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十 七 學 年 度 下 學 期 教 學 大 綱
課程名稱 (中英文) | 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經濟轉型研究 | ||
Studies on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Russia | |||
授課教師 | 洪美蘭 | 開課單位 | 俄羅斯研究所 |
學分數 | 3 | 人數限制 | |
課程目標 | 中國大陸和蘇聯、東歐等共產主義計畫經濟國家陸續進行市場導向經濟改革後,在國際社會中形成特殊的所謂轉型經濟體。然而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亞洲的中國大陸所採取之經改模式卻截然不同,本課程透過對其轉型模式和進程的探討來瞭解不同經改模式對該國經濟發展之影響,並藉此掌控俄羅斯和中國大陸之經濟現狀,以期加強學生對此區域之認識,培育相關經貿專才。 | ||
課程大綱 | 1.課程介紹與研究範疇認定 2.蘇聯時期之漸進經濟改革 3.中央集權計畫經濟下之中國大陸:50年至60年代前期(輔助教學影帶) 4.中國大陸之漸進經濟改革I - 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輔助教學影帶) 5.中國大陸之漸進經濟改革II -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上半葉 6.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模型分析:比較經濟體制、轉型意涵 7.比較激進與演進轉型:速度、政策內涵與目標(發展導向)等 8.轉型模式的選擇 - 激進經濟轉型或演進經濟轉型(國際因素、國內因素、經濟條件等) 9.俄國激進經濟轉型 10.中國大陸的演進轉型:80年代下半葉之全面改革(輔助教學影帶) 11.中國大陸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 12.比較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市場化機制-I:自由化、穩定化 13.比較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市場化機制-II:私有化(所有權與經營權途徑) 14.比較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市場化機制-III:國際化與金融、資本市場 15.激進改革與演進改革之爭-I:轉型成本與成效(經改與政治條件)、經 濟成長與現階段經改困境 16.激進改革與演進改革之爭-II:經濟發展問題(大陸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俄羅斯生產結構、財政與社福制度、所得分配問題;公平正義與經濟效率) 17.期末考試(書面報告加口頭報告) | ||
上課進度 | 原則上,每次上課探討一個議題 | ||
教學方式 | 講授、報告討論及影帶輔助教學 | ||
評分標準 |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40 %平時成績(上課參與討論情形):30% | ||
參考書目 | 洪美蘭,經濟均衡發展策略 - 歐洲轉型國家之案例與啟示,台北:翰蘆,2008. 洪美蘭,經濟激進轉型策略 - 中東歐之經驗與啟示,台北:翰蘆,2002.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臺北:五南,民89。 吳玉山,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經改之比較研究,社資微縮區。 許新主編,葉爾欽時代的俄羅斯 – 經濟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鄭竹園著,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1997.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國,1998. 楊干忠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 殷乃平,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高立,2002.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2002. 蔡 昉、林毅夫,中國經濟,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3.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市:聯經,2000. 世銀,中國改革之報告,1994. OECD,世界經濟中的中國: 國內的挑戰,2002. Kolodko, Grzegorz W., From Shock to Therap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0. Rosser, John Barkley,Comparative Economics in a Transforming WorldEconomy,USA: IRWIN,1996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6: From Plan to Market, Washington, D.C.: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1996. Central bank reforms in the Baltics, Russia,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7. Timothy Lane, Nina Oding and Paul J. J. Welfens edited, Real and financial Economic Dynamics in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 Berlin: Springer, 2003. Roman Frydman, Cheryl W. Gray, Andrzej Rapaczynski,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entral Europe and Russia:banks, funds & foreign investors,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ejovich, Svetozar, 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Peter Nolan ed., Yao, Shujie,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5. 海外市場經貿年報(歐洲篇),台北:外貿協會/經濟部國貿局。 俄羅斯、東歐與中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問題與研究,政大:國關中心。 經濟前瞻,台北:中經院。 駐英台北代表處國際網路資訊資料庫,「東歐中亞26國」, http://www.tro-taiwan.roc.org.uk/de/ecoun-f.htm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Country Report, London: EIU. Busi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BISNIS), http://www.bisnis.doc.gov Finance & Development,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