於此次進修:
2.理想的進修方式: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2建議事項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