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石記:探索六龜石文化與在地認同的校訂課程

格式
docx
大小
90.87 KB
頁數
9
上傳者
li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10-28,离现在 2 36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雄市六龜區龍興國民小學校訂課程

興課思Thinks的山城石記─教學計畫(教案)

  1. 教學設計理念說明

本校之校訂課程設計與學校願景互相呼應,藉由帶領學生探索石頭文化,促進對家鄉的理解與認同,進而涵養內在「真、善、美」,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將六龜在地景點與學生個人產生連結,體會六龜歷史的真、六龜民情的善、六龜文化的美。

本校創立於民國五十一年,是一所純樸精緻、人文薈萃的小型學校,距離六龜市區僅五分鐘路程,全校含幼兒園共7班,學生總人數接近百人,可謂「偏鄉學校中的大校」。自創校以來,在歷任校長與全校同仁的努力奉獻、辛勤耕耘之下,無論在師資專業能力、教學品質、教學設施改善、校園空間美化、家長參與及社區營造等各方面,有持續且顯著的進步。

學校所在社區山林環抱,鄰近有十八羅漢山、荖濃溪、諦願寺美術館藝石館等優美景色,家長多數務農,經濟文化條件不利、弱勢家庭比例有增加趨勢、因城鄉差距造成競爭力落後,再加上少子化現象衝擊、人口外移等,均成為學校所面臨的困境;如何化危機成轉機、積極爭取並整合善用社會資源,營造優質適宜的學習環境,在逆勢中不斷精進成長,是目前學校經營最迫切需要努力的課題。

學校所在的六龜地區,人口外移情形嚴重,唯一不會外移的,就是周圍的高山峻岩,因此課程以「石頭」做為發想,在「史蹟走讀」層面,從在地的諦願寺美術館藝石館到黃金博物館、野柳,談文化的創生;在「人文創作」層面,從荖濃溪的石頭談藝術,培養學生成為美感體驗的小小藝術家;在「地質環境」層面,從十八羅漢山的石頭談生態,培養學生成為守護校園的小小生態家;在「石像文化」層面,從世界各地的知名石頭到實踐,培養學生成為文化理解的小小實踐家。

結合上述「史蹟走讀」、「人文創作」、「地質環境」、「石像文化」等主軸,設計五、六年級學生共四個學期共75節,成為本校校訂課程「興課思Thinks的山城石記」,以下為課程架構: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史蹟走讀

水落石出

走讀諦願寺美術館藝石館(4)

走讀田寮石頭廟(4)

走訪旗山石造建築(4)

走訪黃金博物館、野柳(4)

人文創作

點石為金

興刻師:石頭印象(6)

興刻師:誠石貓頭鷹(6)

興刻師:採拾彩石(6)

興刻師:石在快樂(6)

地質環境

滴水穿石

荖濃溪的鵝卵石特色(5)

十八羅漢山的地質特色(5)

三合溪塊石護岸(5)

旗山溪石頭護岸(3)

石像文化

他山之石

風獅爺、石敢當的文化探究(5)

台灣各大廟宇的石獅或石像(5)

世界知名的摩艾石像(5)

世界知名的風景區:黃石國家公園(2)


二、教學活動設計

領域名稱

(統整領域)

語文、社會、自然、藝文

設計者

六年級教學團隊

實施年級

六年級(上學期)

總節數

20

單元名稱

<單元一>水落石出:走訪旗山石造建築(4)

<單元二>點石為金:採拾彩石(6)

<單元三>滴水穿石: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5)

<單元四>他山之石:世界知名的摩艾石像(5)

設計依據

概念架構

問題導引

1.你知道旗山石造建築?裡面的藝石特色是什麼?

2.你知道如何利用石頭創作成為有價值的藝品呢?

3.你知道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是什麼嗎?

4.你知道世界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內涵嗎?

核心素養

總綱核心素養

領綱核心素養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

E-C3 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並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生活-E-A2 學習各種探究人、事、物的方法並理解探究後所獲得的道理,增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E-B3 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在創作中覺察美的元素,逐漸發展美的敏覺。

生活-E-C3 欣賞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異同,體驗與覺察生活中全球關連的現象。

-E-B3 運用多重感官感受文藝之美,體驗生活中的美感事物,並發展藝文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

-E-C3 閱讀各類文本,培養理解與關心本土及國際事務的基本素養,以認同自我文化,並能包容、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核心素養呼應說明

  本課程透過探究在地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的過程,感受與體會生活中人、事、物的真、善與美,欣賞生活中美的多元形式與表現,並察覺六龜文化的多元性與兼容並蓄,進而欣賞及包容周遭不同族群與文化內涵的相異之處,與總綱核心素養(E-A2E-B3E-C3)及生活領域綱要核心素養(生活-E-A2、生活-E-B3、生活-E-C3)以及國語領域綱要核心素養(國語-E-B3、國語-E-C3)相互呼應。

學習

重點

學習表現

生活領域

2-I-1 以感官和知覺探索生活中的人、事、物,覺察事物及環境的 特性。

2-I-5 運用各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及技能,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並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4-I-1 利用各種生活的媒介與素材進行表現與創作,喚起豐富的想像力。

4-I-3 運用各種表現與創造的方法與形式,美化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

5-I-2 在生活環境中,覺察美的存在。

5-I-4 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美有所感動,願意主動關心與親近。

國語領域

1-Ⅰ-1 養成專心聆聽的習慣,尊重對方的發言。

1-Ⅰ-3 能理解話語、詩歌、故事的訊息,有適切的表情跟肢體語言。

2-Ⅰ-2 說出所聽聞的內容。

5-Ⅰ-3 讀懂與學習階段相符的文本。

學習內容

生活領域

A.事物變化與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C-I-4 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國語領域

Ab-I-6 1,000個常用語詞的使用。

Ac-I-2 簡單的基本句型。

Ad-I-3 故事、童詩等。

Bb-I-3 對物或自然的感受。

Ca-I-1 各類文本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內涵。

議題

融入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環境教育、戶外教育、生命教育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資源

景觀圖片新聞影片、圖畫紙著色工具膠水、剪刀

學習目標

  1. 觀察與欣賞圖片,認識各地石頭自然、人文景觀的特色。

  2. 透過聆聽老師的解說,了解在地景觀的歷史背景與特殊地位。

  3. 人文走讀撰寫走讀紀錄,加深對家鄉景物的認識和理解。

  4. 藉由製作石頭作品,促進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時間

教學資源

評量

<單元一>水落石出:走訪旗山石造建築

(4節課,160)

  1. 引起動機

教師事先帶領學生從網路上蒐集走訪旗山石造建築之相關資料,做好走讀準備:事先擬定探訪重點及記錄項目。

  1. 發展活動

實際走訪旗山石造建築

  1. 綜合活動

分享走讀心得,並撰寫走讀紀錄。



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網路介紹資料


走訪旗山石造建築,並能完成走讀紀錄撰寫

<單元二>點石為金:採拾彩石

(6節課,240)

【準備活動】

引起動機

  1. 老師播放彩繪石頭的網路作品讓學生欣賞與討論。

  2. 老師拿出拼圖讓學生動手拼,及石頭拼成的圖案範例引導學生。


【發展活動一】

  1. 拿出各種不同的彩繪材料,例如彩色筆、蠟筆、水彩......等。讓學生試驗哪一種材料最合適。

  2. 設計石頭彩繪初稿,與同學討論那種形狀的石頭適合哪種造型,先在紙上畫出草稿並上色。

  3. 老師檢查後,學生開始彩繪。

  4. 上色後放置乾燥,上保護漆,完成。


【發展活動二】

  1. 介紹石頭的顏色與分類。

  2. 讓學生設計拼圖的設計草稿。

  3. 指導學生採集適量的石頭數量、顏色、大小。

  4. 學生第二次到荖濃溪進行踏查,用心及感官觀察,透過眼睛、耳朵、鼻子、手摸,實際體驗。進行採集活動,將踏查事物記錄下來,產生問題,理解問題,解答問題(老師可引導)

  5. 將採集的石頭及樹木枝葉依步驟清洗、曬乾、分類。

  6. 依據採集的素材進行初步拼裝,適時修改草稿。

  7. 進行石頭黏貼創作,裝飾背景、上色。


【綜合活動】

  1. 將完成的石頭作品分批放在桌上讓學生自行進行布置分享。

邀請師長、家長來參觀【彩石創意】、【彩石拼圖】作品展出,並讓創作者自行解說創作理念。





石雕工具




學生能完成創作作品

<單元三>滴水穿石: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

(5節課,200)

  1. 引起動機

為了復育保育魚類,以及讓護岸工程兼顧生態需求,三合溪塊石護岸採用生態工法塊石護岸,依照魚的習性,在溪中設置復育穴,讓生物有躲藏空間,提供適合魚蝦環境。


  1. 發展活動

實際走訪三合溪塊石護岸


  1. 綜合活動

分享走讀心得,並撰寫走讀紀錄。







學生能夠參與討論,並回答問題。

<單元四>他山之石: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

(5節課,200)

  1. 引起動機

網路搜尋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

  1. 發展活動

討論:

摩艾石像是1250年至1500年間,由玻里尼西亞東部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的石像,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但有時候石像頭上會加一塊普卡奧作帽子,一頂帽子可重達十數噸。 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還有軀幹和下半身,這些其他身體部分現在慢慢地被挖掘出來。

  1. 綜合活動

搜尋照片並撰寫研究心得





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網路介紹資料



學生能夠參與討論,並回答問題。

本學期課程結束─


附錄(一):教學重點、學習紀錄與評量方式對照表

單元名稱

學習目標

表現任務

評量方式

學習紀錄/評量工具

<單元一>水落石出:走訪旗山石造建築

透過聆聽老師的解說,了解在地景觀的歷史背景與特殊地位。

學生能夠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的課程,並了解其特色。

口頭報告

實作評量

走訪旗山石造建築,並能完成走讀紀錄撰寫

<單元二>點石為金:採拾彩石

藉由製作石頭作品,促進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學生能夠參與石雕的課程,並了解其特色。

口頭報告

實作評量

能完成創作作品

<單元三>滴水穿石: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

人文走讀撰寫走讀紀錄,加深對家鄉景物的認識和理解。

學生能夠參與三合溪塊石護岸的課程,並了解其特色。

口頭報告

實作評量

走讀三合溪塊石護岸,並能完成走讀紀錄撰寫

<單元四>他山之石: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

觀察與欣賞圖片,認識各地石頭自然、人文景觀的特色。

學生能夠參與知名的摩艾石像的課程,並了解其特色。

口頭報告

實作評量

能了解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



附錄(二):評量標準與評分指引

學習目標

1.觀察與欣賞圖片,認識各地石頭自然、人文景觀的特色。

2.透過聆聽老師的解說,了解在地景觀的歷史背景與特殊地位。

3.人文走讀撰寫走讀紀錄,加深對家鄉景物的認識和理解。

4.藉由製作石頭作品,促進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表現任務

學生能夠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荖濃溪、風獅爺、石敢當的課程,並了解其特色。

評量標準

主題


A優秀

B良好

C基礎

D不足

E落後

<單元一>水落石出:走訪旗山石造建築

學生能夠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的討論,並了解文化創生的歷程。

學生能夠大部分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的討論,並了解文化創生的歷程。

學生能夠部分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的討論,並了解文化創生的歷程。

學生只能夠少部分參與走訪旗山石造建築的討論,並了解文化創生的歷程。

未達D

<單元二>點石為金:採拾彩石

學生能夠參與石頭藝品的製作並完成作品與他人分享賞析。

學生能夠大部分參與石頭藝品的製作並完成作品與他人分享賞析。

學生能夠部分參與石頭藝品的製作並完成作品與他人分享賞析。

學生只能夠少部分參與石頭藝品的製作並完成作品與他人分享賞析。

未達D

<單元三>滴水穿石: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

學生能夠參與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的討論,並能愛護生態環境。

學生能夠大部分參與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的討論,並能愛護生態環境。

學生能夠部分參與三合溪塊石護岸特色的討論,並能愛護生態環境。

學生只能夠少部分參與三合溪塊石護岸的特色的討論,並能愛護生態環境。

未達D

<單元四>他山之石: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

學生能夠參與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的討論,了解文化內涵。

學生能夠大部分參與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的討論,了解文化內涵。

學生能夠部分參與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的討論,了解文化內涵。

學生只能少部分參與知名的摩艾石像文化探究的討論,了解文化內涵。

未達D

評量工具

口頭報告、實作評量、作品

分數轉換

95-100

90-94

85-89

80-84

79以下


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