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 6 年級綜合活動&社會教案-「理財消費通」
●教學時間:一節/40 分鐘
●十大能力與核心素養
【社會領域】
社Da-II-2個人生活習慣和方式的選擇,對環境與社會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
社Da-II-1滿足需要的資源有限,在進行各項消費時要做評估再選擇。
社Db-II-1時間與資源有限,個人須在生活中學會做選擇。
【綜合領域】
綜Bc-II-3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教學目標
1 、 能專心聆聽他人發言,適切提問,分享想法
2 、認識多元消費型態
3、 建立適當消費觀念
●教學重點
1、行動支付介紹
2、 結合時事加深消費觀念印象
●配合議題
1、【生涯發展教育】
3-3-3 培養解決生涯問題及做決定能力
3-3-5發展規劃生涯能力
2、【家政教育】
3-3-5 運用消費知能選購合適物品
3-3-6利用科技搜集生活相關資訊
國小 6 年級綜合活動與社會教案-「理財消費通」 | ||
課程架構圖 | ||
第一節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 | |
一 、認識多元消費型態 二、建立適當消費觀念 | 一 、新型態支付工具介紹 二、結合時事加深消費觀念印象 | |
教學資源及相關準備 | ||
電腦、簡報、A4空白影印紙、學習單 | ||
教學內容 | 評量方式 | |
一、 經驗交流(5 分鐘) (一)生活經驗問答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日常消費時所常見的付款行為。教師提問:「小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付款方式 ,除了使用現金消費外,你還知道哪些交易方式嗎?」 學生能發表在日常所見的消費付款方式,例如:刷卡(信用卡、悠遊卡) 、電子支付(line Pay,TaiwanPay……) 等。 教師統整以上消費付款方式,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屬於「交易工具」。 2.教師繼續追問:「你有使用過上述交易工具嗎?或者看過家人使用?」 教師能引導學生發表日常生活家人使用交易工具的狀況。例如:到百貨公司、超商消費時,購買零食、家電、電腦……等,購買不同物品時,所採用的交易工具。 教師可提示目前政府因應疫情所發行的五倍券,也是交易工具之一 。 二、課程與活動(25 分鐘) 【課程】 (一)建立學生運用金錢的正確觀念--金錢觀念 Q&A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想要」和「需要」的差異性。教師提問:「小朋友,我們在購買物品時,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東西是我「想要」的還是我「需要」的?」請學生發表自己對「想要」和「需要」的想法,並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並說明「需要」是缺少了會使得生活無法運作;「想要」是滿足了生活必需之後想追求更好的品質而出現 ;想要為必要的延伸,但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之時,仍要謹慎考量能力是否能辦法負擔。 2.教師繼續提問:「那如果我是『想要』這個東西,可是身邊一時沒有足夠的錢可以購買時,請問小朋友,你會如何處理?」教師藉由學生的回答,導入「開源節流」的觀念。 | 實作評量:能專注聆聽 口頭評量:清晰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實作評量:能專注聆聽 口頭評量:清晰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
例如:可以使用折價券、選定特價或者有優惠方案時再購買等方式。 3.教師提問:「金錢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外,我們還能如何善用金錢?」教師請學生發表善用金錢的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金錢善用於幫助他人觀念。例如:捐款給非營利組織,支持他們持續為社會服務。 (二)交易工具之「行動支付」介紹 1.教師詢問學生是否聽過「行動支付」,以及對它的瞭解。教師向學生說明「行動支付」的脈絡。遠古時期,人們透過以物易物交換自己所需的物品。後來,為了方便交易而出現貨幣,以大家公認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易工具,例如貝殼、珍貴金屬等。而隨著人們交易活動擴 大,為解決困難,因此人們發明了標準化的金屬貨幣,由政府規定作為貨幣的標 準色、單位等。之後,人們又發明了重量較輕的紙幣。進入現代,隨著科技進步,行動支付因應而生。行動支付乃是透過手機的APP連接網路,使用感應或掃碼的方式來付款、加值、轉帳,為一種連線交易的作業模式。 2.教師提問:「小朋友,知道什麼是『行動支付』後,可不可以請你說說看它有哪些功能?」教師請學生回答後,再統整歸納「行動支付的功能」有(1)綁定銀行帳戶、信用卡、金融卡 (2)免金錢交易(3)儲值 。 3.教師:「小朋友,前面我們有講到行動支付可使用感應或掃碼的方式來付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行動支付的類型 。」 (1)NFC-感應式的行動支付,不須額外安裝 APP ,但需要安裝硬體機台才能收款。 例如:Googlepay 、Apple pay (2)QR-code-掃碼的行動支付,店家可提供QR-code 立牌供消費者掃碼;消費者也可以出示QR-code或二維掃碼給店家掃描,即可完成付款。例如:LINEPay 、街口支付、Taiwan pay。 (三)振興消費--五倍券時事 1.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關注五倍券新聞、對於五倍券的瞭解程度,接著向學生說明政府進行此類財政政策(消費券、五倍券、三倍券的)歷史脈絡。教師:「相信大家最近一定都有聽過五倍券,但你們知道這個政策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嗎?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 l消費券: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因應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 2009 年發放給全國人民的消費專用券,每人可得新台幣 3600 元,面額有 200 元及 500 元兩種。 l三倍券:振興三倍券通稱為三倍券,是政府在2020年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景氣不穩定,為了振興經濟與紓困等目的,而發行的消費專用券3,000 元 。紙本券面額有200元與 500元兩種,5張 200元與 2張 500元。三倍券以兩種方式提供給民眾,分別為紙本三倍券與數位三倍券。紙本券是先以 1,000 元支付預購後,來兌換領取;數位券是以信用卡、電子票證與行動支付三種方式先消費滿 3,000 元才能取得回饋 2,000 元。 l五倍券:振興五倍券通稱為五倍券,是政府針對2021年5月疫情爆發造成台灣全面的經濟停滯與產業衰弱,為了刺激經濟所推出的財政政策,名稱延續去年的三倍券,原先規劃民眾自付一千元取得五千元額度為名,爾後,因為後疫情時代經濟複雜,遂改成全民直接領取,因民眾對此名稱已熟悉,故仍保留五倍券名稱不變。 2說.明完五倍券之歷史脈絡,教師繼續提問:「小朋友 ,你覺得政府發放五倍券和直接發放現金有什麼差異?」待學生回答之後,教師再以「使用期限」、「限定範圍」 、「貨幣性質」 統整學生答案。 (1)使用期限--五倍券有一定使用期限,民眾要在規定限期內花完 ,才可達到振興經濟的效益。 (2)限定範圍--五倍券消費具有限定範圍,例如可用在購買書籍、家電、繳學費等日常生活消費上 ,不可使用境外電商網購、股票、繳稅、繳罰單、行政規費、菸品、保 單、國民年金、信用卡費、禮券、儲值。 (3)貨幣性質--紙幣現金為通用法定貨幣的性質 ,它並沒有時效性 ,所以民眾可能會將錢存起來而沒有拿來消費,振興經濟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五倍券雖是等值貨幣, |
但有其時效性,一旦過期就無法拿來消費 。 【活動】 (一)「財」不是這樣的呢! 1.教師說明五倍券領取模式: 「現在大家都瞭解現金和五倍券的差異,而這次五倍券分為紙本與數位兩者領取模式。紙本領取—可在超商、郵局預約及領取。數位支付 :可綁定信用卡、電子票證(悠遊卡、一卡通)、行動支付(LINEPayMoney 、台灣 Pay 、街口支付、Pi 錢包等)方式綁定與消費。 2說.明完五倍券領取模式之後,教師詢問學生自身經驗:「大家有沒有去申請五倍券了呢?你和家人們選用什麼方式?」教師可請學生回答,接著進行各類電子支付工具介紹,「我們剛剛有介紹到電子支付,你知道目前市面上有那些電子支付工具呢?」待學生分享完畢,教師進行補充說明: 「例如新聞上常常說到台灣 pay ,它也是電子支付工具的一種 ,可以進行五倍券綁定 。」 3.教師詢問學生對於五倍券綁定流程的理解程度:「小朋友,你們知道要如何領取數位五倍券嗎?申請數位五倍券要經過哪些步驟?」等待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說明並以台灣 pay示範如 何進行數位綁定:「剛剛有說明到台灣pay這個電子支付工具,那我們現在就以它作為示範工具,一起來看看如何使用台灣pay 綁定五倍券。」 (教師於此可以參考附件的「五倍券綁定懶人包」補充資料。) 教師講解說明:「在申請台灣pay 之前,申請人需要先有網路銀行 ,那什麼是網路銀行呢?網路銀行的概念就像是把銀行帶在身上 ,可直接線上付款、轉帳等,如果要開通網路銀行需要先 到銀行櫃台辦理 ,接著才可以開始申請台灣 pay 。」 教師以附件-「五倍券綁定懶人包」中的網頁版示範:「搜尋台灣pay ,按下『如何申請』便可以直接導入申請頁面進行申請;那我們要如何進行五倍券申請呢?在頁面上按下『振興五倍券』,跳轉到五倍券頁面之後,按下『登入綁定』,點選到想要綁定的銀行按下去就可以完成綁定五倍券了 。」 教師於此可以參考附件的五倍券綁定懶人包,並依實際狀況進行內容上的調整。 (二)五倍券大補帖 教師於課前提醒學生帶消費性廣告宣傳 DM 來學校作為活動素材。於活動中教師引導各組討論內容後上台發表 ,讓學生規劃如何使用自己的五倍券 。 (1)請學生將帶來的消費性廣告宣傳 DM拿出來 ,在 A4空白影印紙上列出自己將如何運用五倍券。 (2)上台發表個人的五倍券使用清單 。 (4)聆聽同學發表後進行票選,頒發最實用獎/最夢幻獎/最孝順獎/真的很會獎/都給你獎等,亦可事前製作彩帶進行頒獎。 四、學習回顧 (5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這一節課 ,並讓學生書寫《我是理財消費通》學習單分享與討論 。 1.你覺得新型態支付有改變了你的生活嗎?有哪些? 2.如何妥善利用金錢,怎麼分清楚想要和需要? 3.將行動支付與五倍券的結合介紹給家人。請描述你的經驗。 | 實作評量:能專注聆聽 口頭評量:清晰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觀察法:從旁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完整了解 實作評量:能專注聆聽 口頭評量:清晰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習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