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警察人員、一般警察
人員考試及106年特種考試交通事業鐵路
人員、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代號:50370 全一張
(背面)
考 試 別:警察人員考試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 別:刑事警察人員
科 目:刑案現場處理與刑事鑑識
11 警察查獲疑似被偷之車輛時,發現引擎號碼已被磨除,乃應用化學方法重現該引擎號碼。請問金屬物質經冷工處理後,有
那些特性會下降?①硬度 ②導磁性 ③延展性 ④衝擊力 ⑤電阻 ⑥化學活性
僅②③④ ①②③④ ①⑤⑥ ①②④⑤
12 關於潛伏指紋之顯現,請選出正確者:①新鮮指紋殘留物中,絕大部分為水分,故可用粉末法以顯現玻璃杯上之指紋 ②寧
海德寧(ninhydrin)會與指紋中之脂類(lipids)反應,適用於顯現紙張或新鮮木質面等吸附性檢體 ③三秒膠法常用於顯現
膠帶黏面之指紋 ④血跡中因含有蛋白質,故可用醯胺黑(amido black)及龍膽紫(crystal violet)等染劑以增顯潛伏血跡指紋
①③ ②③④ 僅③④ ①④
13 據情報顯示,某住宅處疑似有製毒販賣之不法行為,警方抵達後發現該處散發出奇怪的多種化學性氣味,諸如大蒜味、刺
鼻尿味、去指甲油味、醫院味及強力膠味等。據此,請研判最可能是製造下列何種毒品?
浴鹽 利他能 安仔 一粒沙
14 關於現場與證物處理之觀念,請選出正確者:①任何留下犯罪線索之場所,皆應視之為犯罪現場 ②現場跡證常應採證及
送驗,故物證之定義為:具有形體之物質 ③報紙乃可移動之物質,故報紙上之鞋印痕難以使用「靜電足跡採取器」取證
④精液跡證宜先置入於紙袋,再置放於塑膠夾鏈袋內保存以防污染
僅① ①② 僅②③ ②③④
15 已知某毒品混合著成分 1與成分 2,但不知其濃度,使用紫外線/可見光光譜儀( UV/ⅥS,1 cm cell)分別於 220 nm 與
340 nm 波長下測其最大吸收度,測得之吸收度值為 A220nm = 0.6、A340nm = 0.2;成分 l與成分 2之莫爾吸收常數如下表所示。
請問成分 1與成分 2之濃度(M)分別應為下列何者?
莫爾吸收常數(ε,1 / M.cm)
220nm 340nm
分1 10 15
分2 25 2.5
0.l M 與0.2 M 0.01 M 與0.02 M 0.001 M 與0.002 M 0.01 M 與0.2 M
16 下列刑案現場記錄之相關規定,何者錯誤?
現場記錄的方法包括照相、錄影、筆記、測繪、錄音
重要跡證都一律放置比例尺並以 45 度角進行照相記錄
筆記記錄被害人、證人、犯罪嫌疑人及其他相關人員之談話內容
現場測繪順序宜先從現場周圍開始,其次為現場,最後為重要跡證相關位置
17 下列那些屬於二級高爆藥及其爆速特性?①RDX ②TATP ③TNT ④DDNP ⑤dynamite ⑥爆速在每秒 1000 公尺以上
①②④⑤ ①②③⑤⑥ ②③④⑤ ①③④⑥
18 近年來警方屢屢破獲毒梟之地下製毒工廠,關於其特性之敘述,請選出正確者:①麻黃素類是製造甲基安非他命之原物料
②鹽酸羥亞胺是製造 K他命之原物料 ③氫碘酸紅磷法可量產高純度(>90%)之安非他命 ④Emde 法為二階段法可量產
高純度(>90%)之 K他命 ⑤P2P(1-苯基-2-丙酮)法可直接合成消旋性之甲基安非他命 ⑥黃樟素是製造 MDMA 之原
物料,製程階段不須純化
①②③⑥ ③⑤⑥ ①②④ ①②⑤
19 刑案現場中,下列何種潛伏跡證較常用紅外線攝影來記錄?
精液斑 血跡斑 唾液斑 油脂指紋
20 呼氣酒精測定值(BrAC)轉換全血酒精濃度(BAC)的誤差,下列有幾項為正確?①測定儀器誤差 ②生物組織間轉換比
例誤差 ③生理誤差 ④化學干擾誤差
僅①③ 僅①② 僅②③④ ①②③④
21 依據刑案現場數位證物蒐證手冊,警察人員到達刑案現場後之注意事項,下列有幾項為正確?①到達現場後,應立即中
斷網路設備運作,再查看所有連接之設備(注意以無線方式連接之行動裝置),並蒐集相關資料 ②照相、錄影或繪製
現場圖,記載現場相關設備之使用者及設備連結情形 ③詢問犯罪嫌疑人之相關資料,其資訊可能有助於破解犯罪嫌疑
人未提供之密碼 ④執行數位證物之蒐證,有採集指紋、DNA 等跡證之必要時,應優先採集
僅①③ 僅②④ ②③④ ①③④
22 合成纖維可依據聚合方法加以分類,下列那一個不屬於縮合聚合類的合成纖維?
聚酯纖維 聚烯烴纖維 聚醯胺纖維 聚胺基甲酸乙酯纖維
23 對於縱火現場遺留的可燃性液體殘跡採樣與鑑定等問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聚乙烯材質的塑膠袋,只要以封口機將袋口適當密封,仍可作為可燃性液體殘跡的包裝容器
靜態頂空吸附法在進行可燃性液體殘跡的前處理時,需要加入內標準品
熱解氣相層析質譜法(Pyrolysis-GC/MS)是可燃性液體殘跡常用的鑑識方法之一
直接加熱頂空法適用於高濃度低揮發性殘跡的前處理
24 刑案現場為拍攝微細證物,常需運用近距離攝影(Macrophotography)技術,下列有關近距離攝影的敘述,何者錯誤?
一般近距離攝影是指涉及將證物拍攝至約在 1/2 至25 倍放大倍率的影像
單眼相機鏡頭可使用中間環套(extension tubes),讓像距加長,產生最近的物距縮短,∞對焦距離則維持不變
單眼相機可使用倒接環將鏡頭倒接,產生提高放大倍率的攝影效果
單眼相機可使用近攝鏡片(close-up lenses),當近攝鏡片的 Diopter 號數越大,放大倍率則越大
25 夜間交通事故現場當使用閃光燈進行一次閃光的全景攝影時,相片中前後景物的明暗程度將呈現極為顯著的差異,對於此
種拍攝效果的主要原因與改善之道,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閃光燈為點光源,照度與距離成反比,是導致前後景物明暗差異極為顯著的主因
閃光燈的閃光指數(GN 值)太小,是導致前後景物明暗差異極為顯著的主因
進行一次閃光攝影時,可透過加大光圈改善前後的曝光效果
可將相機架在三腳架上,利用多次閃光法(Painting with Light)改善前後的曝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