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507079
外四B
郭倢伶
1.認識、了解、幫助謎樣的孩子
一.有些學生或許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卻拙於閱讀、書寫和拼字;有的有語言天份卻對數字一籌莫展,導致許多不開的大人就會忽略他們的才能,並且集中注意力在他們不能做的部份上,因此有許多高潛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在校門口前被排擠出來。
(1)我們的社會需要謎樣孩子的力量、機會與歡樂,即使要花時間與精力去適應他們的學習風格。許多卓越的智能、藝術、科技貢獻,都來自於那些有嚴重學習問題,不被學校接受的學生EX:達文西和愛因斯坦。
(2)「資賦優異」:標準非常多,而且這些標準會因時’陰地,或測驗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人們卻常以其中一小部份來判定。有時他們會認為考高分是資賦優異,因此將那些在傳統教育中表現不ˇ家的,排除在資賦優異的行列之外。在本書中,作者對資賦優異的定義是指那些符合標準的孩子,還有那些有高智力、聰明的孩子。
二.資賦優異者通常有以下十項特性
(1)迅速獲取的觀念:像是觀念早已存在她們腦中。可能導致他們認為學習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對學校產生輕視的態度。
(2)對型態的察覺:對於型態有非比尋常的能察覺力。EX:可以注意到音樂和數學中的間隔和重複性,或是連結不同科目其中抽象的概念。
(3)充沛的活力
(4)好奇心:如飢餓口渴一樣自然。悲哀的是無法回答問題的老師,更是不能容忍這些充滿好奇的學生,所以使這些學生不願在課堂上顯示他的能力。
(5)專注力:他們能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但一堂課只有40-45分鐘,在家中也被許多雜事分割了他們的時間。
(6)驚人的記憶力:他們可以注書本裡的人事物,但或許會忘記上週才敎過的九九乘法表,往往讓人認為他們是心不在焉、沒有唸書等。
(7)情感的敏銳性:相反的,如果他覺得不被接受,那麼他可能會故意製造麻煩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8)易受傷害的:由於他對於自我的認識,以及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所以特別會感到寂寞和自我懷疑。
(9)高度的感受力:他們會同時注意到事物的正反面,如美與醜,快樂與痛苦,得與失,但卻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些觀念所帶來的情緒化反而使他們陷入苦惱中。
(10)多元化的思考:喜歡接受開放式的問題,他們很樂義解決「如果…」的問題;但是往往會和使用正統方式教導的老師產生對立和摩擦。
三.學習風格
(1)腦部結構型塑學習風格:根據蓋須文、加拉博達、馬斯蘭和畢漢這四位學者的理論,在懷孕的第16週-22週之間母親的睪丸素酮(男性賀爾蒙)會影響胎兒心臟和腦部特定部位的細胞繁殖。通過胎盤的刺激,促使了腦部的反應,也造成腦部結構的重組。這種重組的情形,可能是造成孩子擁有特殊才能和性向,而且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因素。造成許多特殊狀況的基礎:左撇子、學習障礙、過敏、偏頭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記得學生有特定的學習偏好,他們能可透過有技巧的教學,發展出替代性或補償性的方法。
(2)教材和教法不能全盤適用:通常聰明學生的問題,是因他的學習風格和教師所使用的教材或教法不能配合。
2.幼兒展階段與課業要求
探討如何判斷兒童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入學了
*影響發展階段的要素
(1)年齡:孩子滿五歲了,但並不代表他已經準備好去上學。入學年齡早晚並不是避免學校問題的唯一要素。不論孩子提早幾個月,或是晚幾個月入學,只要我們能夠確定他在各方面都已經準備好了,那麼他就能愉快的享受他的學校生活。
(2)社會能力與情緒的成熟度:能夠幫助他在學習過程中設定適度的成功目標,同時面對壓力時,能夠自我調整。我們可以藉由孩子和同年齡伙伴交往的過程,發現他社會能力與情緒發展程度。例如:有些小孩自己一個人時表現得很好但是一旦加入其他小孩後,就會出現許多不成熟的行為EX:使性子、鬧脾氣等等..。
(3)智力程度:以正式和非正式來的篩選工具來評估孩子的智力程度,可以用來發現哪些學生將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區分孩子是否能真正了解某些概念,而不是因為重複練習。例案:瑪琳、艾拉。
3.一年級生所需具備的能力:滿足感的延後(對於學習過程中會有較高的容忍力EX:老師為了配合全班的程度,可能會放慢教學的速度,或是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只是為了講解同一個觀念),專心且能好好坐著,運用符號(能夠運用符號的孩子才有辦法學習字母、數字以及所有印在書上的抽象概念),區分真實與想像的不同(能很快的從自己幻想的情境中跳脫出來,而專心手邊工作。區分幻想與現實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不去設定過高的目標,了解哪些事情有可能完成,哪些事情是不可能達成的)。
良好的訓練原則:必須依賴對孩子的觀察和篩選
1.紙筆作業:大多3歲小孩可以用筆劃出一個圓,四歲小孩可以模仿畫個正方形,而五歲孩子可以畫出標準的三型。有能力做好這些的學生,才能學著寫出文字、數字,並且在正確得位置上。
2.視覺配對:大部份五歲的孩子可以在四個字中找出相同的兩個字。(他不一定認得這些字)有能力去配對視覺形狀的孩子,通常也是個敏銳、細心的閱讀者。
3.視覺記憶:許多孩子能夠記得一些字和符號,當下一次看到不熟悉的文字時他會利用它的記憶來找出答案。
4.聽覺區辨:當聽到兩個字時,五歲的孩子會分辨出這兩個字是不同的。
5.聽覺記憶:可以重述句中的一些字,例如:小明想要在公園吃大漢堡。他們通常會在說出,小明、公園、漢堡等字。這些孩子可以記得老師所講的話,而不需要在黑板上寫下文字幫助記憶。
6.聽覺分析:當要求五歲孩子複誦多音節的字,同時省略其中一大部分時,大部分的孩童都能做到,例如「說到沙坑,但不要說坑字」。
7.命名:五遂孩子大多能叫出東西的名字,例如桌子、椅子、電話、書。
8.語言理解:可以完成簡單的語言推理,像是相反觀念:火是熱的,冰是冷的、人們穿鞋子是為了…。
9.非語言理解:可以完成兩片式的拼圖。在數學上會較突出。
10.順序性:可以按照順序排出三到五張圖片,還能按照這些圖片說故事。
11.複述故事:能夠聽懂、記住、重述一個10-12段句子的故事。
12.數學:如果你手中拿著五支以下的筆,五歲的孩子能數出有幾支,而且可以告訴你拿走兩之後,還剩下幾支。
4.視覺學習
三要素
1視力:範圍是從盲到能敏銳的看清事物。良好的視力固然重要,但他並不是閱讀的絕對條件,作者曾教過一個雙眼弱勢的學生,他必須靠著深度眼鏡才能看清東西,但他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卻是閱讀。
2視知覺:精準的視知覺讓人們以下面的方法組織、了解看到的一切。
(1)確認視覺影像,記得他們的涵義。Ex:紅綠燈
(2)在相似的視覺影像中,能夠辨別出不同EX: b, d的不同
(3)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EX:部首是包含在整個字之中
(4)區辨物體與其背景的不同EX:當我們遠望海時,我們會知道哪個是船、哪個是海、哪個是天空。
(5)維持物體的不變性EX:我們認識筷子後,不論這雙筷子在桌子上、地上、烘碗機裡,它都是一雙筷子。
(6)詮釋空間關係EX:我們知道家具中有幾個櫃子同時也知道哪個地方可以通行。
(7)對視覺影像給予意義EX:當我們到了外國機場,我們還是可以明白過記共通符號的意義§樣是行李處、洗手間、餐廳和巴士。
3視覺記憶:擁有清楚、可靠的視覺記憶,像是有了一台心靈影印機。EX:在閱讀時,只要翻一兩次就會發現他所學過的字。
5.面對學校課業的心理準備
當學生面對學校課業而出現心理問題時,學校和家庭應該一起合作,找出可能的心理因素,並且教導學生一些學習的策略,讓他學習問對問題,解決問題。
激勵、注意力和行動,是心理上對學校課業的準備、預備以及行動。就像運動員經由熱身運動做好準備一樣,學生心理和智力的
激發,也就是他的準備動作。
激勵:激勵是注意力的一部份。
(1)睡眠:睡眠必須足夠,才能做有效的學習
(2)食物:由於職業婦女的增加,導致坐早飯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孩子也只是草草的解決。不吃早餐的孩子,可能再學校的第一節課,甚至只是第一個小時能夠維持經歷,當越接近中午,情況就越糟。如果生理不能保持最佳狀況,心理能力也會隨之減弱。
(3)過敏與聽覺:過敏本身會早成生理的不適應:胃痛、上呼吸道疾病等。許多治療過敏的藥物會引起打瞌睡或倦怠。果敏也可能影響聽覺敏銳度與聽知覺。
(4)無聊感:有時我們不得補承認上課的確是件無聊的事。聰明的孩子會因為無聊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5)情緒韌度:我們可就由細心的關注而發現孩子的不對勁。像是他的情緒高昂還是低落?充實還是不足?不穩定還是平靜?
缺乏力的學習者,只不過是個被動的學習者,沒有被激勵的孩子可能是個特別衝名的孩子,父母以及教師應該做些適當的安排來避免。
注意力
我們常常只留心孩子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而忽略孩子擁有「轉換」能力的重要。有些孩子則是過早入學,雖然聰明,但還沒準備好,往往也會被缺乏耐心的大人們勿認為是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這些孩子不需要醫學治療,「時間」和「訓練」是最適當的補救方式。
為了集中注意力,孩子需要:
(1)激勵:可以喚醒注意力,然後再開始集中注意力。
(2)過濾能力:可以將內在與外在的分心事物排除。外在分心事物可能是聲音、景象、令人不舒服的溫度、硬的椅子或是昏暗的燈光。當分心事物來臨時,所以的學習可能都要再重新來一次。
(3)語言:語言組織了思想,而讓學生去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像是:首先、下一個、最後等語詞。
(4)適當工作:有時所謂的注意力缺失,只不過是我們給學生的工作,超出他的負荷罷了。一切的根本原因或許只是因為他的能力和工作之間無法適當配合所引起的。
行動
行動,就是主動的學習,常要依賴學生是否有意願去冒險、接受錯誤,以及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種理念。
以下是影響他們主動學習的原因
(1)對失敗的恐懼:來自於高成就家庭中的謎樣孩子,有時會極度地要求自己達到完美的表現。
(2)無法有效的組織:讀者的加州同事說「很多學生,他們來自於父母都擁有監護權的收活。星期一、三、五和母親同住;二、四、六則與父親同住;星期日就輪流去父母家住。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的衣物放在哪裡更糟糕的是,有時他們也弄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3)空虛的恐懼:曾經遭逢失去之痛苦的孩子,經常會在心理建起安全界線,以防止在度面臨這種感覺。他們可能會這樣想「傷害我的是已經走了。我不希望這個洞越來越大,所以我要緊緊抓住我所剩下的。如果和別人分享我的想法,我可能會用盡全部的能力,而再次受到傷害。」
(4)罪惡感:學前的孩子任位自己在哪裡,世界就在哪裡,世界不過是本身的延續。他們相信自己心中的願望和情緒,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一些事件和影響。所以,很多事情的發生,小孩子往往會把它歸咎於自己,往往會學到一些負面的概念EX:如果我這樣做,就會發生什麼、如果我不這樣做,就什麼也不會發生了。而這樣的感受會影響他的一生。
6.破除測驗迷失
(1)不管是傳統的智力測驗或其他的一些個別化測驗,我們都不能讓死板的分數左右了我們,因為,數字如果無法呈現出它所要表現的主旨時,將帶來相當大的危險。如何解讀測驗分數,及利用測驗結果訂定學習計畫,那才是重要的。
(2)許多教育行政人員,只習慣於了解全班、全校的測驗果,而不知道如何看待個別的分析。家長則被一大堆的測驗分數和不熟悉的術語弄昏了頭。我們不應該仰賴單一的成績而下評語。我們必須找出能力、行為、弱點和困難的類型。測驗實施的原因
測驗實施的原因
(一)發現我們還不知道的事
(二)證實我們的懷疑
(三)支持我們所提出的建議
思考:史密斯先生,強尼的老師並不認為他適合上一年級。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位強尼獲得額外的一年?
正確應該是:史密斯先生,雖然我們知道強尼很聰明,但是在標準化測驗的每一項分項測驗中,他的分數都低於百分之五時。在多給他一年他將會成為班上的頂尖學生。
7.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是為了能夠讓心靈自由的去發掘,自由的使用,以及與其他要求真相的心靈自由連結。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擁有智慧的洞悉和彈性化的人性,敏感而開放的心靈,並且有能力面對新的事物和不同的環境。
(1)青少年自殺的比率急速上升:在1984年十月的一份報告中提及「15-24歲者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排名第三位…專家指出,十幾歲的孩子如有家庭問題、學業成績低落、被賦予過高的期望等,都有很高的自殺傾向」。
(2)開啟新的世界-高等教育
紐約一位行銷經理,在短時間內晉升到負有重責的位置,問到他的生存之道時,他說:「我的家庭從不要求我的成績。在學校以外的時間裡,我有許多機會去做我想要做的事,而暑假更是美好的時光。」
三項領域的成熟度
我們如何幫助聰明卻有學業問題的孩子發展社交/情緒的成熟度、致力的成熟度、和語言的成熟度?(個人成熟度也可以解決學習問題)
(1)社交/情緒的成熟度:來自於自尊、自我的知識,以及勇氣。自尊是來自於能力。ㄧ個在特殊領域有能力的學生,會有自己的夢想和行動力。某一領域的能力,對青少年的內在方向有穩定的功能。
(2)智力的成熟度:智力的。成熟度來自於面對各種想法,以及比較、抽象思考和了解模式的練習。
(3)語言的成熟度:語言是媒介物,用來解釋、要求、承諾、讚美、計畫、期許、調解,和恭賀。孩子需要從語言中表現他的自我意識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