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與機遇——臺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專題講座教案

格式
docx
大小
415.34 KB
頁數
12
上傳者
yylee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06-04,离现在 10 14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全球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與契機

李宜映 理事長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壹、全球農業社經環境變遷

農業為我國最古老的產業,其產業本質涵蓋三個主要功能,又稱為「三生農業」,即確保國人免於飢餓以維護基本人權的生產功能,具有維持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之生態功能,與提升消費者生活品質之社會生活功能。有報告顯示1,在知識經濟潮流的驅使下,全球農業型態預估在2030年亦會因應社經發展情形而有不同轉變,包括:

  1. 飲食習慣的西化:

收入增加將會提高全球平均攝取熱量,FAO預測2030年全球平均攝取熱量將可達3,050(kcal/capita/day),與1984-1986年全球平均水準2,655 (kcal/capita/day)相較有明顯升高。此外,受到國際間交流增加、貿易頻繁因素,全球飲食消費將趨於相同;對肉類與乳製品需求將持續成長。

  1. 人口增長帶動糧食壓力:

未來人口將快速成長,開發中國家更仰賴穀物進口,各重要糧食作物消費趨勢也有所變化,包括人均小麥消費量成長速度持平;非洲地區對稻米的倚賴程度逐漸增加;稻米主要消費區域的亞洲,因飲食習慣趨於多樣化,人均米飯消費量雖將減少,但雜糧作物的需求會因畜牧業飼料所需而提升。未來勢必要能改善畜禽飼養與管理方式、提高飼料轉換率,才有助於減緩穀物的需求成長。

  1. 天然資源嚴重不足:

人口增加將造成資源、環境開發之壓力,包括可開發的新耕地將減少、可用水資源缺乏等問題。2030年開發中國家灌溉用水量將增加14%,屆時有1/5開發中國家面臨水資源缺乏問題。若農業灌溉與用水方式若無重大改革與創新,則2050年此區域所需糧食作物,將有超過四分之一須仰賴進口。糧食不足會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飲食方面的家計支出增加必會排擠其他像是醫療或教育方面支出,將不利於國家整體未來發展能力。因此減少糧食安全問題,應從開發可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技術,以及國際合作協調區域糧食生產與減少取得食物的不公平性之兩方面著手進行。

  1. 自然與生態環境變遷:

專家預測至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1公尺多,這將造成沿海地區土壤鹽漬化,亞洲主要河流三角洲也將會面對河川與海水雙面夾擊造成的嚴重水患,許多小型島嶼屆時也將消失。同時因溫度升高,將會拉長作物蟲害的活動時間,作物蟲害所影響的區域與時間將擴大,進而影響收成。過度耕種與砍伐所造成的土地貧瘠與水土流失,以及長期缺乏水源與溫度升高等因素,皆會加速土壤荒漠化。在經濟發展背後,已有許多生物面臨絕種危機,生物多樣性若持續消失,則生態系統平衡與支持功能恐將崩解。這些自然與生態環境的改變都將對農業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專家預期在科技發展與外在環境條件惡化的狀況下,2030年以前農業生產力成長速度將會減緩。農業生產體系除了追求效率生產與穩定安全之外,與自然資源、環境間關係,也是要永續發展農業所必需的。農業永續經營概念發展多時,也普遍獲得認同。各國將在往後幾年皆強調常在性土壤覆蓋與多樣性作物輪作方式,以確保最適化的土壤品質與生產力。

  1. 林業市場需求增加:

森林復育與栽種,將能減少1995-2050年間化石能源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15%。為因應對潔淨空氣、水、自然景觀等需求的增加,目前可透過如保護區之管理措施或市場機制,例如森林認證、碳交易、環境服務支付(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等措施達成。藉由林業與農林業發展,可達到土壤固碳效果、提高營養管理效率與劣化土壤修復等效益,並減緩氣候變遷之影響。主要木材產品、木材能源的生產與消費,預期仍將延續目前成長趨勢,而亞洲地區的人造林因種植速度最快,將成為主要生產與消費地。

  1. 漁業資源過度開發:

1990年間,遠洋魚類捕獲規模開始縮減,取而代之的是養殖漁業規模快速成長,另一方面糧食安全的衝擊,也使海洋資源成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目前全球約五億二千萬人口依賴漁業及水產養殖業為生,海洋生態系統受到氣候變遷造成的直接衝擊,也將對依賴漁業為生的人口造成威脅。面對漁業資源過度開發與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的情形下,如何有效資源管理將是重要課題。

  1. 畜牧業需求增長造成環境負擔:

主要畜牧產品需求成長來自於開發中國家,又以家禽類增加最快。因飼料成本上升與開發中國家對肉品和乳製品需求增加,預期肉品價格將上升。除了生產力的改善能提高產量,如何以動物福祉為目標改善飼養與管理方式,不但可增加生產並降低畜牧業對環境所帶來的負擔。


貳、全球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和契機

為能協助產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瞭解社經環境趨勢如何驅動東亞農業的發展,美國穀物協會作了初步研究2,分別從消費趨勢、國際競爭與規範、生物科技、產品配銷包裝、環境資源等五大主題,深入剖析並以2040年為目標,以期作出遠程的科技規劃與相關決策。該研究以前瞻策略分析為基礎,應用個別訪談、德菲法、線上專家討論與參訪活動等工具,邀請超過80位專家共同參與,融合東西方不同文化,歸納出幾項趨勢與契機:

  1. 消費趨勢:

人口遷移、收入增加與中產階級成長,尤其是中國、印度、印尼等國,將使得東亞與南亞消費市場快速轉型,間接影響飲食習慣。因全球化關係,使得資訊獲得和交換是非常快速且廉價的,將促使企業或政府的訊息傳遞受影響,換言之,如何比其他競爭者透過巨量數據分析消費需求而取得先機,將有機會占在主導地位。另外人口老化東亞地區如同一般發展中國家,面臨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問題,在2040年,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將從佔總人口17%。由前述趨勢顯示未來30年,人口結構調整會改變消費者對其食物的需求,企業將轉而鎖定老年人口和富人,銷售高價值食品,也因此營養食品/功能食品,將以預防或解決健康問題主導東亞和全球。

  1. 國際競爭與規範:

由於未來30年巴西(Brazil)、俄國(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等將從新興市場轉為成熟經濟體,結構性改變以及法規的改制都是必要的過程,以其順應全球的標準和規範。另外保護智財權、確實執法以及遏止貪腐都是維持國家經濟成長與繁榮的重要因素。在此趨勢下,近年來許多大企業開始投資近海農地,希望藉由境外生產方式來增加農漁產品的供應量。另外未來消費者團體與消費者會更重視產品標示,確保食品安全,也會更注重商譽。也因為如此食品安全疑慮可能會限制中國食品的出口。

  1. 生物科技

由於眾多創新技術,例如分子生物、基因體學以及資訊科技等,因跨領域的融合會使得農業或食品產業鏈展開新面貌。在此趨勢下,生物科學在東亞大有可為,而中國將會是主導生物科技之龍頭。另外生物科技主要應用在農業上在於能有助於解決氣候變遷與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基改產品近幾年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另外生物科技(如基礎的生物資訊到最先進的奈米科技)亦可能改變東亞的食品體系。

  1. 產品配銷與包裝

由於科技快速發展、海運貨櫃尺寸與類型、油量能源價格上升、包裝方式以及產品標籤需求,皆會影響農產品與食品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因此未來若要使國家經濟體逐步成長,就必須擴建並改善運輸設施、建立產品履歷制度與品種保存制度。同時,消費者未來購買食品時,會更趨向於少量多樣化為主,同時想知道更多產品資訊。

  1. 環境與資源

未來30年東亞與南亞國家將面對農業發展與資源保護互相衝突的矛盾課題,同時追求高產量與高品質的農業,會使得資源有限的問題提早浮現。因此如何能生產足量的糧食,另一方面又不會對環境資源造成負面影響,將是主要的挑戰。

藉由上述趨勢專家預擬五大可能之農業科技發展契機

契機一亞洲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將在生物科技應用於農業發展上引領重要領導地位,尤其是中國大陸,其在於中國的十二五計劃中投資超過3千億美金於糧食生產,尤其糧食的需求,已逐漸讓消費者忘記對生物科技的疑慮,由過去15年可見得生技作物耕種面積已成長10%。另外,生物科技應用於食品業將逐步提升食品安全,培養永續農業,以因應天然資源不足之窘境,因此科技面上將會著重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等)之發展,或是從國外夥伴學習如何更永續的生產、包裝和運輸產品。因此科技發展關鍵契機在於全球生物科學研究,未來會特別重視東亞的需求與關懷,舉凡糧食生產、營養、氣候適應、消費、安全等層面,將會創造大量的商業契機,此時因中國大陸愈來愈能夠制定全球貿易市場的價格,因此會提供許多投資機會,但是和中國合作,確實不容易,國際間更需要注意智財權保護和品種保存等規範,才能使科技的商機能持續保持競爭力。

契機二未來中國大陸的貿易量增加,使得全球不得不重視中國大陸的需求,尤其投資者的挹注,使得中國大陸在全球市場中取得領導地位,因此中國大陸不斷建立食品與農業的相關基礎設施,加上收入不斷的增加,因而帶動食品消費,因此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喜好將受極高重視。由於中國在擴大全球市場同時,也因此重新界定全球農產業、生物科技、食品加工與物流貿易,伴隨著人口成長與消費力提升,都使得中國大陸對於農業生技發展有高度需求。

契機三如何建立消費者信任,尤其在食品資訊的透明化需求,會促使新的食品安全技術與體制,如監控感應技術、分子標誌技術、產銷履歷等對產品標示具有認證等工具被開發。當信任體系一旦被建立,消費者未來在選擇食品時,再也不用把全部心思放在食品安全上,其已成為必然存在的標準,消費者因而可考慮其他價值與個人偏好。

契機四不論東西方國家,高齡人口比例在東亞地區提高,老化、肥胖、心血管等富貴病發生率提高,將使得科技研究朝向機能性食品方向發展,另外也從飲食和健康的關係,進一步研究飲食和基因表現關係,並透過萃取某種有益化合物,來提升其他食物的營養價值。由於未來將開發眾多機能性食品,以及針對不同個人需求的機能性食品,所以未來會結合傳統保健方法(如中草藥植物),科學也將為傳統中藥背書與驗證。

契機五市場高度分眾化,特殊成分或具高附加價值農漁畜產品,將佔領全球農業市場競爭地位,另外東亞會研發出先進的複合物流系統,來監控並運輸特殊農產品,農業科技也將持續創新朝向,如何可延長保存期限或是智慧的包裝技術等發展,讓農產品可運送到更遠的國家。


參、台灣農產業科技發展現況

台灣處於北回歸線上,是北溫帶與熱帶的交界,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台灣兼具熱帶動植物快速成長的能量與溫帶四季變化帶來的多樣性,同時台灣四面環海水氣充足,所以造就台灣島植物長的快且多樣化,又有氣候四季變化造成的獨特風味。預見貿易自由化對農業衝擊,農業轉型有其必要性,台灣優良農業技術與熱帶農業優勢,更應該掌握此契機,推動精緻農業。此時『科技整合』將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六級化)重要的工具之一。未來如何利用科技應用於台灣農業,藉此創造具有主場優勢的產業,使台灣成為國際熱帶農業的重要典範,為國內產官學研界所重視的課題。














3-1 知識經濟下的農業競爭力基礎轉型


屏東縣農業為台灣唯一的熱帶農業代表,生產農作物傲視全台,將生態與生活結合,可使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亦評鑑為最具有外銷市場潛力的台灣農特產品。除了屏東科技大學的研究資源孕育許多優秀農業人才外,農業委員會也將農業科技園區設立於屏東縣,並投注基礎建設與科技資源輔導相關的農企業,促使農業的產業營運模式改變舊有小農生產制,以更具知識型且企業化的模式運作,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品質與品牌。

目前屏東農業科技園區所發展重點產業,包括植物種苗、種畜禽與無特定病原動物、水產種苗及養殖產品、機能性食品、科技中草藥及藥妝品、生物性農藥、生物性肥料、動物用疫苗、動植物病蟲害檢定試劑、動植物分子農場、農業生技服務業等,已核准至少71家農業生技企業投資進駐,並凝聚形成六大產業聚落。各進駐企業未來如何建立起互補及上下游供應關係,進而與園區外的上下游合作廠商串聯,形成龐大產業供應鏈,發揮強大的群聚綜效,將有利國內產業競爭力與台灣走向國際化之品牌形象建立。園區也於102年度被農委會列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其可由園區直接通往小港機場,進行國際化行銷通路管道,在政府關稅與相關配套措施完善下,目前引進諸多不同類型產業,例如觀賞魚、動物疫苗、植物工廠、中草藥等等,希望藉此促進不同產業之整合,促使異業結合或外資引進,成為一個跨領域整合的產業群落。園區首長表示未來優先推動產業包括:畜禽生技產業(含動物用疫苗、飼料添加劑、生物性肥料等)及中草藥用植物。第二階段將持續推展食品加工、觀賞魚、設施農業。

因應本文中所提及國際趨勢與可能產業契機,屏東農業生技園區有感擔任自由經濟示範區重責,對於產品出口品質更是重視,尤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使社會大眾對產品標示與安全性需求有所提高。有感目前園區部分業者由國外進口原物料降低成本,若製程品質控制不當,一旦發生國外安全事件,將影響園區聲譽。因此必須對園區生產產品品質有所控管,並適度採取檢驗管制措施(避免產品有除草劑或農藥殘留),目前已將「品質控管」列為園區六大系統之一。另一方面目前園區亦積極與中華民國農科園區產學協會合作,逐步建構以園區為主導之產學研聯盟機制,引入學研界產品檢測等研發能量,提供一客觀性檢測服務機制(包括調查哪些產品為管制性原物料並須有哪些檢驗項目?學校有哪些檢測研發能力可整合?),協助園區產品品質控管,以期建構優良品質與台灣優質品牌形象。未來園區也將進行產業人才培訓大樓的基礎建設,例如針對目前產業人才較為迫切需求為「生技品保師」與「市場行銷企劃師」,一方面有助於園區產品進行品質把關,另外亦可運用園區行政資源協助拓展市場,或可規劃一本行銷企劃技術手冊,讓行銷人才走遍全世界。


肆、台灣農業科技未來發展之契機

順應國際趨勢與盤點國內現有產業資源,思考如何將屏東縣轉型為亞太地區熱帶農業發展之典範,將有必要建構在『品種』、『品質』與『品牌』之三品農業願景。






















3-2 台灣農業新產業價值鏈─三品農業

因此針對植物種苗、石斑魚、觀賞魚、動物疫苗、生物農藥或飼料、食品等重點產業,本文藉此提出幾項未來運籌管理之發展方向:

  1. 植物種苗:

種苗產業以蝴蝶蘭為最主要的外銷產品,然而該產業在國內亦屬勞力密集之工作,目前競爭國家有荷蘭和中國大陸,探究未來其該產業之短期規劃,可望透過自動化的製程作業,使該產業能逐漸以台灣既有的育種育苗優勢,引導國際蘭花瓶苗或是成花製程之規格標準,讓台灣成為亞太種苗中心,強化技術資材整體輸出之服務經營模式,以提升MIT品牌之產業附加價值。中期願景期許蝴蝶蘭產業多與文化創意結合,例如藝術、設計、整合之跨領域應用,並融合中華文化,能促使有形產品、無形經營模式、服務內容等實現,並產生有別於過往之創新風貌與客戶感受,同時提升台灣農業與服務業的新形象、新價值。最終能以蝴蝶蘭代表台灣花卉,率先實踐在國民育樂等行為的生活方式。可結合休憩旅遊、觀光等產業,透過國際推廣在地特有之自然條件、人文風俗、歷史傳統與風貌等產生的獨特生活方式,吸引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個人與團體,從在地蒞臨體驗(體驗經濟),甚至進行長短的生活居留,使台灣成為真正的蝴蝶蘭王國(如荷蘭為鬱金香王國)

  1. 石斑魚:

台灣的石斑魚產業可說是具有世界第一的產值,第二的產量,產業發展相當有前景,未來2-3年,應加快建立食魚文化,也可仿效他國(例如泰國、日本與義大利等)飲食文化之推廣,打造台灣特有的食魚文化,成為觀光的一個賣點,更可結合雲端技術與認證機制,讓產業更加科技與安全。未來應持續加強種魚場科技與技術的提升,例如運用分子生物等技術,同時也應針對安全性與規格的建立深入研究。過去水產試驗所和育成中心和業界互動較少,未來應更積極與業界互動,應活用水產試驗所和育成中心,可有效率地將技術技轉到業界。在國際佈局上石斑魚產業未來發展就是要透過差異化(Differentiation) 以及人才布局,尤其面對大陸已經開發溫棚克服氣候障礙這樣的壓力,例如寧坡用人工加溫設備和循環水的方式大面積養殖,這對台灣石斑產業來說是一個威脅,但這樣的養殖方式大概只有少數品種可以成功養殖。台灣面對大陸的競爭威脅,或可轉向價值更高的其他石斑種類取代青斑,未來可考慮用混種(雜交)斑取代青斑,因混種斑可保留不同品種的優勢,例如可接受人工浮料或是飼料轉換率提高。除此之外,也可以思考石斑魚是否還有多元化用途(醫藥、保健食品或是美容保養品),並鼓勵應有觀光、休閒、餐飲結合例如海釣俱樂部等結合漁業資源的特殊餐飲模式。

  1. 觀賞魚:

活體水族生物可分為觀賞魚和觀賞蝦兩類,由於觀賞魚產業具備一少量多樣性之特性,因此無法引用工業標準化生產作業的概念進行生產,綜觀觀賞魚產業在國際上鮮少有大廠,台灣情況也是皆為中小型企業的經營型態。近來觀賞蝦外銷潛力有突發性成長,在於宅經濟興起,消費者居住空間變小,觀賞蝦可設於小型缸進行飼養。另外現行觀賞蝦的包裝技術很好,可連續運輸72小時,相較觀賞魚的運輸時間最長僅48小時,因此觀賞蝦具有體積小且運送期間常的特性,非常適合外銷出口。因此觀賞蝦所衍生的周邊設備商機,並不亞於觀賞魚,周邊設備上面所搭配的器材也是相當具潛力,尤以日本或是德國,對室外活動參與感較低,因此對於觀賞蝦的消費相對變多。


然而,觀賞魚為具世界流通性之商品,台灣在觀賞水族育種技術為國際之先驅,目前國際觀賞魚市場以歐美、日韓等開發且地處溫帶之國家持續呈現成長趨勢,因此觀賞魚外銷至前述國家也是國內觀賞魚業者重要目標。未來該產業若要在國際市場占領先機,有幾個關鍵要素會影響其產業外銷之「品質」和「品牌」。除了業者自行發展高技術水準品質的繁養技術和活魚運輸技術外,政府機關之國際貿易與配套政策亦是影響產業發展之重點,因此產官學研合作與橫向整合平台是觀賞魚產業需重視發展之面向。網路資訊交流之興起,觀賞魚外銷業者也開始注重透過與買家密切溝通交流,發展完善之售後服務,以提升競爭力。如何將台灣其他高科技產業技術和跨領域資源,與觀賞魚產業鏈結整合,以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將是未來重要之發展方向。


然而,觀賞魚為具世界流通性之商品,台灣在觀賞水族育種技術為國際之先驅,因此未來若要在國際市場占領先機,有幾個關鍵要素會影響其產業外銷之「品質」和「品牌」。

  1. 魚體健康存活度

業者表示對買方而言,主要關切的不是出口商可以供應那一種魚,而是其出口的魚有多健康,尤以中國大陸市場,因養殖場所受疫病所苦,所關切的為活體生物之存活率。

  1. 物流服務品質

由於觀賞魚為一服務性農產業,因此服務品質亦為提高觀賞魚國際貿易銷售的要件,由於在國際貿易上,隨時間各家技術會漸趨一致,魚種的品質會分不出競爭力,故以服務作為品質差異化之因子。例如目前業者可透過優質住所供國際客戶洽談生意和住宿用,降低其來台往返奔波與營造企業服務形象外,客戶來訪前充分溝通,並以網路進行聯繫交流,掌握客戶需求和客戶出貨至其下游等相關資訊,並搭配魚種適當包裝形式等售後服務項目,皆有助於雙方交易成功與國際發展。

  1. 養殖技術人才輸出

台灣與日本在養殖技術上皆屬成熟與專業,雖品牌略輸日本,但未來如何以技術人才輸出方式,提供國外市場提升活體存活率之技術諮詢服務將有競爭利基,也得以促使台灣定位為「亞太種苗技術中心」。

  1. 創意文化思維

目前新加坡的強項是活體的集散,有其地理優勢及空運優勢,因此台灣產業在策略發展上須與其有所區隔。對觀賞魚而言,若台灣在前述不能與新加坡競爭,可將競爭力重點放在「觀賞」上,以結合周邊產業發展魚的「觀賞文化」。在國際市場拓展方面,短期除了透過政府建立衛星魚場的監測管理、生物安全控管系統監控魚種出口品質外,未來有機會以台灣既有的育種育苗優勢,引導國際觀賞魚養殖之規格標準,讓台灣成為亞太觀賞魚種苗中心,強化人才技術諮詢顧問服務經營模式,以提升國外魚場的存活率,拓展國際能見度與技術品牌。

  1. 動物疫苗:

新興國家肉類需求增加,經貿頻繁與規模飼養擴大,促使畜牧量持續成長,外加上抗生素使用受限和氣候變遷等因素,動物疫苗將會是明星產業。因應其國際趨勢,國內政府也將逐漸調整法規政策,例如減少外銷之障礙,並協助到國外登記各項證書等配套,使其成為一有利的產業發展環境。動物疫苗產業之目標市場在於目前中國大陸禽畜(雞、豬)、水禽(鴨、鵝)類動物疫苗市場,雖受貿易限制,但政策法規修正頻繁,未來兩岸協商若通過,台灣將有機會將疫苗銷往中國大陸。

由於東南亞有對水禽類、水產類疫苗(魚、蝦)市場需求,目前水禽類疫苗於台灣相當有優勢,除對疾病的瞭解,相關的疫苗產品也相當健全,因此,目前開發中的水產類疫苗亦具有相當的潛力,加上台灣養殖漁業的技術,水產疫苗將為下一個新興的疫苗產品。未來產品技術方向將包括:

    1. 水產動物未來若以動物性蛋白質供應來看,將有機會替代畜禽畜牧量,因此,發展水禽疫苗為台灣技術利基。

    2. 多價疫苗為未來產品主流。

    3. 產品安全性與有效性為技術突破重點。

    4. 量產技術提升以供外銷市場之量與降低生產成本。

    5. 高科技(基因、次單位、胜肽)疫苗,透過技術平台快速開發新興疾病疫苗。

    6. 由實驗規模提升至試量產及量產化技術。

    7. 產品生產工廠從cGMPPICs規劃技能。

    8. 水產動物疫苗、檢測試劑及創造新產品項目。

    9. 動物疫苗產業聚落包括SPF蛋及SPF動物之供應。

    10. 結合台灣水產養殖技術,發展水產類疫苗技術。

由於知識型服務業興起,如檢測服務業、技術諮詢業、研發代工業、醫療原料業等順勢發展,如何利用經貿優勢促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將為該產業重要的挑戰與機會,同時異業結合促使疫苗周邊產業鏈之整合與產業群落活耀。因此對於疫苗產業而言,除生產供應鏈之外,周邊關鍵產業鏈更加重要,如SPF動物、佐劑、檢測服務、研發平台等,彼此共同來提升台灣動物疫苗產業競爭力。

  1. 農用資材: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及菲律賓與我國出口關係密切,為重要的農業資材(動物疫苗、生物農藥肥料和飼料添加劑)貿易夥伴。其中,飼料添加劑為我國最具比較利益的出口品,過去依關稅研究顯示動物疫苗貿易利得來自於對菲律賓的出口、生物農藥則是來自對越南的出口,生物肥料的貿易利得以韓國最高,飼料添加劑則以對泰國的淨出口增加為最多。未來技術發展上,以生物農藥而言,其專利技術之強項為抗蟲害之微生物(如鏈黴菌)製劑,技術在越、泰及菲目標國應可取得主導性商品之地位。若韓國及中國鏈黴菌的專利技術商品尚未進入東南亞地區,則我國應有很大機會在此產品取得主導性商品地位。以飼料添加物而言,專利技術之強項主要為乳酸菌類及胜肽類功效性產品,搭配台灣國際品牌MIT的魅力及行銷通路策略,進入東南亞市場應可佔有相當優勢。

台灣農業在貿易自由化衝擊下避免被邊緣化,需檢視國內具有發展利基的技術,期透過「技術整合輸出」概念,占領國際競爭地位,尤其對於東南亞國家更是台灣農用資材出口重要市場,然而在此前提下,國內決策單位須觀察已與東協簽訂之競爭國家如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之經貿情形,將有助於評估我國的競爭地位和策略研擬農產業在進行技術輸出時,對農業方面的技術及農產品多積極利用智慧財產的加持,積極創造附加價值,例如專利及品種權的保護、品牌的塑造、商標的登記、營業秘密的保護、產品的包裝,甚至於結合當地文化資產,讓農產品不再只是單純的食品而已。此外,農產業在進行技術輸出時,對農業方面的技術及農產品多積極利用智慧財產的加持,積極創造附加價值,例如專利及品種權的保護、品牌的塑造、商標的登記、營業秘密的保護、產品的知識包裝,將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

  1. 保健食品:

就台灣政府科技資源投入顯示,目前政府多著重於保健食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保健食品大多來自於中草藥植物及作物之萃取,顯然地,中草藥植物與其作物之發展對於國際市場將有相當的競爭利基。雖然國內藥草植物的多樣性,但對其相關的科技研發活動相對較低,加上許多研究忽略成分的有效性評估,往往從原物料直接闡明健康效應,其中有效的生理活性成分的鑑定與活性成分對生理的機轉並不明確,也缺乏相關的研究來證實,這應是學研界未來應努力的方向。針對我國保健食品產業如何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本文提出兩個前瞻性策略方向,一為應利用我國現有的豐富農業資源,加強開發新穎健康功能的活性成分,以降低進口原料之成本,達到競爭優勢。二為可以我國國民營養之現況,作為研究東亞人(中國、東南亞、日本等地區)膳食營養的基礎,策略性開發適合東亞人膳食營養型態之保健食品,針對東亞人營養形態設計之自有品牌,期與西方市場作明顯的區隔。


伍、結論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是農業轉型的重要契機,而屏東縣地處熱帶氣候,

如何結合資訊、生技、設計與整合技術發展知識型農業,使其早日成為熱

帶農業的全球典範,在此政府在於人才培育、環境建構技術開發、資金輔

助、資源規劃、資訊體系等配套措施,協助農企業進行市場開拓和品牌建

立,並透過農企業引領小農戶進行契作生產,建構中衛體系生產價值鏈,

促屏東縣農業朝向精緻化、加值化、特色化發展,使得農業得以順利轉型

與升級。






















3-3 推動知識農業之輔導架構


1 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4-2023, available at: http://www.agri-outlook.org/ (2015/06/04 visied).

2 The Futur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available at (2015/06/04 visited): http://www.grains.org/sites/default/files/pdfs/US-Grains-Council-Food-2040-Report-FINAL.pdf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