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兒課程計畫與實施:目標模式教學設計與教師角色解析

格式
doc
大小
105 KB
頁數
13
上傳者
sfc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9-21,离现在 19 3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第二章 幼兒課程計畫與實施 p.29

教育模式與課程計畫(p.29

美國兩大教育改革方案(1960-

啟蒙教育方案(Head Start Program

續接方案(Fallow Throw Program

國內:單元設計教學模式、蒙特梭利教學模式、開放教育模式、主題方案教學模式、皮亞傑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模式、華得福教學模式

九年一貫與幼托整合


一、就教學計畫過程來區分教育模式型態,簡單分為「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

()目標模式(目標導向)

  1. 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特徵??】觀點、巴比特的科學化(論理、邏輯、重複可驗證)課程理論

  1. 教育理念:

*學習是在有系統,可預測的狀況下進行的,課程是達成行為目標的手段,課程發展是在教師預定目標、計畫中完成的。

*可以預期學生學習成果,重視學生能學到什麼

3.課程計畫過程:

程目標→選擇教材→活動設計→發展教學過程→教學評量


*查特斯認為課程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主要目標

*進一步要把「理想」和「活動」分析成目標。

*然後依據這目標的重要性,按次序排列(教材邏輯順序?學習發展的邏輯順序?),讓兒童學習繼而達至目標,使他們符合社會的需求

*依據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評量以瞭解學生是否達至預定的學習效果。

4.教育環境設計:

*教師依據課程目標設計的活動內容,佈置合適的學習環境

*教材教具由教師依據教學活動需要準備

5.教師角色:

*教師要能從許多目標選出哪些是在計畫學生活動中可做基礎的目標。

*教師要能依據專業判斷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

*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引導),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決定時間、空間、設備和材料的運用。


()過程模式

1.理論基礎:

進步主義教育理論(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生長說、旅行論(黃政傑,民80,頁181)

2.教育理念:

*強調知識經由經驗獲得的,是自行發現的,或確定某種假設,然後在經驗中驗證

*經驗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以兒童的興趣、能力和經驗為教育的起點

*學習是在不違背大教育目標的原則下,藉環境安排,賦予學生們由創造機會。

*強調主動參與的活動和經驗的重組

*課程設計要依據學生的活動或經驗,而非依據教育欲達成的結果。

*統整的觀點,過程模式強模統整幼兒個人內在的心智、社會、情緒、及生理的經驗,而非僅在聯結成人分類的健康、音樂、工作、工作、語言、常識等科目式領域。


3.課程計畫過程:

方向目標→環境安排→教學實施→各種學習結果→觀察回饋


*評鑑:不重視事先設定的詳細目標,也不重視量化

【重視什麼??】

軼事記錄、經驗省思與感受、行動策略與執行能力

表現實作、對話與思維、同儕互動


4.教育環境設計:

*教育環境的設計要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

*氣氛上必須是開放的、非正式的、結構鬆弛的,能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由遊戲的場所(黃瑞琴,民84,頁40)

5.教師角色:

根據黃瑞琴(84,頁,40)、黃正傑(民,80,頁,181)Lauritzen(1992)對過程模式教師角色的看法綜合如下:

*環境安排者:教師要能鼓勵和支持幼兒遊戲的環境。

*觀察者:在自由遊戲時間,仔細觀察幼兒,瞭解每位幼兒的發展程度、特殊興趣和行為類型。

*催化促進者:教師扮演的是催化劑,提供幼兒最大可能發展的經驗。

*兒童發展專家:清楚瞭解幼兒各發展階段的能力、特徵,尊重並相信幼兒有建構知識的能力。

*研究者:能仔細觀察幼兒,收集資料,省思如何拓展幼兒學習的機會,並能提出如何增進幼兒發展經驗的假設。

*學習者:強調教師的投入,教師必須是個學習者,和學生一樣不斷的發展。


目標模式

五指教學法

行為課程模式

單元設計教學

過程模式

開放教育模式

方案教學模式


蒙式教學

皮亞傑課程





常見幼教模式向度圖(p.32

五指教學:陳鶴琴所創,由設計教學法演變而來,以自然、社會為組織中心,分從科學、健康、社會、藝術、語文為五大主軸,如五指合作發展。


()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較常見的批判

目標模式

1.目標模式的精神在於管理與控制,要求績效,忽略人類解放、自主、思考、判斷和創造的需要。

2.目標模式採取生產的教育觀(知識的複製,可能造成教育標準化的危機。

3.目標模式忽視教育與訓練的區別,將所有教育活動還原為訓練。

  1. 目標不易截然劃分為認知、情意、技能,目標的層次區分也不一定符合學習順序。


過程模式

1.過程模式並非包羅象,如果完全漠視目標,一昧強調內容與程序原則,可能使課程計畫的特性含糊不清。

2.過程模式重心在教學的脈絡,權責成效受個別教師的影響相當大。

3.過程模式要求於教師的太多,在實際執行上易遭困難(教師專業能力


二、幼兒教保目標的訂定(p.33

幼兒發展目標:

1.身體:

身體動作的經驗

自我知覺的經驗

增進精細動作的技巧

運用感官感覺的學習

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

2.語言:

與人談話和溝通的經驗

創作表達的經驗

擴展口語溝通技巧

發展初期的閱讀技巧

獲得初期書寫技巧

3.認知:

感受知覺的經驗

擴展邏輯思考技巧

獲得概念與資訊

顯示扮演的技巧

4.獨立:

學習照顧自已的經驗

增進生活自理的能力

獨立自主選擇、決定的經驗

5.社會:

與人交往合作的社會經驗

經驗自尊、自重

對人生有正面態度

表現合作、和諧融入社會的行為

團結互助合作的態度

6.情緒:

抒發情緒的經驗

用語言表達情緒感覺

經驗和諧快樂的情緒

感受藝術的美感

7.問題解決與創造思考【創造思考腦力激盪一下

想像創造與學習問題解決的經驗-嘗試錯誤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運用

創造力:敏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



三、幼兒活動設計的規劃(p.35

幼兒教保理念與教育計畫的關係

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計畫、方法


思考重點


幼兒是誰?

如何成為他自已?

發展目標?

教學目標?

什麼方法可以達成目標、理念?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培育出期望中的孩子?

我用的方式是在幫助孩子?或抑制孩子?

思考示例:


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計畫、方法

幼兒有能力

主動學習

1.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態度

2.增進幼兒選擇、自我作決定的能力

1.提供幼兒一個可以主動學習的環境

2.讓幼兒有主動選擇、作決定的機會

3.安排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活動




幼兒教保計畫的發展(p.36)

計畫發展階段

計畫階段-設計階段-發展階段-實驗階段-評價階段


五、課程計畫如何邁入實際的學習活動(p.37

()活動設計前的考量

1.考慮幼兒個人和團體的需要

2.考慮短程計畫與長程計畫的銜接

3.考慮可使用的資源和如何將資源充份發揮的方法

4.考慮室內和室外環境在季節與天氣狀況下、可行的活動方式

5.考慮可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時段的安排

6.行政的溝通與協調-校外參訪、資源取得


()活動選取的步驟

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行為反應

選擇──活動內容,以較有建設性又富變化的活動引導孩子

做決定──針對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進行活動

  1. 觀察【案例】

  2. 選擇【案例】

  3. 做決定【案例】

教學密笈:活動設計的自我檢核P39

單項活動設計的檢核項目:

  1. 符合發展年齡

  2. 考慮幼兒背景經驗

  3. 能引發幼兒興趣

  4. 能深入發展活動

  5. 活動的可行性

一週以上的主題設計的檢核項目

1.目標、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發展程度



2.目標是否顧慮到幼兒統整發展性



3.內容是否針對目標設計



4.內容是否注意到季節性與地方性



5.內容是否包含各類型活動



6. 活動是否考慮幼兒背景經驗、能力



7. 活動是否能引發幼兒興趣



8. 是否各項活動相互關連



9. 環境情境的規劃是否合乎遊戲學習理念



10. 教具、資源的利用是否得宜




課程活動進展的層次

1.活動進行前的思考廟會-媽祖廟

我想提供孩子什麼經驗?學習目標為何?

孩子有何經驗背景?如何利用?如何補足先備經驗?

活動如何進行?←方式如何?可能出現的問題?

(危機處理、臨機應變、適時調整)

可以運用的資源是什麼?←場地、設備、器材?安全性?人力、經費、行政支援、家長?


2.課程活動的發展

課程活動的發展可以分穩定性活動、水平發展活動、垂直發展活動。


說明

穩定性活動──探索材料,墊定初步學習基礎【範例】

水平發展活動──材料環境稍作變化,練習正在發展的技能【範例】

垂直發展活動──增加活動的困難度,發展複雜的技能【範例】


課程活動的發展需考慮以下幾點:

(1) 需要發展哪些特殊的技巧和概念?

(2) 為何要做這些活動?原計畫與教材互動有何可能的結果?

(4) 哪些孩子已有本活動的經驗?

(5) 本活動如何建立、延續?如何加強孩子的發展?

(6) 有待發展的概念是什麼?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