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希臘柱式】以學習共同體精神—907班美術課教學反思與實施紀錄

格式
docx
大小
32.56 KB
頁數
6
上傳者
ac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08-24,离现在 10 6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附錄:

【注視希臘柱式】以學習共同體精神

在汐止國中907班實施後的反思與紀錄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藝能科教師的我兼任導師,在班上正式專業的課程僅一節(導師其餘還配有班週會及自修課),平時班級經營及庶務的處理難免會占用到正式美術課程的時間,反而是自己的班無法深入做好美術教育,故常覺無力、遺憾,需設法彌補。

  2. 適逢學校校長推廣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理念,並組織讀書會,鼓勵成立學共基地班,我便欣然參加,相信學共的學教翻轉精神是學生產生真正學習的契機,也是我班級經營的助力,因為學生在被觀課時易激發榮譽感及潛能,教師或專家們給予的觀察分享,也能幫助我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與瓶頸所在。


實施班級背景及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一、本班學生喜歡操作型課程勝於學理型課程,如果教他們實作東西,就會顯出熱絡積

極的狀態,如果上鑑賞課就會較顯靜默或較無學習動機,有些則開始作怪吵鬧。

  1. 就平常在聯絡簿的書寫及表達上的觀察,大部分同學顯現出較為鬆懶及思考深度不足,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勤於操練寫作且言之有物。

  2. 本班大部分的男生,有結眾玩網路遊戲的習慣,不只在放學後聚眾在某位同學家,更常利用任課教師下課後公用電腦未關機的空檔偷玩電玩,屢勸不聽…在這種班級氣氛下,我常思索如何導正其專注力及精力回歸學習的正軌。

  3. 本班的女生心思較為成熟,生活中關注的重點明顯與男生不同,尤其有一兩位非常擅長繪圖及設計,常參加相關比賽及活動,故設計教材時也想兼顧這些有特殊興趣之同學所需要之學習深度。


教師備課歷程

  1. 教學媒體與學習單設計歷程:


學校現行課本為康軒藝文課本,目前九年級正進行「建築之旅」單元。課本以帕德嫩神廟為例,說明建築藝術通常會符合對稱之美學原理。但基於希臘建築為西洋藝術的濫觴,有許多值得補充講述的內容(例如藝術史上的兩個復古運動,文藝復興和新古典主義都是以希臘羅馬藝術為養分),故擇定帕德嫩神廟為主題,設計加深加廣之教學單元。

我首先審視課本提供的資訊,映入眼簾的是殘破歷史感的帕德嫩神廟,盼望為學生補充帕德嫩神廟的原始樣貌、原始用途,以及在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她歷經了那些滄傷,才變成課本中的樣子。故運用GOOGLE找出相關圖片,建築平面圖、復原圖、三角楣浮雕照片等。因浮雕講述神殿供奉者雅典娜的二個故事,故我進而搜尋希臘神話中關於「雅典娜誕生」及「雅典娜與波賽頓競爭雅典守護神」的故事,盼望故事中戲劇化、圖像化的效果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九年級社會科進入外國史地的部分,翻閱九年級史地課本,發現課本中也有帕德嫩神廟的照片與介紹,請教史地老師教授了那些範圍後,決定借用學生既有認知之鷹架,於課程開始前先拋出提問(請同學討論對希臘的了解與印象並發言),讓同學回顧既有知識並分享相關新知。

後至utube找到BBC電視台所製作帕德嫩神廟的紀錄片共四集,其中提及希臘當局為了雅典奧運的籌備積極的修復古蹟,在復原帕德嫩神廟的過程中有許多有趣並極富意義的發現,便以這些發現作為第一節課的主要架構,介紹帕德嫩神廟成為美學經典的奧秘(如錯覺修正、黃金比例等),並呼應課文中提到的美學的原理原則(七年級曾教過),讓同學進行深入思辨,帕德嫩神廟除了符合課本提及的對稱美之外,是否還符合其他美感。(學習單1)

課本提及希臘人崇尚人體美,因為裸體藝術假託希臘神話為之是西洋藝術史中有趣的議題,思考如何讓學生體驗建築物和人體美的關係,便上圖書館尋找專書應證自己的想法。借閱的多本書中,在建築的故事(派屈克.納特金斯)中找到了希臘柱式與人體美的直接關聯性。外國古建築二十講(陳志華著)及建築變形記(Edward Hollis)提供了帕德嫩神廟在歷史中幾經變遷轉折的戲劇性資料。並準備了下列三本書作為學生的課外補充資料:圖解世界史(小松田直著) ;圖解世界史-古代卷-文明的起源和繁榮(郭豫斌主編),你不可不知道的圖片西洋史(胡燕欣著)。希望這些有趣的課外讀物之補充也可以引發他們主動思考與學習的動機。

第二節課配合課本的論述,將焦點放在柱式的介紹,為了方便學生討論,先補

充注式的各部分名稱,計畫讓他們先觀察並說出三個柱式的差異,再介紹其名稱及代表作。因課文中說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所以多利克柱柱式以陽剛的線條象徵男性,愛奧尼克柱式則近似嫻雅柔美的的女性體形…所以想讓學生進一步思辨,討論他們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並且有哪些證據支持柱子的設計與人體有關?

在領域會議時向教師夥伴們介紹本教案ppt時,夥伴們想知知道這些名稱拗口的柱式,是否有甚麼命名典故?因之前在英文字典查詢時,只隱約判斷是民族民稱,故進一步在圖書中求證其來龍去脈…。在介紹柯林斯柱式時,我又對其上的植物紋產生好奇,故搜尋出該植物名稱及實際樣貌,又進一步發現東西方在類似圖文的關聯性。

基於常有人把希臘柱或羅馬柱的名稱混淆,加上希臘羅馬風格對歐洲文化難以切割的影響,故蒐集了羅馬人利用希臘柱式的重要建築物圖片,並設計了學習單中的第二題,讓學生從六根柱子中找出哪三根是被羅馬人微調過的。雖然曾經掙扎過是否要把這個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放進來,但因為對視覺風格的了解仍需奠基於觀察力與記憶力上,所以最後仍放上這個題目。並在同學思考判斷後,再帶進希臘柱式在其形制及風格上已趨於完備,羅馬人難以超越,故只能針對實際使用需求做微調,且隨著羅馬帝國版圖的擴大,他們所推崇的希臘風格便被推廣至全歐洲。接著介紹至歐洲觀光時遍地可見的栱柱結構及希臘柱式裝飾,讓同學理解希臘羅馬文明對全歐視覺風格的影響。

過去的歷史對學生而言似乎遙遠,但這些風格對今日的生活是否仍產生影響呢?接下來舉全世界對希臘柱式引用的例子(中外皆有),證明其經典的不朽地位,並讓同學思考希臘柱式在現今世界的引用模式中,具有甚麼含意與目的。

這三題是美術史和藝術鑑賞的部分,如果再加上腦力激盪的創作題,學生會更感興趣。所以請同學以希臘柱式的造型或元素來發想,設計成具實用價值的商品。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希臘正面臨經濟危機,鼓勵大家一起用文化創意產業來振興他們的觀光與經濟。在網路上蒐集許多具關聯性的創意,分類整理之後給同學一點提示,鼓勵他們進一步的超越既有的可能性來設計。

  1. 分組方式構思:

學習單大部分皆以簡答題的形式設計,盼望引導學生依照教材思路,循序漸進的討論。但在九年某班率先實施之後,發現在小組討論風氣尚未全面建立時,如果一人一張學習單,易流於大家埋頭苦幹而缺乏互動的弊病,若想增加學生討論的熱絡性及踴躍性,應可添加一些互動元素,故思考運用腦力激盪術的元素,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在便利貼上,然後共同完成一張大型學習單。接著在設計共同學習單時想到若小組中各成員能夠有自己代表色的便利貼,如此教師將可一目了然的判斷哪一位同學提出了哪一些見解,不但方便判斷同學參予的深度,給予即時回饋,在需要評比平常表現時,也能更客觀有所依據。這分學習單曾在908舉行校內公開觀課時實施,同學們對共同創作學習單顯現出新鮮感,對於未貢獻出自己代表色便利貼的同學,起著良性壓力的作用,並且同學們會盡量寫出別人未講過的見解盡快貼上去,討論活動中帶著一點遊戲的合作性,學習氣氛頗佳(如學習單1)。後來在學校安排的專家備課中,專家提出學習單盡可能不要有填充題的色彩,以免箝制了同學們的作答範圍。所以把學習單的第二題改成開放式簡答。專家在演講中提及讓學生專注與文本對話,並深層的思考的重要性,所以又考慮一人一張學習單透過討論再獨立完成的方式是否更能深度學習(如學習單2),並在12/26日的公開課堂中嚐試實施效果。



觀課者觀點及提問:


議課教師們觀察各組後所提出的一些重點,我較摸著者整理如下:

1.貼近生活的話題較易引起動機,例如講到希臘柱式在台灣的例子時,會更專注回頭看ppt

2.輪到創作時鬆了一口氣,較易熱絡討論,但正起勁要創作時,卻下課了。

3.無人理會36號同學的發問,但他一直很努力的以自己的小圖案回應教師授課內

容。

4.女女討論,男男談話為主。女生會直接書寫學習單,男生則會先觀望,後半部才

開始寫。

5.有些學生的創作一直離不開柱式,如何引導同學完成跳躍式思考,脫離柱式到文

創。

6.學生容易一直在課本上找答案,較無自己的想法。

7.較有領導特質的同學發言後,若無回應,會澆熄討論的氣氛。

8.是否是桌子較大,難以拉近討論的距離。

9.有些同學習慣拿尺創作,顯現其理工特質等。

10.學生還需要學習討論的方法



議課反思:

一、觀課者提出對學生仔細的觀察,使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學生不同的面向,重新認識他們的獨特的學習方式、各別的學習優勢和瓶頸。例如36號為資源班同學,在班上人際關係不好,觀課者發現他很想投入課程,但無法加入討論,就用畫小圖的方式自我回應課程…使我加深對他的了解,也可以再思考如何協助他。

二、關於受限於一節課,創作時間不足,好不容易鋪陳完,下次上課又要從新開始,是美術課程節數安排上普遍的難點,學校課務因為諸多因素無法順利課程連排,所以老師只能盡量將課程節奏設計輕快一點,在一節課內完成。但如此的確較不易產生情感的醞釀與美感內化。

三、本次觀課的座位是隨機式、盡量均質化的安排,但觀課者的發現有助於我日後更細緻的思考性別及空間在座位安排上是否促進討論的關聯性。

四、本課程在無課本的狀態下亦可完整實施,但因想加入學生與文本對話並培養批判文本的能力,所以一開始要求其先行閱讀課本,再問他們是否贊成課文中的描述,發展出問題的意識來展開此單元之學習。但觀課者說有先同學會過度依賴課本的權威性,答題時反而會無法自己思考,一直在課本裡尋找。這一點我沒有預料到,但學習單題目的設計是必須在課文之外進行思考的。

五、關於如何增益班級討論氣氛,有機會的話,下一屆帶班應該從國一開始經常性實施,並且教師本人還應該操練成為善問者,習慣傾聽,並加強串連學生見解,巧妙的互搭其學習鷹架的技巧,這是一生之久的功課與修練。


教學反思:

  1. 學生主動討論的情形並不理想,歸因如下:

()美術教室並非平常上鑑賞課的空間(因班級輪流等因素只有創作課才會上來,正如議課老師所提出的,過大的桌子並不利營造討論氣氛。

()周圍觀眾頗多,所以原本調皮活潑的學生變得較為做作、彆扭。

()雖身為班導,但在班上的課程還是只有美術課一節,並且八下才開始實施學習共同體,故討論的習慣與風氣並未全面建立。

  1. 課程設計的期待與落差:課程設計係按照自己對美術史認知的脈絡來替學生梳理與補充,盼望他們藉著教師思考的軌跡一起來思考,能夠在思考後得到獲得解答的樂趣,並一探經典的堂奧。但依據每班學生程度的不同,有時學生不一定每一位都可以思考到我希望引導他們到達的程度(908班的答題程度明顯比907)。這使我反思自己思考的興趣是否也能同樣觸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但比他們程度深一點的題材才能誘發他們產生所謂跳躍式的學習?故教師在提問與引導時需思考如何引起其好奇與興趣。


  1. 課程時間的拿捏:本單元設計為兩堂課,第一節以柱式的美學為主,第二節以柱式的風格與發展為主,學習單旨在協助學生思考及討論歷程之記錄,創作單旨在創造力之培養。但本次創作時間不太夠,只能引導得差不多後讓他們帶回去完成,但大部分的學生希望一鼓作氣的完成,下課了還都留在座位上繼續畫。回家創作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再度沉澱醞釀,甚至上網檢索資料,使作品更完備。但學生若能在課程引導剛結束,印象猶深、興味猶濃的時空中充分激發創意,並於完成後立刻分享互動,相信也是另一種趣味與學習刺激。所以這使我思考或許可將創作課程延伸成第三節課,在完成創作單後可以各人呈現作品、分享創作理念,或進一步設計團體創作課程,使之完成更具體的分組作品,例如用希臘柱式拼貼出超現實空間之類的相關創作。


  1. 受過美術史訓練的我,很希望學生能夠完整的、系統化的認識希臘柱式在整個藝術史中的經典意義及重要影響,甚至能深刻的理解何謂希臘風格及其象徵意義,所以教材的設計容易細說從頭,但不見得一開始就能引發青少年的共鳴。即便歷史課剛好介紹到希臘,但畢竟並非切身相關的生活文化,所以課程或許也可反過來設計或彈性實施,嘗試從希臘柱式在台灣或是從生活中相關文創經驗,引發其對何謂希臘風的興趣,再開始介紹藝術史及美學部分。如此則可以學生的認知基模為中心而非以學科為本位。其實不同的設計脈絡在學理上各有優缺點,但學共的精神應該是在課堂上多實驗體會,以學生收穫最多,學習真正產生為重點目標。這對較慣用傳統講述式欣賞教學法的我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觀念翻轉,使我必須時時檢視自己自以為是的教法是否真正有效。


專家回饋:


一、本教案在編寫時層次分明,具備完整的學科本質。

二、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需扮演一個促進討論的角色,除了聆聽學生的聲音以老師為中心串聯學生的見解,更應進一步串聯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的見解,編織一個學習的網絡。使大家學習的頻率彼此連結、互相支持。


三、如果學生表達時很小聲,同學沒聽見,教師可以提醒同學再聽一次,而非請發表同學在大聲一點,如此可以訓練同學們耳朵放尖、仔細聆聽。(專家特別提到並非針對這節課的教師,因為教師授課時並未叫同學大聲一點)


四、同性別者較易產生討論,所以佐藤學教授在著作中曾提及,讓不同性別的學生交叉排座位,可無形中促盡其跨性別討論,增益討論氣氛之形成。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