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職碩:王重凱...學號:981G5005
智慧化設備「有線與無線」之各類差異比較
在既有的建築物智慧化中,通訊設備的智慧化可以區分為有線及無線
兩類。
1.有線部分:
在既有的建築物對講系統因為維修不易,或者金額龐大,導至許多
既有建築物的對講系統任憑故障而不予修理;在數位式電話總機續
漸普及以後,這樣的問題就可以用電話總機系統來解決。
在既有建築物對講機系統崩潰故障時,可以在電信機房裝置數
位總機系統,就由住戶的第二至第四對的計有電話內線來作為對講
機的內線。因為當初建築物佈建電話,一定有多對預備。如此藉由
自電信機房內的數位總機的連結,免去垂直、水平的佈線。用戶僅
需要在專有部分以常用之話機撥打內線即可連結臨戶。
2.無線部分:
通訊設施如果透過無線(也就是網路)的應用,呈現著各種不同的
風貌以及解決方案。通訊設備以無線途徑來解決,就是VIOP。
VoIP(Voice over IP)網路電話,是將語音訊號壓縮成數據資料封
包後,在IP 網路基礎上傳送的語音服務,也就是說,透過開放性
的網際網路,傳送語音的電信應用服務。利用Internet 不僅做到
了可即時提供語音服務,更可連接至世界各地,讓使用者可以不需
再透過傳統的公眾電話網路(PSTN)進行遠距離電話交談。
除了思科已經有七款高單價的視訊IP PHONE 上市以外,SKYPE
WIFI 專用手機等都是利用無線網路的連結達到通訊的目的。而SKY
OUT 是以網路撥打至實體電話線路的應用,是所有固網業者的頭號
敵人。SKY IN 目前台灣尚未開放,待開放後無論撥出或者接入,
藉由無線網路與適合的軟硬體,預期幾乎可以取代現有電話。
參酌工研院電通所對於南軟園區雙網應用服務建置需求規範
書中可以得知,整合各種無線區域網路以及行動電話的整合是其趨
勢。摘要如下:
(1)無線網路暨安全基礎建設
※建置園區(訊號涵蓋週遭生活圈)之WiMAX 無線網路
※運作本園區內使用者無線上網之連線服務
※提供多家電信業者之EAP-SIM 漫遊服務
※系統維護營運
(2)部會行動分機互連服務
※與市話互通之VoIP 並包含部會內部行動分機服務
(3)行動化個人應用服務
※行動近端交易付款
※行動下載
※行動即時視訊通信
※個人化多媒體推播(結合二維條碼應用)
※行動交通資訊服務
結論:
既有建築因規模、結構體、屋齡、設施設備配置、使用者需求、所有權
型態、使用型態、決策型態、財務能力、參與者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形成多元的組合變數,對每個建築物的智慧化導入及管理維護而言,均具有其獨特性的需求及條件,故所採取智慧化的導入策略及方式也就沒既定的模式;理性客觀的評估分析決策、以降低潛在的技術及財務風險,才能真正獲得因建築物智慧化所帶來安全、便利、健康、舒適、環保、節能及人性化的好處。
有線與無線之優缺比較表
有線系統主機 | 無線系統主機 |
訊號不受干擾 | 訊號可能受干擾 |
各種感應器不需電池 | 各種感應器需常換電池 |
便宜 | 貴 |
安裝時接線費時費力 | 安裝較簡單 |
文獻參考
本文發表於2006/03 電機月刊,卷期16:3=183/p.172-181;2008/10 經內政部營建署審定為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員講習回訓教材。
自動化、數位化與智慧化差異比較
智慧化建築下一個定義,智慧化建築該是基於新世代概念,切合環境與潮流的產品或者是結合各種數位時代新產品?近年來因為石化能源的過度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日漸被關切,節能減碳也成為政治人物與產業界冷不下來的話題,建築本身的設計是否夠綠色、夠環保,除了與人文、科技結合以外,是否也能與自然共生?這些多面向的議題促成了現今智慧化建築概念的成形。
智慧化建築不只是建築本身方法的演進,更是必須將建築本身與環境的控制、感測導入數位化系統,形成一定程度的智慧化反應能力,不論是自動反應,或者是人為控制,都是系統的構成方式之一。當然,智慧型建築的概念早從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隨著電腦科技與網路技術的演進,這數10年間,智慧型建築的定義也隨之有了相當大程度的改變。
環保節能是智慧建築的核心價值
根據Siemeus的報告,歐美等國家的能源消耗,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建築物本身,在英國,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甚至有高達6成以上是來自於建築物的耗電與熱排放,即便是在老舊建築較少的美國,其建築物能源消耗比例也高達4成,雖然說用戶本身的能源使用習慣佔了相當重要的因素,但是建築物本身對能源的消耗控管缺乏有效率的主動措施,也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之一。以台灣來說,老舊建築佔全部建築的比例將近7成,這些老舊建築對能源的消耗控管能力差,而且線路和設備的陳舊,也間接造成能源使用的效率偏低,而這些老舊建築中,其實有將近一半,是將屆或已達最高使用年齡的需改建建物,藉由對這些舊建築的的翻新、改建,導入智慧化架構以及自動化管理設備,將能夠大大的改善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當然,也能夠對相關的設備產業形成非常大的商機。
環保概念不論在何處都是不會退燒的話題,在印度北部的新德里近郊,拜耳材料科技就委託了Banz
& Riecks 建築師團隊設計一棟包含辦公大樓,可用面積達
1,200平方公尺,可供50名員工使用,此外還有一座展示廳,樓層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的綜合建築。由於當地氣溫經常超過40。C,年均溫更在25。C以上,如果沒有空調,將難以適合工作與居留,過去在這種環境之下,必須藉由消耗大量能源來獲得適合人類活動的溫度。因此拜耳利用先進隔熱材料,配合頂樓的光電模組,以及有效率的能源控管策略,能將該建築的能源消耗降到只有當地傳統建築的3成。
安全監控是智慧型建築的功能主力當一棟大樓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為了避免外來人員對本地住戶產生安全影響,因此都勢必要雇用管理人力,以及採購相關監控設備,以進行訪客過濾,排除隱含威脅的不善訪客。智慧型建築在為其建築功能定義時,安全控管能力勢必要擺在相當前面的位置,甚至要與環保訴求站在同等地位。
一般而言,應用在建築中的安全控管設備,包含了防盜偵測、對講系統、門禁管制系統、監視系統、車道管制系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結合這些設備的中央控管系統。當然,由於現今的電腦自動辨識能力還有其極限,所以目前多必須設一個監控室,利用人力來辨別威脅的存在,不過這僅限於視覺監控設備方面,在其它方面,已經可以達到高度自動化的目標。
因此,監控室的中央監控系統也必須被賦予其它任務,進行其它大樓設備或電器的狀態監管,當然,隨著自動化感測元件的進步,以及通訊網路的發展,這些狀態的監控很快就會全面自動化,監控室的角色也會越來越薄弱。至於在其它的安全控管措施方面,研華在「電子圍牆與車牌辨識」上的應用,是個相當成熟,且具備實際可用性的概念。透過其電子圍牆的應用,可提升建築物週邊的安全防護。其新一代車牌辨識系統目前已成功應用在社區的住宅門禁、停車場、車輛迎賓及車輛在席辨識等應用上。目前新型的中央安全監控設備,已經能夠協助使用者透過簡單的連網解決方案來進行遠端監控與管理。自動化管理系統也必須將最新網際網路技術,整合至安全監控系統、公用設備監控系統(空調、水處理、電力監控等、DDC系統和CCTV系統)。此外,架構於網頁瀏覽器的智慧型人機介面軟體(WebAccess)更讓使用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均能在遠端撰寫程式與監控現場狀況,藉此能夠免除監控室的設立,達到接近無人化的管理目標。
由外而內 滿足住戶需求的智慧化生活空間建築智慧化帶給民眾最直接的觀感是什麼?更安全的生活環境?更省電省能源?更環保?其實這些都還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要做到智慧化,就要把整個智慧化軸心融入住戶的生活當中。這裡講的並不是單純整合了許多先進設備的大樓,而是要能夠成功讓大樓的這些設備,與住戶的生活緊密結合,不至於產生落差。
比如說,門禁卡是個很好的主意,可以有效過濾來訪人員,但是門禁卡畢竟是如同鑰匙般,必須隨身攜帶,他並不是如同手機或眼鏡般,外出時不可或缺的物件,就算塞在皮包裡,其較厚的體積,也與皮包裡的鈔票、卡片格格不入。因此現在有中華電信的手機門禁服務,在經濟部通訊小組推動下,由中華電信與BenQ、台北智慧卡公司共同開發,為遠雄林口及三峽地區共4個建案,提供5,950支內建微軟Windows
Mobile 6作業系統具有NFC功能的BenQ
T80
智慧型手機,手機門禁服務可控制門禁系統、使用社區網站、控制數位家庭設備及使用悠遊卡等功能。
除此之外,利用人體特徵來進行辨識的方式,藉以達成門禁管理的效果,也有初步成果,比如說倚辰科技日前曾展示了1款以「你的臉是獨一無二密碼」概念之「智慧型人臉辨識門禁系統」。該系統為一套一對多的門禁系統裝置,利用人臉額到下巴的806個生物點作為辨識基礎,並擷取出個人的特徵來進行比對工作,且可在1秒內即結束所有的辨識工作。此外,該系統亦具備了生物辨識功能,如使用者調高了系統判斷數值,即使是難以分辨的雙胞胎也能順利的被判讀出其中差異。而整合醫療照護服務與衛浴設備,以打造健康生活作為訴求點,更是目前最熱門的應用話題。由於先進國家人口成長率趨緩,高齡化社會已然成形,未來老人安養問題將會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目前而言,老人安養也是醫療照護主力市場,老人照護需求的智慧化設計也越來越多,尤其在西歐、日本等高齡社會最明顯。
歐盟提出的「全面居家協助(Ambiant
Assisted
Living,AAL)」概念已經是個非常成熟的概念,相關研究計畫包括以可穿戴的微型裝置(可利用蜂巢狀ZigBee網路來建構通訊網路),以隨時偵測高齡者或病患狀況為研發重點的CAALYX計畫、BSH集團(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ate GmgH)主導的Easy
Line+計畫等。這些裝置可以和智慧型大樓的中央監控系統進行整合,達到全面自動化、更為人性化,讓建築更親和人性的目的。
文獻參考:E-Mail:[email protected]
居家保全監控系統應具備之內容
防盜系統搭配著家用電話線路系統,一但小偷只要截斷電話線路,再剪斷警報喇叭線路,即可輕易破解防盜系統,屋主花費昂貴的防盜系統,就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雇用保全公司,必須支付器材安裝費用,與高額的月租費用。
透過GSM PDA結合無線通信模組(Wireless Modules),與IP CAM構成一套個人數位保全系統,並修改門口對講機觸發信號,及Tx/Rx信號至手機通信模組,使得主人雖出門在外,卻能透過對講機與訪客溝通與確認訪客身分。個人數位保全系統的研發,主要為了滿足個人數位助理的功能上擁有強大的保全功能,也期望能降低安裝家庭保全系統的價格,使得數位生活更有經濟效益。
門窗感傳器、行動探測器、防盜接收模組、手機撥號模組、NOKIA傳訊器和GSM PDA等器材,利用無線門窗感傳器,或行動探測器觸發RF訊號,發報到無線防盜接收模組,再透過無線防盜接收模組的輸出點,連接至手機撥號模組的發射點,透過傳訊器連接GSM PDA,當GSM PDA接收訊號後,透過使用者操作介面連接上IP CAM,可立即接收影像,屋主並可判別入侵者身分,以確認是否要解除警報,或啟動閃光或語音…等防盜機制,同時也可以經由本項功能,與居家中的家人進行監看與溝通,達到照顧的另一主要功能。在於價格考量上,確實優於市面上一般的防盜與遠端監控系統,就安全性考量,更優於一般保全系統,希望能整合訊號交換系統,建立數位式影像資料庫取代傳統類比式影像,設置控制主機連結多重感知器,具有防盜、防火、防瓦斯洩氣之多重功能,並透過數位網路、GPS等通訊設備,能節省我們在通訊上的花費,與達到更完善、更安全、更經濟與多樣化。
目前資訊科技(IT)不斷蓬勃發展,3C產品的整合創造出許多的複合型多工產品,資訊家電可說是在IT領域中,未來發展性極具備看好的一環,IA所強調的特性可攜性、通訊、數位化等特性,對於未來資訊生活的發展。
壹、看護功能
現代小家庭大多屬於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家中長輩及小孩在家時的看護問題,以及安全保障便成為一般人最大疑慮。
一、現有照護系統分類
目前照護系統大概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在家看護系統,第二類為看護機構看護系統,在家看護系統主要聘請專業看護人員,在家進行主要的看護工作,主要優點是可獲得比較全方位的照護,也較能與家庭成員有親情上的互動,但價格較高。而專業看護機構,如療養院、托兒所、醫院家庭看護等等,雖然有許多專業照護設施,但由於人員配額問題,卻容易造成看護上的疏失,造成意外。
二、遠距看護應用
工研院系統中心主任徐明指出,現階段許多資訊傳輸都依靠電腦,除此之外,以往許多電子設備也紛紛加入通訊的功能,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尤其如此,電腦普及與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子設備,有助居家端、照護端與營運端之間的溝通能暢行無阻。此外台灣挾以往製造業優勢,無論是輔具或是醫療檢測設備的生產製造,能在降低成本達到物美價廉的效果。
貳、保全功能
目前現代人共同背景,大多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淡薄,鄰里之間多不相識,守望相助之功能不易發揮。都市人口流動性高,犯罪者易藏匿,住宅內的安全非警察之力量所能控制。小家庭中夫妻皆外出工作上班,形成無人看守門戶。
一、現有基本功能
目前一般民眾採取各種防範措施,尋求有效而較低花費的防護方法,保全便是其中最有效方法之一。提供以下幾種功能。防止入侵:保全系統可透過感測器感應人員的侵入,或門口對講機與監視設備判斷人員來訪之用意,並可適時的發出警報,嚇阻來意不善之入侵者。降低有心人士惡意入侵。火災預警:火災的發生,往往都是由星星之火所引發一但發生火災對於我們的財物與生命安全皆構成很大的威脅,甚至可能影響周遭鄰居生命財產安全,若是透過保全系統的偵煙器或是熱感知器,讓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知火災的發生,並能掌握第一救災時間,如此可以降低人員與財物的損失。緊急通報:幼兒與老人通常是家庭中最需要被照顧的家庭成員,但往往此兩種族群的家庭成員,卻也是最容易被單獨滯留於家中的成員,一但遇到緊急狀況發生時,要是能夠按押緊急按鈕,就可以透過保全系統通知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有線保全與無線保全之優缺比較表
有線保全系統主機 | 無線保全系統主機 |
訊號不受干擾 | 訊號可能受干擾 |
各種感應器不需電池 | 各種感應器需常換電池 |
便宜 | 貴 |
安裝時接線費時費力 | 安裝較簡單 |
感測器、短距離傳輸模組、系統主機、長距離傳輸模組、WBT五個主要架構,其中感測器包含感動器、感知器、緊急按鈕、IP CAM、門口對講機為組成元件,而短距離傳輸模組主要以Tx/Rx訊號開關、SM發話收話系統、紅外線傳輸模組為主要構成元件,系統主機以PC為主要架構,搭配紅外線接收與遙控器,並能作為影像資料伺服器等多功能主機。長距離傳輸模組由TCP/IP網路傳輸協定與GSM通訊模組所構成,WBT視窗型終端機則由可攜式視窗化通訊設備。
二、多功能家庭保全監控與照護系統
使用高敏感度及視覺無法辨識的偵測方法,其優點在於有效偵測出事先躲藏屋內者、從屋頂侵入者與破牆入室者;缺點為不當的設計與裝置,常使警報誤響。為了防範假警報的觸發我們建立延遲通報時間機制,系統會將影像傳送到屋主PDA判斷是否有人入侵,若是五分鐘內屋主無回應,則會通報警察單位處理。物體及固定點感應器很多時候,警報系統的失敗往往是因為人為的疏忽,因此對於系統主機的保護格外重要,雖然本系統主機多加裝UPS可保護主機,但對於系統當機或者是斷電,可利用此類感應器通報屋主,以進行障礙排除。
參、傳輸元件模組
採用無線系統,市面上無線大多採用紅外線無線傳輸,紅外系統工作於很高的頻段,其頻率略低於可見光,它的使用不受無線電管理部門限制。由於它不能穿透障礙物,所以傳輸模式限制在直射或散射的通信系統,散射降低了直射徑的要求,但所傳距離仍遠比射頻模式短。並且由於系統具有很高的背景噪聲、自然光、環境照明很容易受到干擾,保全系統對外連線以電話線通訊容易被剪線而喪失通報之功能,所以遠端傳輸系統我們則採用GSM通訊系統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一)短距離無線傳輸
目前四大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藍芽、紅外線、HomeRF、IEEE802.11b各有其優缺點,感測器元件的傳輸都是以觸發訊號為主,因此所需之網路頻寬並不需要太高,對於訊號傳送與接收都能夠正確的動作,而不能有任何閃失,用無線傳輸裝置,紅外線無線傳輸,紅外線傳輸技術最大的瓶頸主要受限於傳輸距離10公尺的限制與角度限制,且不具有穿牆能力,採用藍芽傳輸技術與RF傳輸技術為主要短距離的無線傳輸考量。
(二)長距離無線傳輸
無線的防盜系統都會搭配家用電話線路,遇有警報發生時既以家用電話撥號通知屋主,但一但電話線路被剪斷,保全系統便失效,所以我們採用GSM無線撥號模組對外發送資料,透過RS232傳輸介面與NOKIA手機撥號模組建立連線。
(三)、監視設備模組
傳統的監視設備大多採用CCTV類比式監視器材,再透過影像擷取卡載入電腦主機當中,對於視訊品質也會降低,造成影像判斷的困難度,考量到網路化與影像壓縮技術我們採用IP CAM與DVR來建立監視設備模組。
(四)、系統主機
PC時代的來臨價格越來越低,功能越來越強,PC可以說是IT的核心,傳統保全系統主機只有單一簡便的功能,不外乎就是影像儲存、通訊這些簡單的功能。我們希望能夠建構出3M的系統主機(Multi-communication, Multiprocessing, Multi-protect ),整合遠端終端機和家中PC伺服器溝通,再透過家中PC伺服器扮演控管家電的中央處理器,進行控管家中家電網路,即可達到無遠弗屆的控制,本系統主機也能夠做環境的監控與通報、建立影像資料庫、判別災害發生情況等功能,而達到多重的保全功能。
肆、家庭全方位系統主機
IA目前是在整個科技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基本架構可以本系統架構上為基礎,再拓展延伸其他功能,透過3C與PC的整合,其中可在家裡建立一台伺服器,設立資料庫建構家庭資訊系統,以達到資訊家電自動化。在價格上要求便宜,並且是攜帶方便,整個架構可以移植到許多資訊家電系統當中延伸功能,創造出家庭全方位系統,IA產品朝人性化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滿足人類的需求,生活網路化和資訊化,可攜性資訊產品重要特色之一,低價化低IA產品才能讓一般社會大眾願意使用,高單價的產品是大眾化最主要的一項阻礙。
陸、結論
資訊生活的實踐仰賴各項軟硬體支援服務,資訊生活所強調的是Any Time, Any Where, Any Medium, Any Content,系統多功能家庭保全監控與照護主要架構四大目標為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鄭平守…多功能家庭保全監控與照護系統之研製
智慧標章內涵與意義
一、引言
智慧建築概念興起是在1984年1月的美國,而首座舉世公認的智慧建築則是在美國康狄格州由聯合科技集團所建設完成的City Place大樓。台灣於1986年震旦企業大樓建築用地上出現『智慧型大樓』的字眼,並在1989年正式引進『智慧型建築』之觀念,其發展過程大致上可分為八個階段,最後於2003年制定推出『智慧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並正式開始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
智慧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共分為七大指標,分別為資訊通信、安全防災、健康舒適、設備節能、綜合佈線、系統整合及設施管理。其中安全防災議題除了一向是國人所不斷關切的議題之外,在標章申請的案例中也為申請指標中常見指標,因此將研究範圍鎖定在安全防災指標,並期望可以達成以下目標: 1.將我國目前之標章評估制度以及安全防災指標問題清楚列出,使日後發展方向明確。2.合理反映各方意見,改正現有安全防災指標內容後,提出更新內容之評估指標版本。
二、智慧建築定義
2.1 國外智慧建築定義
各國對於智慧建築定義各有不同,目前世界各國對於智慧建築定義如下表:
各國智慧建築定義表
國家 | 定義 |
美國(IBI) | 將結構、系統、服務、營運管理及其互動搭配結合,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幫助使用者,建造者、管理者達成滿足市場長期變化的需求目標的大樓。 |
歐洲(EIBG) | 創造一種使用戶效益最大化的建築,同時以最低生命週期成本、最有效率地管理本身資源。應具備快速反應、高效率和彈性應變的條件,使用戶能達到實現其工作上的目的。 |
新加坡 | 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保安、消防與環境控制等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以及自動調節大廈內的溫度、濕度、照明、等的各種設施,以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2)具有良好的通信網路設施,使資料能在大廈內進行流通;(3)能提供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對外資訊通信設施能力。 |
中國 | 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慧型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築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並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建築物。 |
日本 | 智慧建築即是高功能大樓,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資訊與通信設備,採用樓宇自動化技術,使其具高度綜合管理功能。並以追求經濟性、機能性、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目的之的建築物。 |
亞洲智能建築學會(AIIB) | 基於適當的環境品質參數(Quality Environment Modules, QEMs)與建築關鍵因素(key elements)選擇搭配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並在塑造長期價值效益的前提下所設計及建造的。 |
資料來源表
世界各國對於智慧建築之看法因時因地各有不同。我國位處亞洲,又亞洲智慧建築協會乃為一具代表性之組織,同時其對於智慧建築之定義及內涵考量層面相當完善,且評估制度單純簡單易遵從,若日後我國著手進行相關研究,其可作為參考的對象。
2.2 我國智慧建築沿革
我國智慧建築相關研究主要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導,始於1992年的建築自動化計畫。智慧建築之定義則為智慧建築係指建築物及其基地設置建築自動化系統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配合建築空間與建築元件,從人體工學、物理環境、作業型態及管理型態等角度整合,將建築物內之電氣、電信、給排水、空調、防災、防盜及輸送等設備系統與空間使用之運轉、維護管理予以自動化,使建築物功能與品質提升,以達到環境之安全、健康、便利與舒適等目的。其基本之構成要素需包括 1.建築自動化系統裝置 2.建築使用空間 3.建築運轉管理制度。並說明智慧建築乃是綜合結構、系統、服務及營運管理做最佳化之組合與運轉,以達到高效率、高功能與高舒適性之大樓。換言之,智慧建築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滿足使用者的舒適性、操作者的方便性、設備的節能性、管理的高效性與資訊化的服務性。而其發展歷程如下 。
智慧建築發展歷程表
第一階段(1992) | 進行全台灣地區智慧型建築之調查研究。 |
第二階段(1993) | 進行『台灣地區智慧型辦公大樓自動化設備使用狀況評估與法令研修建議』研究,制定『智慧型建築指標與基準』,舉辦第一屆優良智慧型建築評選。 |
第三階段(1994) | 進行『台北都會區智慧化住宅之發展現況』之研究,舉辦『第二屆優良智慧型建築評選』。 |
第四階段(1995) | 進行『既有辦公環境使用現況及智慧化改善策略』之研究。 |
第五階段(1996) | 進行『智慧型公寓大廈自動化系統設計準則』之研究,舉辦『第三屆優良智慧型建築評選』。 |
第六階段(2000) | 進行『建築物智慧化設計規範及解說之研訂』之研究,舉辦『第四屆優良智慧型建築評選』。 |
第七階段(2002) | 進行『「智慧建築標章」之設置與推廣』,完成『「智慧建築標章」作業要點暨評估系統之建立』研究。 |
第八階段(2003) | 進行『「智慧建築標章」評估指標之研訂』,制定『「智慧建築標章」解說與評估手冊』,設立『「智慧建築標章」審查委員會』,擬定『「智慧建築標章」諮詢服務辦法』,辦理『「智慧建築標章」推廣講習研討會』,正式接受各界「智慧建築標章」之申請。 |
資料來源表
2.3智慧化的意義
1.資訊通信指標:訊息傳遞不受限。
2.安全防災指標:安全防災無死角。
3.健康舒適指標:健康舒適身體好。
4.設備節能指標:提高建物空調照明等設備的使用效率。
5.綜合佈線指標:建物的電信、網路與自動化佈線系統提供充足的容量與擴充融通性。
6.系統整合指標: 系統相互聯動提高工作效率。
7.設施管理指標:確保建各種智慧化設備,能持續的經營。
3.3 安全防災評估指標
而在安全防災評估指標中,指標名稱下為指標項目(建物防災、人身安全),再依序有評估項目(七大系統)、評估基準、基準類別(必要性、鼓勵性)、評分重點(基準分項)、最高得分(6、9、12),而各評估基準下則相對應會有其建議之智慧化技術,各評估項目下則有其評估內容說明,目前的安全防災評估指標中共有七大評估項目,建物防災有三項評估項目:防火系統、防震抗風系統、防水系統,人身安全有四項評估項目:防盜系統、防破壞系統、防毒氣系統、緊急求救系統。其下共有二十三項評估基準,建物防災之合格分數為48分,人身安全之合格分數為51分。
安全防災指標架構說明表
三、 建議
評估指標內容項目,新增項目並未含括『量化』部分,分析過程中亦只根據問卷之分析數據對原有評估項目及新增項目做初步的評分比較分析,日後若欲做為基礎進行後續之探討,在此給予幾點建議 :
量化之研究為一可行之方向,並期許其能取得更多實際案例資料,使成果更能反映實際狀況,將更具參考價值。
在既有之建築物以及老舊建築物的智慧化導入的部分,也是一個建議可研究的方向,研究由於限縮在安全防災指標中,故在這部分僅將問題點出,並未做深入研究。
建築物居住者、使用者之角度出發,但建築物智慧化與否最大影響因素仍為業主意願,故建議日後可從業主的角色出發進行更深入。
參考文獻
溫琇玲,智慧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
許宗熙、楊逸詠、陳邁,智慧型建築指標基準及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2。
J.K.W Wong , H.Li and S.W. Wang , “Intelligent building research : a review” ,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4 , pp143-159, 2005.
范世恩,大樓建築智能型安全監控的規劃方案,『電機月刊』,第三期,2007,pp136-141。
曾惠斌、林能白、陳永祥,『智慧化居住空間安全監控系統整合應用計畫』,內政部建築
研究所,研究計畫,2007。
6.智慧建築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安全防災指標為限、陳兆得、曾惠斌。
影像訊號傳輸中類比、數位差異性
1.類比訊號
(Analog
)
類比訊號分為無線類比訊號及有線類比訊號兩種,早期第四台業者不發達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收無線的幾台,目前是有台視、中視、華視及後來開播的民視,但漸漸的因為無線類比的收訊不方便以及台數非常少,後來慢慢的家家戶戶都裝了第四台的有線類比訊號,不僅節目多元化、收訊品質也比無線好上許多,這種調整無線天線接收的狀況也越來越少見,這也是有線化所帶來的好處,而類比訊號本身又分為NSTC、PAL及SECAM幾種類型,NTSC:掃瞄線為525,隔行掃瞄,畫面比例為4:3,解析度為720x480,每秒29.97格畫面)使用地區為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西半球國家以及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PAL:掃瞄線為625,每秒25格畫面使用地區為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及歐洲國家SECAM:掃瞄線為625,隔行掃瞄,畫面比例4:3,解析度為720x576,每秒25格畫面使用地區為
俄羅斯、法國、埃及
等等早期產品大部分都是規格壁壘分明,如果是買出國用,買錯可能就無法使用,不過後期的產品大多是一顆chip直接支援NTSC+PAL/Secam,也就是全球支援下面幾種記憶的方式還蠻有趣也很貼切,大家參考看看,NTSC:Never
The Same Color (不會出現一樣的色彩)PAL
:Perfect
At Last (最後也是最好)SECAM:System
Essentially Contrary to American
Method(本質上有別與美國的系統)上面解釋可參考維基百科內解釋將更清楚。
◎維基百科
NTSC、PAL、SECAM
2.數位訊號
(Digital
)
目前全球數位電視,主要有三大規格,分別為
(1)
歐洲廣播聯盟的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2) 美國的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
(3) 日本的ISDB(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
視訊壓縮技術之進步,因此可將類比的畫面信號經數位化處理後,變成一串數據資料,亦即只有0與1兩個數字組成的「二進位」型式訊號(類似電腦系統中資料處理之訊號),透過數位訊號處理,可以消除雜訊和干擾,畫面將會更清、細致,同時也提供身歷聲(杜比AC3)品質效果,再經數位調變傳送到家,因此可獲得比原來的類比電視更好的影像及聲音品質,我們稱它為數位電視(Digital
TV)電視及節目訊號數位化後,數位訊號經「壓縮」,使得一個數位頻道可播送三至四個節目,比一個類比頻道只能播送一個節目,有更多節目選擇,無線數位電視還可
以使用於戶外及行動接收,不再侷限於室內,並且可與相關多媒體數位產品,彼此整合支援與網路結合後,即可達成多媒體家庭服務平台(MHP)目前台灣所採用的是歐規DVB-T
6MHz電視頻道,目前頻道數目約只有13台,需要以無線天線來收視,因為數位訊號的特性關係,收訊將會比類比要容易來的收,不需要調整半天,也有專屬的電波覆蓋率查詢網址可查詢,目前台灣播送的數位訊號為480i的數位訊號,以MPEG2的格式來播送,目前國外使用DVB-T的國家當中,已經有不少開始採用h.264的格式來透過DVB-T來播送1080i的訊號,那個畫質真是台灣無法比擬的,不過台灣未來如改採h.264來播送1080i的訊號,不但畫質就會提升不少,也因檔案壓縮比更高,可加入更多頻道,當然所需要的電腦配備就要更高,因為更高的畫質就需要耗費更多的系統效能來做解碼
(decode)
的動作,
當然大家可能也發現,越來越多顯示卡也都強調具備硬解h.264的規格。
延伸問題:
◎
中華民國電視協會---認識無線數位電視
◎
數位視訊小百科--DTV
◎
數位視訊小百科--DAB
◎
台灣DVB-T電波覆蓋率郵遞區號查詢結果
◎
台灣數位轉播時間表
目前類比訊號與數位訊號屬於交替的時代,因為數位目前只有MPEG2格式的480i訊號,嚴格說起來,與校調得宜的有線電視訊號差異並不會太大,因此像是康博於2004年推出的全球首張數位
+
類比
通用的T300
ybrid
tuner電視卡,及之後推出的U2700、T750及PCIe介面的E650、E800都有類似的設計,其中T750更是數位、類比可同時接收的Dual
tuner產品,而後續的E900更是更高規格的Dual
hybrid tuner產品,以下介紹這幾種卡片的差異點在哪邊,Hybrid
tuner : 單
tuner,但可接收數位或類比的訊號,但一次只能選擇其一Dual
tuner : 雙
tuner設計,可同時接收數位及類比產品,不需拔插線路Dual
hybrid tuner : 雙
hybrid
tuner設計,因此可組合出
2*類比
or
2*數位
or
1*類比+1*類比
多項組合。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