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芸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生命維護主題

格式
doc
大小
3.81 MB
頁數
39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6-28,离现在 21 12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雄縣中芸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


其他生命維護





長:邱永昌

召集人:朱妍綾

研究員:呂宗明

李新華

陳樂謙

楊淑雲

劉玉滿

謝如宜



高雄縣中芸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




壹、課程設計理念與架構……………………………… 146

一、課程設計的依據

二、課程設計的原則

三、課程設計的架構

貳、教材與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149

一、一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二、二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三、三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四、四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五、五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六、六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參、教學實施與省思…………………………………… 177

一、一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二、二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三、三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四、四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五、五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六、六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肆、結語………………………………………………… 179

伍、參考文獻…………………………………………… 180

壹、課程設計理念與架構


一、課程設計的依據

生命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著手,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個人獨特的生命,並將自己的生命與天地人之間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關係(孫效智,2001)。因此生命教育除尊重本身之生命價值外,更應積極建立與個體生命週遭物、象的關係,此即是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例證。所以本課程以此做為設計之依據。


二、課程設計的原則

生命教材融入活動能增進學生對生命體的知識建構,並幫助學生感覺生命、關懷生命、領悟生命,同時形成同理心。因此在課程設計原則上,我們秉持著對生命的完整性和統整性,並配合學校本位課程,及學生背景和學習興趣。

本校長久以來,便積極從事自然生態保護的教育宣導,先後發表有關「高屏溪口野鳥調查」、「紅樹林生態區導覽」及「高屏溪口魚類調查」等書,因此在課程設計以學校本位課程中心,並配合資訊融入教學,運用各種多媒體,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

課程內容由淺而漸深,低年級學生透過觀察校園的草木、昆蟲,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中年級則藉由戶外教學,讓學生親自發現、接近自然,並學習如何維護自然;高年級更進一步體悟自然界繁殖、成長的歷程,進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課程設計的架構

本課程設計以「大自然之美」為主題,分成「欣賞大自然之美」、「親近大地」及「大自然的體驗」三個階段,共撰寫出「認識校園樹木」、「生命的美麗與哀愁」、「認識紅樹林」、「森林之美」、「家燕」及「老樹下的回憶」等六個單元(見圖一)

各單元設計配合生命教育能力指標中「生命維護」項目的「其他生命維護」層面,藉課程教學之設計,讓學生能由欣賞自然,繼而探索自然,更進一步體驗領悟人與自然的共融共好相關性,並激發維護自然之理念。因此在本課程設計中,其對應之生命教育能力指標有:2-1-7認識生活周邊的動、植物,2-2-7養成接近大自然的習慣,2-3-7體驗各種自然物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3-3-11明白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與責任,並主動落實(見表一)




一年級

認識校園樹木

二年級

生命的

美麗與哀愁








三年級

認識紅樹林

六年級

老樹下的回憶


大自然之美






四年級

森林之美

五年級

家燕






圖一 「大自然之美」課程設計架構




表一 「大自然之美」主題課程規劃

主題

單元名稱

教學領域

及 時 間

能力指標

教學策略

大自然之美(生命維護│其他生命維護)

認識校園樹木


生活課程

3

生命2-1-7

生活1-1-5

生活5-1-2

生活4-1-2

生活4-1-1

生活5-1-1

一年級「認識校園樹木」延伸生活領域中「春天的校園」,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接觸學校環境,進而欣賞大自然。

生命的美麗與哀愁

生活課程

3

生命2-1-7

生活5-1-2

生活4-1-4


二年級「生命的美麗與哀愁」是藉由對樹葉的觀察,讓學生看出植物的生命循環和季節變化,因而能珍惜生命。

認識紅樹林


自然領域

2



生命2-2-7

自然1-2-1-1

環境3-1-1

自然1-2-5-2


三年級「認識紅樹林」以觀察、發現、探索為教學法,積極鼓勵學生親近大地,並以「維護自然」才能「永續經營」為理念。

森林之美

藝術與人文領域

3

生命2-2-7

語文2-8-5-1

綜合4-2-4

藝術3-2-11

藝術2-2-2

四年級「森林之美」是讓學生體會大自然俯拾皆是美妙,因此激發維護自然之情操。

家燕



自然領域

4

生命2-3-7

自然2-3-2-2

自然2-3-2-3

生命3-3-11

藝術2-3-9

五年級「家燕」是學生透過觀察家燕的繁殖及哺育,以表演方式,表現出其對生命成長的領悟。

老樹下的回憶


語文領域

2

生命2-3-7

語文F-2-1

語文F-2-3

六年級「老樹下的回憶」是以感恩的心為出發,在了解老樹的歷史後,能喚起學生尊重生活週遭的各種生命為目標。


貳、教材與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一、一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一年級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材

學校裡的生態,尤其是校園中的動、植物及昆蟲,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在大樹下種種的活動,也能給我們許多的啟示。所以利用此課程,我們向大自然學習,透過接觸大樹,瞭解樹的構造及特徵,進一步對大自然生命的體悟,鼓勵學生多親近樹木、花、草及昆蟲,不要隨意地傷害牠們。


(二)一年級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認識校園樹木

教學班級

一年忠班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九十三年四月十五日

劉玉滿

教學領域及

生活課程

三節(120分)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樹木的結構及特徵。

2.能瞭解樹的成長要件。

3.能唱出與欣賞有關『樹』的歌曲。



4.能描繪出一棵大樹。



5.能發揮想像力,把平時所看到的動、植物,畫在圖畫上。



6.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能力指標

生命2-1-7認識生活周邊的動、植物。

生活1-1-5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生活5-1-2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生活4-1-2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活4-1-1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生活5-1-1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教材分析

1.本教材利用觀察校園中的樹木,讓學生體會植物生長的過程。

2.利用歌頌的方式,唱出生命的喜悅。

3.透過描繪樹木的方式,讓學生對樹木的結構有更深的瞭解。並發出愛心,不隨意採花木。

4.在作品欣賞中,讓學生能聽聽別人的想法跟自己有什麼不同,進而能尊重他人的意見,學習別人的優點。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8開圖畫紙、校園植物圖片、樹的歌曲CD

學生準備

著色用具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15′












10′








15′











40′







20′



20′


1












2








3











4







5



6

1.老師拿出樹的圖片給學生觀察。

提問:

(1)你們在校園內曾經看過的樹,它叫什麼名字?

(2)它生長在校園哪些地方?(大概描述它的位置)

(3)它的外形長得怎麼樣?(能說出葉子的特徵、大小、顏色…或會長出果實,或是否有氣根……等等。)

(4)請問一棵樹包含哪些部份?

(5)你認為這些部份能幫樹什麼忙?(請老師把學生描述情形,寫在黑板上)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老師引導學生講出如何維持樹的成長過程,並且體會樹的構造和人維持生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提問:

(1)請說出人需要什麼,才能活下來?

(2)那樹需要什麼才能活得更好呢?

(3)你要如何做才能保護樹木呢?

3.老師教導學生唱有關『樹』的歌曲。(透過欣賞歌曲,進行律動,體會樹木的成長過程,並培養喜好音樂的態度。)

歌曲欣賞:種樹歌

種樹歌

樹呀!樹呀!我把你種下。

不怕風雨,快點長大。

長著綠的葉,開著紅的花。

鳥來做窩,猴子來爬,我也來玩耍

第一節結束


4.帶學生到校園中進行實地觀察,描繪樹木的外觀與姿態。

(繪畫的過程中:請老師指導學生以線畫為主,不用急著上顏色,讓孩子多去觀察大自然的生態。)

第二節結束


5.請學生發揮想像力,想像有哪些昆蟲與動、植物是跟樹木生長在一起的?並把他們也一起畫下來,並著色。

6.待完成作品後,教師利用空間展示他們的作品。請針對自己的作品與他人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節結束

樹木圖片





校園植物圖片













歌曲CD











校園植物






想像



學生作品

能說出樹木的結構及特徵










能說出如何維持樹的成長要件及與人的差別




能完整唱出種樹歌










能畫出樹的外觀






能畫出動植物及昆蟲造型

能欣賞別人作品並說出自己意見










圖一

深入描繪樹枝的姿態,與葉子顏色的變化。

作者:張韡麟

圖二

對樹觀察仔細,樹的造型特別,且畫面生動活潑。

作者:林偉立

圖三

充分表現出線畫的感覺,及想像力。

作者:李雅惠



二、二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二年級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材

面對動物的生死,學生會有喜悅或哀傷;但看到花開、花落或樹葉的萌芽與凋零,學生不易體會花草樹木也有情。本教材藉由對樹葉的觀察,看到植物的生命週期,以及植物在不同季節的變化,瞭解大自然的重要,並透過肢體動作來體會葉子的生長情形。並以繪本為媒材透過書的內容來認識植物的生死,進而對生死不存恐懼,而能珍惜生命。在小書製作時讓學生將觀察的結果,藉由圖畫而對植物的四季變化印象更深刻。


(二)二年級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生命的美麗與哀愁

教學班級

二年孝班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93416

設 計 者

楊淑雲

教學領域及 時 間

生活課程

3節(120分)

教學目標

1.說出生活週遭常見的植物名稱。

2.了解植物有各種不同的葉子外型、姿態。

3.欣賞植物的四季變化。




4.能將樹葉的四季變化情形,以繪畫方式呈現。

能力指標

生命2-1-7認識生活周邊的動、植物。



生活5-1-2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生活4-1-4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教材分析

1.本教材主要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生活週遭的植物。

2.讓學生以肢體動作模仿樹的嫩芽、綠葉、遇強風的樹葉、下雨時的樹葉、枯黃的樹葉、被吹落地的樹葉的不同型態,以瞭解植物與樹葉的差異。

3.運用電腦呈現繪本內容來認識樹葉在季節變化的差異,進而瞭解生與死的法則。

4.藉由小書的製作,讓學生對植物的四季變化印象更深刻。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一片葉子落下來》(繪本)、電腦、單槍投影機、圖畫紙、不同顏色的樹葉(用紙做)、白膠。

學生準備

八開圖畫紙、彩色鉛筆(油蠟筆)、有色西卡紙、

雙面膠。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教 學 活 動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5








20






5


5

5




25



15













5












30


















5′

1








2













3
















3












4








1.教師帶領學生校園巡禮,讓學生回憶各種樹在不同季節的葉子顏色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提問:

(1)欖仁樹現在(春天)葉子是綠色,秋天天氣變冷時是什麼顏色?接著樹葉會有什麼變化?等到春天又會看到什麼樣子?

(2)讓學生在樹下模擬各種不同狀態下的樹葉。嫩芽、綠葉、遇微風的樹葉、強風的樹葉、下雨天的樹葉、枯黃的樹葉、被吹落地的樹葉,讓學生透過肢體動作對樹葉在不同情境下的樣子印象更深刻。

(3)讓學生表演動作,而其他同學猜一猜所表演的樹葉型態。

(4)小組創作來表現大樹的樣子。

(5)在樹下,請學生分享剛剛扮演樹葉的感想。

第一節結束


2.教師藉由單槍投影機投影,帶領學生一起共讀《一片葉子落下來》。並針對書的內容提出問題。

提問:

(1)葉子佛雷迪生長的季節?

(2)丹尼爾認為葉子存在的目的?

(3)秋天時候葉子們有什麼變化?

(4)到了冬天佛雷迪怕什麼事?

(5)當佛雷迪落下時,佛雷迪心中的想法?

(6)如果你是樹上的一片葉子,你有什麼話要對大樹說?

(7)落下的樹葉對大地有什麼利用價值?

第二節結束


3.教師在四張圖畫紙上各畫一棵只有樹幹和樹枝的樹,準備淺綠、深綠、黃、咖啡色的葉子。(請學生選擇喜歡的季節)學生說:我是春天的葉子。然後選擇該季節的葉子顏色,貼在圖畫紙上。

(學生依序上台,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然後貼上樹葉。)

(本活動要讓學生知道四季樹葉的不同,並知道明年春天時樹葉的樣子。)


4.小書製作:以欖仁樹為對象

(1)發下圖畫紙,請學生對折三次

(2)指導學生在紙上畫出大樹在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樹葉顏色。

(摺好後為原來圖畫紙的八分之一,畫出春天的樹;接著翻開為原圖畫紙的四分之一,畫出夏天的樹;然後依序翻開圖畫紙畫出秋、冬的樹。紙越翻越大,樹也越畫越大。學生可在紙上畫出背景。)

(3)指導學生在各頁加上文字,更像一本書。

(4)幫小書加上封面,可以撿一片樹葉直接貼在封面,或以畫畫方式完成,並為小書命名。

(5)在封面的內頁寫下小書製作的心得。


5.一組一組上台同時展現春天的樹,接著夏天,然後秋天,最後冬天的樹。(老師將學生所命名的書名寫在黑板上)


第三節結束

校園巡禮








大樹下













《一片葉子落下來》














圖畫紙、紙做的樹葉(可用真的樹葉)、白膠








圖畫紙


能說出常見的植物名稱






能了解不同葉子的外形











能欣賞植物四季的變化














能欣賞植物四季的變化之美










能正確畫出樹葉的週期變化


















圖一由嫩葉逐漸長大的樹葉

圖二隨風飄落的枯葉

圖三樹葉的四季變化

圖四春天的樹

圖五夏天的樹

圖六秋天的樹



三、三年級生命教育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三年級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

我們一落地便踏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放眼望去明媚風景更是環伺著四周。然而人類的文明和科技快速發展,卻干擾著大地的生息,久而久之,人們親近大地、接觸自然的興趣蕩然無存。因此本教材希望藉由戶外觀察紅樹林的復育、生長,以及認識紅樹林的功能,和探討與人類的關係為主題,做一教學課程,並以「維護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經營」的觀念說明人與自然的唇齒關係,積極鼓勵學生親近大地、接觸自然。


(二)三年級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認識紅樹林

教學班級

三年忠班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9304

李新華

教學領域及

自然與生活科技

2節(80分)

教學目標

1.能欣賞自然之美,進而接近大自然。

2.觀察植物的生長,並能描繪出植物的構造和形狀。

3.能體悟出人類作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4.能擁有親近大地、保護自然的觀念。

5.能與同學分享心得。

能力指標

生命2-2-7養成接近大自然的習慣。

自然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環境3-1-1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自然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教材分析

1.本教材利用學校附近生長之「紅樹林」為觀察植物,藉以引起學生親近大地,欣賞大自然之美。(因學校所在地不同,故各校可選擇較具特色的物種做為主題)

2.學生藉由觀察活動,以增加對紅樹林的了解;教師更應提供紅樹林與人類息息相關之資訊。

3.利用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學生能了解自然生態的演化,進而維護自然界其他的物種。

4.本教材需帶學生做戶外實地觀察,學生安全措施應事先規劃。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紅樹林圖片或影帶、學習單一張、望遠鏡。

網站資源:

http://www.wetland.org.tw/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

http://home.yam.org.tw/nov/蕃薯藤網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主題:台灣自然生態之一紅樹林。

學生準備

筆記本、文具、帽子、水壺、放大鏡。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15′

















15′




10′











20′



15′


5′

1,2

















2




3,4











2



5




1.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外觀察紅樹林,並利用學習單提問:

(1)紅樹林生長在哪裡?(河流及海岸溼地)

(2)紅樹林有幾種?(水筆仔、五梨跤、海茄苳及欖李四種)

(3)「水筆仔」開著白色的花,仔細看看花的形狀,把它畫下來?

(4)「海茄苳」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包括葉子背面鹽分和呼吸根向上長等等)

(5)「五梨跤」的葉子和「水筆仔」的葉子有什麼不同?

(6)紅樹林對人類有什麼幫助呢?你想想看。

(7)你最喜歡哪一種紅樹林?把它畫下來。

說明: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植物的構造並解說其功用。(教師可利用網站蒐集相關資料)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1)人類為什麼要重新復育紅樹林呢?紅樹林對人類的幫助是什麼?

(2)破壞自然環境,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是否應該去維護他們?

(3)大自然很美,但需要我們去維護,才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更美的景色。

第一節結束


3.學生利用學習單的提問,逐一做觀察活動。(學生可依照樹種、葉子形狀、特殊構造做一記錄)

4.學生發表心得,與同學分享自己感受和看法。

結語:

教師以「維護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經營」的觀念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積極鼓勵學生親近大地、接觸自然。

第二節結束

紅樹林生態區

學習單

附件一





























學習單





紅樹林圖片或錄影帶


能欣賞大自然之美

能觀察並描繪紅樹林的構造









能說出紅樹林功能

能畫出植物的特徵





能思考自然界與人類的關係




能想出維護環境的辦法



能詳盡記載觀察記錄

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圖一

教師解說紅樹林的種類和生長情形。

圖二

指導學生觀察紅樹林各部的構造。

圖三

學生親自觀察紀錄,對大自然生態更進一步了解。

圖四

親近大地,了解自然,讓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絕對相關,進而保護自然。

圖五

觀察紅樹林之餘,同學更驚訝於四周生態,包括招潮蟹、白鷺鷥等等。

圖六

同學觀察所見,紀錄在學習單中,並畫下自己喜歡的紅樹林之樹種。

附件一

三年班姓名:


在民國八十二年以前高屏溪出海口是一片禿禿的海堤而已,但是從那年開始我們連續好幾年在這裡種植紅樹林,如今紅樹林已經復育成功,我們一起去看看它們。


1)紅樹林生長在哪裡?

2)紅樹林有幾種?

3)「水筆仔」開著白色的花,仔細看看花的形狀,把它畫下來?

4)「海茄苳」有什特殊的地方?


5)「五梨跤」的葉子和「水筆仔」的葉子有什麼不同?


6)紅樹林對人類有什麼幫助呢?你想想看。

7)你最喜歡哪一種紅樹林?把它畫下來。







四、四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四年級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材

學生對於自然環境中的許多事物,容易視其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覺得「本來就這樣、本來就那樣」,並沒有什麼特別,其實自然界中的美好自己曾經體驗過卻渾然不知,甚至在無意中曾經破壞大自然卻不自知(如攀折花木),藉由此課程,勾起學生的舊經驗,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樂趣俯拾即是,鼓勵學生多接近大自然。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激發學生維護大自然的情操。


(二)四年級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森林之美

教學班級

四年仁班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934

謝如宜

教學領域

藝術與人文

3節(120 分)

教學目標

1.能欣賞大自然之美。


2.能了解森林的功能及對人類、生態的重要性。


3.能體會出人類作為對大自然的影響。

4.能說出維護自然生態的具體做法。

5.能運用大自然的物材從事藝術創作。


6.發表及欣賞同學的作品



能力指標

生命2-2-7養成接近大自然習慣。

語文2-8-5-1能討論閱讀的內容,分享閱讀心得。

綜合4-2-4舉例說明保護以及改善環境的活動內容。


藝術3-2-11運用藝術創作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藝術2-2-2互相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描述其美感特質。

教材分析

1.藉由觀賞影片,讓學生發掘大自然的美好、了解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並發一個誓願,製作祈願書籤,期許自己能以具體行動來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

2.整個教學活動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例:影片欣賞、Powerpoint運用、遊戲競賽、藝術創作等。

3.本教材共三節,前兩節在引導學生欣賞自然、體悟之美,了解自己有保護之責,需連貫教學;而第三節為書籤的製作與作品欣賞,為配合材料的準備,可另擇時間教學。

4.第三節課的體驗大自然,如果實際上可行,可將範圍由校園擴大至校外、郊區。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影片、《樹真好》(繪本)、電腦、單槍投影機、地球受破壞照片、學習單、打洞器。

學生準備

落葉、花片、有色西卡紙、剪刀、保鮮膜、膠水。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15′








25′
















25′










15′





25′



15′




1








2
















3,4










1





5



6

1.教師播放有關大自然美景的影片,引導學生發表曾經看過那些優美風光。

提問:

(1)你去過哪些風景優美的地方?

(2)看到了什麼?(森林、動物…等)

(3)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讓學生喚起自己曾在大自然中有過美好的經驗、回憶,並讚歎大自然的美妙。)

2.教師帶領學生共讀繪本《樹真好》,並配合學習單,讓學生了解“樹木、森林”的功用及其重要性。

提問:

(1)書中提到森林的功用有哪些?

(2)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為什麼?
(請將它寫或畫出來)

(3)你認為森林還有哪些功能是書中沒有提到的?

(4)你認為「森林」重要嗎?為什麼?(與人類、生態間的關係)

結語:

教師引導學生做一總結:森林貢獻很多,與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有密切相關。

第一節結束

3.教師列舉森林被破壞的情形並展示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地球的危機,並讓學生思考其後果及原因。

提問:

(1)森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應以何種方式與之共存?

(2)森林在快速消失,日常生活中你有那些行為是在破壞森林?用心想一想,把它紀錄下來,發一個誓願,改掉它吧!

4.教師帶領學生至校園中巡禮,欣賞一下校園,有哪些平常沒有注意到的事物。並在樹下做遊戲、乘涼、撿拾落葉、花片。

第二節結束

5.學生運用大自然的物品如:落葉、花片,製作壓花作品---祈願書籤。


6.學生將自己許下的誓願寫在書籤上,並與同學分享自己感受和看法(教師可將學生作品佈置教室)

第三節結束

VCD








電腦單槍投影機

學習單

附件一













圖片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落葉、花片、有色西卡紙剪刀、保鮮膜


能欣賞大自然之美







能了解森林的功能















能說明維護自然生態的作法













能用大自然的物材創作

能發表並欣賞同學作品


圖一

學生完成的學習單─每個人心目中所喜愛的樹木都不太一樣。

圖二

學生從大自然中撿拾、經過重壓處理的葉片。

圖三

利用撿拾的花朵、葉片製作的各式書籤,上有學生的祈願─如何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


附件一




四年姓名:



1.書中提到樹木、森林的功用有哪些?





2.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為什麼?請將它寫出來或畫出來










3.你認為森林還有哪些功能是「樹真好」書中沒有提到的?









4.你認為「樹木、森林」重要嗎?為什麼?






5.你曾經做過傷害森林的事嗎?也許你並不是有意的,但是卻讓寶貴的森林資源消失,想一想,把它紀錄下來,並發一個誓願,改掉它吧!
















五、五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五年級生命教育教材

燕子來了、燕子來了,在小朋友的驚叫聲中,大地之春也緊跟著甦醒了。家燕在台灣是候鳥、也有部份是留鳥;也是人類最熟悉的鳥類之一。許多人相信家燕在居家附近營巢會帶來好運,因此牠們受到禮遇和寵愛的程度遠勝其他鳥兒。藉由對家燕的觀察,讓學生欣賞家燕的美及明瞭牠是如何孵化、照顧下一代。並藉由角色的扮演,讓學生體驗生命的成長過程,進而珍惜生命、維護生命。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心態,善盡自己的能力來維護其他的生命。


(二)五年級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家燕

教學班級

五年級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934

呂宗明

教學時間

4節(160分)

教學目標

1.知道並欣賞生活周遭常見的鳥類。

2.能了解家燕的特徵及習性。


3.能說出家燕是如何繁殖與哺育下一代。


4.能分工合作,做好角色扮演。


5.能欣賞同學表演的內涵與意義。

能力指標

生命2-3-7體驗各種自然物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自然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

自然2-3-2-3知道動物卵生、胎生、育幼等繁殖行為。

生命3-3-11明白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與責任,並主動落實。

藝術2-3-9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能所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教材分析

1.透過本教材讓學生了解家燕的特徵。

2.透過影片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家燕的繁殖及哺育情形。

3.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能學習與組員溝通、協調完成戲劇的表演。

4.透過集體的表演,讓學生表達對家燕的繁殖及哺育的感受。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野鳥圖鑑、家燕投影片、家燕生活史VCD

學生準備

表演道具

教 學 活 動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10′


15′



15′





10′





15′






10′



5′







20′




15′




5′





20′

5′


15′

1










2





2






2










3








4






5








1.分組發表,在居家附近看過哪些鳥?

2.發給各組觀察紀錄表。

3.教師帶領學生校園巡禮,讓學生找一找看校園中有哪些鳥類?牠們的巢在什麼地方?並記錄下來。

4.各組把觀察的紀錄整理並報告。

5.教師作總結並告知學生,所謂的都市三寶(鳥類)(麻雀、白頭翁、綠繡眼)。

第一節結束


6.分組討論:

(1)有沒有看過燕子?

(2)燕子的家在哪裡?

(3)燕子的長相如何?


7.教師展示家燕的圖片,並引導學生觀察家燕的特徵。

(1)牠的身上有哪些顏色?

(2)牠的尾巴有什麼特徵?

(3)牠的嘴巴是什麼形狀?


8.讓學生分組討論、發表家燕的特徵。



9.教師總結家燕的特徵:

背部黑色有藍色光澤,前額靠近嘴的部份為紅褐色,尾羽有很深的分叉。喉嚨的部分為暗橘紅色,而喉嚨與胸部之間有一黑色橫帶;胸部以下白色或黃白色。

第二節結束


10.教師播放家燕生活史的影片。(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家燕如何孵蛋及如何餵食雛鳥的情形)

(可向環境教育中心洽談)

11.分組討論影片內容。

(1)巢中有多少顆蛋?

(2)是誰負責孵蛋?

(3)幼鳥是誰在餵食?

12.各組分配扮演角色(孵蛋及餵食的動作)。

(1)公燕、母燕、幼鳥。

第三節結束


13.分組表演。

14.相互欣賞表演,並能提出他組表演的優缺點或值得學習的地方。

15.師生討論:

(1)對自己擔任的角色有何感受?

(2)家燕在孵蛋及餵食時辛不辛苦?

(3)想一想,該怎麼做才能讓生命維持下去?

第四節結束

觀察紀錄表

附件一

校園












家燕圖片















家燕生活影片





能知道並欣賞鳥類













能瞭解家燕的特徵




能講出家燕的特徵








能了解家燕如何哺育下一代

能扮演家燕









能欣賞同學的表演



圖一

各組心得報告

圖二

家燕捕捉食物的情形

圖三

家燕餵食的畫面


附件一




五年姓名:

我們常在校園中發現鳥類的蹤跡,請寫下牠們的名稱,並仔細找一找,能在樹上發現哪些鳥種的巢,請紀錄下來!


觀察紀錄表

編號

鳥名

發現地點

巢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觀察時可攜帶望遠鏡和鳥類圖鑑*

六、六年級教材與教學活動設計


(一)六年級生命教育教材

校園內的生命形態千變萬化,不論動物或是植物都以不同的型態展現特有的生命力,而校樹本身是校園中最顯而易見,生命力也最持久。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如何尊重其他生命及體驗大自然生命的美好,我們選擇了校園中最資深的樹種-木麻黃,因為曾經陪伴無數的學生一起生活,老樹除了美化校園外,也提供了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及休閒功能等等,在無形之中學生和老樹的生命是產生互動的。所以,我們藉由了解老樹的教學活動,喚起學生尊重欣賞生活週遭的各種生命。


(二)六年級生命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老樹下的回憶

教學班級

六年愛班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日期

934

陳樂謙

教學時間

2節(80分)

教學目標

1.藉由對校樹的認識,了解不同的生物所展現出的各種生命力。

2.能夠觀察木麻黃的特徵,並以文字記錄下來。


3.能夠清楚表達對木麻黃的感受。


4.製作對校樹的感謝卡。



能力指標

生命2-3-7體驗各種自然物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語文F-2-1能培養觀察與思考的寫作習慣。

生命2-3-7體驗各種自然物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語文F-2-3能認識各種文體,並練習不同類型的寫作。

教材分析

1.利用本教材讓學生體驗生活週遭的生命是如何與自己產生互動。

2.感謝卡教學活動的重點在於寫感謝詞的內容,而非創作卡片,所以可以利用現成的小卡片進行活動。

3.記錄木麻黃特徵時,學生會不知如何以文字敘述,教師需要從旁指導。

4.本教材因為要以文字加以記錄和製作感謝卡,較適合高年級使用,因其具備的語文字彙能力較充足。

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

木麻黃、木麻黃種子、松樹教學圖片、學習單一張。

學生準備

空白小卡片一張、剪刀。

教 學 活 動

教學資源

評量重點

10′






15′










15′














20′


10′



10′

1






2










3














4







1.帶領學生觀察校內各類校園樹種。

提問:

(1)校園內有哪些樹種?

(2)樹齡最深的是哪一種?(木麻黃)

(3)為何學校會種木麻黃?(特性:耐鹽分和乾旱、防風效果)

2.指導學生對木麻黃進行觀察研究與記錄:

(1)木麻黃和松樹的外貌有何分別?

(2)找出木麻黃真正的葉子在什麼地方?

(3)分辨雄花和雌花有哪些不同?(花型、花開的位置)

(4)針對木麻黃的外型,記錄其特徵。(可依樹幹、樹葉、花、果實等部分作簡單描述)

3.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表達對木麻黃的感受:

(1)木麻黃對校園提供了什麼功能?(美化環境、防風)

(2)木麻黃對學生提供了什麼功能?(遮蔭、遊戲、欣賞)

(3)請學生回憶及發表曾經在木麻黃下所做過的事或活動。(園遊會、玩躲避球)

(4)請學生用一項人際關係來表達自己對木麻黃的感覺,並解釋原因。(如:和藹的爺爺、慈祥的媽媽、和善的朋友)

第一節結束

4.指導學生針對木麻黃撰寫感謝卡。(可從貢獻、互動的回憶方面著手)

5.作品完成後,學生展示作品,藉由欣賞彼此的創作,深入了解木麻黃對其他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6.將學生創作卡片公布在教室內,營造善良感恩的教學氣氛。

校園中的樹木








木麻黃、木麻黃種子

松樹教學圖片、學習單

附件一
















小卡片


學生作品



能了解校樹展現出的生命力




能觀察木麻黃的特徵並記錄








能表達對木麻黃的感受












能製作對校樹的感恩卡


圖一

老師帶著學生仔細觀察木麻黃。

圖二

學生認真的觀察木麻黃,將結果記錄下來。

圖三

學生小心翼翼的剪開木麻黃種子。

圖四

木麻黃種子的原貌。

圖五

互相分享對木麻黃的感受,學生覺得很有趣。

圖六

對木麻黃的感謝,認真的寫在感謝卡中。

附件一六年  班  姓名:

一、認識木麻黃:學校種植了許多的木麻黃,你對它了解多少呢,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你知道木麻黃的外號叫什麼嗎?請將它的外號寫下。

                           

2.木麻黃和松樹的外貌相似,有什麼明顯可以辨別的特徵呢?

                           

1.木麻黃有許多的特徵,試試看,用文字簡單記錄木麻黃的外型。

(可以分別從樹果、樹幹、樹葉等部份作描述)

                           

                           

                           

二、老樹與我的回憶:

1.木麻黃對我們的校園環境提供了哪些功能?

                           

2.木麻黃又對學生提供了哪些功能呢?

                           

3.請你回憶一下,寫下你曾經在木麻黃下做過哪些事或進行哪些活動?

                           

4.請用一項人際關係來表達你對木麻黃的感覺。(如:爺爺、媽媽、朋友等)

                           

參、教學實施與省思


一、一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課程設計方面是延伸一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中春天的校園,要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去接觸學校環境,把校園的樹木、動、植物及昆蟲融入我們的生活內,讓學生體會樹的成長,進而愛護它們,而不隨意踏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因此對校園植物的名稱知道更多了,而產生興趣去觀察樹的特徵,對樹產生感情,喜歡接近大自然,瞭解它們的生態,且維護我們週遭的環境。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對樹木的觀察更敏銳了,把樹的結構特徵畫出來,還有與樹木一起生長的動、植物也畫出來,讓學生了解自然萬物是彼此互動且和諧共處,要多珍惜自然萬物,體會自然萬物的美好。


二、二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在課程設計方面讓學生藉由身邊的植物去體驗生命,讓學生瞭解植物的四季變化,多利用機會觀察週遭的植物,欣賞植物四季不同的美,認識生與死,進而尊重生命。

在課程實施中以肢體動作模仿樹葉,當學生模仿枯黃的葉子隨風而逝,大膽的躺在地上,隨風在地上滾動,展現出學生的觀察細微度與投入程度。

因融入資訊教學,在上課前老師需事先測試儀器以避免機器有狀況。小書繪製時以分組方式進行,有的學生會互相模仿,同一組作品同質性會較高,可讓沒有頭緒的學生,有一個學習的方向進而激發出一些靈感。

學習評量方面是畫出四季的樹葉變化,配合小書製作前的貼樹葉活動,會有小部分學生畫樹葉顏色變化,無法明確掌握,而出現錯誤,在行間巡視時給予提醒,並要求學生不要畫一個圓代表樹葉,可以一片一片的樹葉加在樹枝上,才會有層次感。


三、三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課程設計重點在於吸引學生去接觸自然,因此以學校附近較具特色的動、植物,或是人文景觀為主題。上課過程以「觀察」、「發現」、「探索」等為主要的教學教法,藉由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認識人類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觀念,並能知道「保護自然」,即是「永續經營」的理念。

教材內容屬於戶外教學,且需學生親自觀察,因此學生一到目的地,便有種心胸解放之感,此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做更詳細的探索,並紀錄所見所聞。在學生觀察生態時,常常會因發現其他動、植物,而引起好奇,教師應能適時地提供資訊,及加強學生親近大地、了解自然的興趣。

在學習評量方面,多數學生多能對紅樹林做觀察,甚至對四周環境提出「生態保育」的相關問題。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了解紅樹林的復育和生長情形,更可看出學生注意到大地已遭破壞等問題。

教學活動在於教導學生親近大地,然而重點卻是能讓學生興起對「自然」的保護理念。這個理念不是短暫的,而是永續一生。


四、四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課程內容設計先引起學生體驗大自然之美的舊經驗,再引導學生了解人類與大自然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藉由圖片讓學生了解大自然已發出吶喊,人類行為已對我們唯一的生存環境造成重大危害,讓學生體認自己有維護大自然之責。而製作祈願書籤的材料─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落葉、花片,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妙,只要用點心,樂趣俯拾即是。除了校園中的落葉,鼓勵學生可利用假日親近大自然時蒐集。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大都是事先所預期的,唯學生的想法都較單純、不夠深入,教師需進一步的引導思考。


五、五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課程透過影片的欣賞,讓學生了解家燕的生活史,協助學生能體驗生命的成長過程,進而珍惜生命、維護生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家燕的特徵及生長情形,讓學生感受到造物者對生命維護的情懷。並由演戲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燕孵蛋的辛苦、及哺育幼鳥辛勞。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能用將心比心的態度,善盡自己的力量來維護大自然的生命。


六、六年級教學實施與省思

本教學單元主要是想透過對校園植物的了解,進而體認到自己和大自然相依相存的關係,以人文關懷的心情去對待地球上其他形式的生命。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找尋具備與學生在互動性、持續性等方面有較強依存關係的素材,為了取材方便,將取材範圍限制在校園,因此有了以資深校樹為材的教學課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一項環節,就是在觀察木麻黃種子時,沒有注意到種子在切割上不易,所以要求學生將種子切開進行觀察時造成困難,經實地操作的結果,用剪刀去剖開木麻黃種子較為簡單,只是在使用上要特別注意安全。

學生在創作感謝卡方面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本教學活動著重在激發學生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和感恩,所以希望學生在內容上是偏向感謝用語,而不是像寫生日卡一般單純的使用祝福性詞語,有些學生只使用單純的祝福詞語(如:親愛的木麻黃先生,祝你長命百歲。×××上),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感謝和祝福用語並用,讓卡片內容更切合主題,也較為豐富。



肆、結


生命教育是潛在之課程,它並不屬於任何一領域,因此教改除了唯智、唯形、唯物的改革心外,還要重視情意調和的教育措施。這可能要從培養學童對生命的尊重開始做起(曾志朗,1999)。所以將尊重生命的理念融入課程之中,讓學生能潛移默化於生活之中,是現今教改重要的一環。本校生命教育教學研究團隊在經過多次的教學實驗中,發現大自然潛藏的寶藏是多麼的豐富與深具吸引力。生命與生命的學習與交融在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索中找到愛與關懷的生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活化了生命的內涵。課程中設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肢體語言等去觸摸校園的花草樹木,感受大地的聲音、體會大地的脈動,觀看那花開花落的生命現象,思考生命循環與季節的變化;還有走出戶外,親近紅樹林的生態,了解紅樹林的復育和生長情形,探討人為破壞的問題。另外透過祈願卡的製作傳達禮讚大地、疼惜萬物的一顆心。大地以無私的愛孕育萬物,千里燕歸來的家燕,訴說著另一種生命的故事,透過戲劇的設計體會生命的孕育與為人子女如何以愛的行動去報答親恩。本課程設計在於引發學生興起「保護自然大地、尊重其他生命」的理念─這個理念不是短暫的,而是永續一生。



伍、參考文獻


一、書目:

朱惠玲等(1998)高屏溪口野鳥鄉土教材。高雄縣:中芸國小出版。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頁4-31

張志銘等(2002)。林木森森綠家園。台北縣新店市大地地理。

張湘君、葛琦霞(1999)。開放教育總動員:25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市:天衛文化。

曾志朗(199913)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四版。

郭智勇(1995)台灣紅樹林自然導讀。臺北市:大樹文化。

翰林(2004)。國民小學生活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南市。


二、影帶:

高雄縣政府(2002)高雄縣二十七鄉鎮鄉土教材。鳳山市高雄縣政府。

廣電基金(1985)紅樹林的奧秘。臺北市:廣電基金。


三、網站:

http://www.life.edu.tw/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www.wetland.org.tw/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

http://home.yam.org.tw/nov/蕃薯藤網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主題:台灣自然生態之一~紅樹林

http://www.snps.ntct.edu.tw/book/animal/bird/cbird7-2.html

http://tkc.au.edu.tw/ox_club/picture/bird/c2bird7.html



18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