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注意: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代號:
頁次:
-
一、極端氣候下暴雨的頻率大幅增加,並挑戰著過去要儘速將雨水逕行排入
溝渠內導向下游的傳統作法;城市開始思考透水性,希望能夠儘量地留
住地表水,晚一點排放入排洪道。請以滯留雨水的目的,提出既有的都
市空間有那些原則性的處理手法,可以改變目前雨水逕排入海的作法,
並改善都市的藍綠帶系統?(25 分)
二、都市計畫執行程序中,公共設施用地取得有那些方式?請以條列方式說
明之。(25 分)
三、臺灣的各級學校過去在都市計畫區多劃設為文(小)、文(中)或文(大)
用地。但隨著少子化問題的浮現,許多縣市政府將大學或獨立學院所在
地的文(大)透過通盤檢討的機會改為「文教區」。請說明從文(大)用
地轉換為「文教區」意義上的差異?以及在土地使用的限制上有何放
鬆?(25 分)
四、臺灣許多城市將鐵道視為城市內線狀的阻絕體,劃過城市既有之紋理,
並造成兩側都市活動與紋理脈絡的斷裂。故只要能夠申請到補助經費,
多半希望將市區之鐵道地下化或高架化。
殊不知臺灣現有的都市體系多半是被日治時期建成的西部縱貫鐵路所
結構起來的,除臺南市之外,殖民之前重要的河港聚落大稻埕、大里杙、
鹿港、鹽水等均未被鐵道穿越;新的都市體系裡,城際的遠距離交易在
高速公路通車前多半依靠鐵路運輸完成。亦即,鐵路運輸之集運與轉運
功能,以及連帶發展起來的客運交通,促成以火車站為核心的市區發展。
車站有著前站與後站兩組極為清楚且屬性不同的成長邏輯,各自獨立地
進行形式的積累與發展。
假設你目前工作所在城市的議員或縣市長意圖藉由鐵路高架化「縫合」
鐵道兩側,為此,縣市政府內部需提前進行政策對外公告前的評估。作
為一位空間專業幕僚,你被要求替首長研擬一份邀集不同局處主管與府
外專家學者進行溝通對話的議程與討論題綱。請你以「縫合」鐵道兩側
為目的,條列出你認為應該完成的基地調查項目,並說明各項基地調查
的內容與調查重點。(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