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健康促進與職場菸害防制整合推行模式與案例介紹
林幸嫻1楊函茵1黃奕孝1湯豐誠2蘇曉音2林孟潔2陳喬蒂2
摘 要
健康促進是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衛生政策,1980年起在工業衛生發達國家已開始盛行職場健康促進業務,而工作場所是實施健康促進活動最具成本效益的地方。因此,職場若能實施健康促進活動,增進員工的健康,即能提升人民的健康生活品質。職場中的菸害防制亦是健康促進的主要議題之一,因工作場所中不禁菸除對職場環境的安全衛生造成威脅,二手菸亦危害員工的健康。
相較於國際健康促進發展趨勢,台灣的職場以推展整體職場健康促進為目標的業務則較缺乏。多數職場健康促進業務仍以衛生教育宣導為主,執行上仍只侷限於員工健康檢查與一般疾病保健及預防,職場推動菸害防制亦以單一活動方式施行,且著眼於工安環境議題,與員工健康議題無太大關聯,因此並無法有效預防吸菸、降低吸菸率進而預防與促進員工健康。
本文以整合職場「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為主要訴求,結合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衛生保健中心所執行之職業衛生保健業務,及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過去執行推動職場菸害防制輔導經驗,共同整合為一整體性「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推行模式」。建立輔導標準作業模式實際應用於各種不同規模與行業之職場,透過職場團體力量,促使員工積極參與職場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工作,使之成為一種持續改善的例行企業健康管理工作。改善以往被動式減少職業疾病的發生,到積極推動「職場健康促進」提升員工的健康,除可預防醫療支出,亦可為職場注入更高的生產活力,達到營造職場環境與員工健康百分百之長期目標,間接提升台灣的經濟競爭力。
【關鍵詞】職場健康促進、職場菸害防制、無菸職場、健康職場
1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
2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衛生保健中心
前 言
員工的健康是企業的財富,在工作環境內吸菸,員工因吸菸或暴露於二手菸而危害健康,則是公司財富的損失。從職業衛生的角度來看,工作環境中原本存在之危害物質再與經菸頭燃燒所產生之物質加成作用,工作環境內之毒性物質會因吸菸而轉變成更毒的物質,會增加罹患職業病的機會。因此推動無菸職場不僅可降低職災風險,減少工安事故之發生,且可兼顧職場健康照護的意義,並且考量到員工之健康管理問題,可降低雇主非必要的醫療花費,提高生產力與工作士氣,亦能改善職場人際關係。因此,工作職場上推動菸害防制方面之活動亦為健康促進範疇之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2001年起於國內各區域成立數個職業衛生保健中心,由承辦之醫療機構協助各縣市衛生局對轄區內職場推廣職業病預防與衛生保健;於2003年成立職場菸害防制輔導中心深入職場推動菸害防制工作。自2006年起則將職業衛生保健中心與職場菸害防制輔導中心予以合併為同一輔導團隊,主要共同工作項目包括主動宣導、建立聯絡網、研究調查、需求評估、輔導職場、舉辦各縣市觀摩研習會、工作坊、健康促進活動、績優職場評鑑表揚、建立資訊網站(國內網址http://health.cish.itri.org.tw/nosmoking/)等。
職業衛生保健工作與菸害防制工作,已從以往被動減少職業疾病的發生與限制二手菸的溢散,轉變為積極塑造健康職場以促進員工的健康。本工作即以此為主要訴求,針對工作場所之職業危害問題,進行探討及規劃相關防治措施,提供員工更有效之職業傷病預防、診治、衛教、諮詢外,並透過員工參與,配合職場作業模式、組織文化,發展具職場特色的健康促進議題,除替職場量身訂做適合職場之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推動模式,並藉由第一年之輔導經驗,將菸害防制視為一必要因子整合於健康促進模式,建立一套「職場健康促進與職場菸害防制整合推行模式」,落實職場環境與員工健康之提升。
過去模式
職場健康促進中菸害防制也是主要議題之一,菸害除了是國民健康的「公敵」,工作場所中的員工每日停留職場之工作時數長達8小時,不論是吸菸或二手菸,均會造成人體的健康危害,如肺癌、肺氣腫、慢性咳嗽、氣喘、胃癌、心臟血管疾病等,菸害除導致國人罹患癌症致死比例居高不下,也對職場環境的安全衛生狀況造成重大威脅。若職場健康促進業務仍然停留在員工健康檢查與一般疾病保健及預防等,則對於菸害問題根本使不上力。觀察台灣職場推行健康促進業務大多仍以衛生教育宣導為主,相較於1980年起在工業衛生發達國家所盛行之職場健康促進業務,國內整體之職場健康促進業務仍有待加強。
本文以整合職場「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為主要訴求,將過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衛生保健中心所執行之職業衛生保健業務,及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過去執行推動職場菸害防制輔導經驗,共同結合為一整體「職場健康促進推行模式」,除了針對工作場所之職業危害問題,進行探討及規劃相關防治措施,提供員工更有效之職業傷病預防、診治、衛教、諮詢外,並期望透過員工參與,配合職場作業模式、組織文化,發展具職場特色的健康促進活動計畫,例如健康體能、工作壓力、健康檢查、菸害防制等。從以往被動式減少職業疾病的發生,到積極推動「職場健康促進」提升員工的健康。利用建立輔導標準作業模式實際應用於各種不同規模與行業之職場,使之成為一種持續改善的例行企業健康管理工作,透過職場團體力量,推動職場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工作,除可降低龐大的醫療損失外,亦可為職場注入更高的生產活力,並間接提升台灣的經濟競爭力。達到營造職場環境與員工健康百分百之長期目標。
過去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所執行的健康促進輔導工作包括-建立職業衛生保健服務網、舉辦聯繫會、訓練會、職場健康促進活動、輔導職業衛生保健、輔導醫療機構健檢品質、追蹤管理職業傷病異常個案、建立外勞健康促進模式與平面媒體露出等;而工研院所執行之菸害防制輔導工作包括-建立輔導標準作業模式、管理者觀念溝通、職場初評掌握現況、全廠宣示、宣導及輔導職場推動限菸政策、協助員工戒菸等;從組織面進行企業環境無菸營造,並建立輔導職場之宣導影片、光碟、網路線上教育、評估系統、無菸網站平台等。雖為職場雇主及全體員工提供推行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所需之豐富資源,但內容似為兩條平行線互無交集。茲將過去各別之推行方式分述於下,並作分析比較:
職場菸害防制推行方式介紹
要成功的推動無菸職場,首要先獲得雇主與高階主管的支持,因為整個作業模式的起始點及關鍵,即為將無菸職場的概念灌輸至管理經營者,同時更拓廣延伸到職場所有員工,使得無菸職場目標深入到每一個員工的心中,並落實於日常工作之中,以俾達到無菸工作場所的目標。因此,所有的工作將以觀念的建立與溝通為起始,以建立菸害防制制度為目標,並提供各種專業的戒菸諮詢及管道,協助工作人員戒菸。每一個職場內都有吸菸和不吸菸的兩類人員,兩種人都需要照顧,無菸職場主要以保障不吸菸的員工免受二手菸危害,並促使吸菸同仁主動戒菸以減少職場二手菸害。無菸職場輔導模式各階段工作流程如下:
管理者觀念溝通─無菸職場要有效推動,其關鍵在於職場管理者的支持。因此推動無菸職場之第一步即為進入各職場與高階主管溝通,使其瞭解推動無菸職場之重要性與必要性。
全廠員工啟動─欲建立無菸害之工作環境,必須全體員工皆有共識及努力。為了使主管的理念能有效的傳達到職場內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因此需要進行示範行動,以獲得員工的響應。
全廠宣導─全廠宣導的目的是要使職場內所有人員瞭解菸害的真實情況,使不吸菸的人能夠拒絕菸的誘惑、不染上菸癮,並能自動自發的管理工作環境,拒吸二手菸,並加強已吸菸人員戒菸的動機。
建立職場菸害防制制度─建立管理方案,實際執行各項管理工作,努力達成無菸職場之目標。
協助員工戒菸─提供各式各樣之戒菸管道,包括全省鄰近地區之戒菸門診、衛生局所之戒菸班等相關資訊,以及戒菸專線服務中心(0800-63-63-63)、網站等相關訊息,視個人之需求而選擇戒菸之方法。
職場健康促進推行方式介紹
職場職業衛生保健業務範圍廣泛,若有效執行對提升職場工作者之健康確有正面效應。廣泛的職場職業衛生保健業務除了較常被提及的安全與衛生工作項目外,應包含健康促進等議題。在職場常被執行的健康促進項目包含防止藥物濫用(含菸酒)、體適能增進、工作壓力調適、癌症及重大疾病預防及職業傷病防治等。而確實有效執行職場健康促進不僅對職場工作者之健康有益,包含生理心理健康提升、培養良好飲食行為及規律運動習慣;推動職業衛生保健對於雇主亦有正面效益,諸如提升產能及企業形象、降低健康保險支出及病假缺席率等;另依調查結果顯示國內職場員工身體活動明顯不足,且白領階級之身體動力遠比其他職業低,具有潛在的疾病危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衛生保健中心於民國90~94年間推動職場健康促進輔導業務,過去五年之主要成果包含輔導職場推行健康促進業務、服務職業工會、進廠體適能檢測員工總人數近5000人、職業病通報個案逾120名;舉辦職業衛生保健季會及研討會、職業衛生教育演講超過200場;開發職業衛生保健相關宣導教材「職場健康補給站」、「勞工體檢品質稽核表使用說明」及「職業傷病通報系統說明手冊」等成果。
另外,民國94年積極介入協助鴨農戴奧辛事件的危機處理模式、「職業病通報系統手冊」提供給衛生機關發給各地醫師公會及各相關醫學會應用、「簡易健檢品質稽核手冊」稽查表列度提供予各縣市參考應用,並已建構職業衛生保健中心具良好的組織及運作模式。彰化基督教醫院職場健康促進輔導模式依下列流程進行:
需求評估-
員工健康評估─藉由每年定期的勞工健康體檢,早期發現勞工的健康狀況並及早預防可能發生的職業傷害。經由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檢視整體勞工的健檢結果,以期可以找出該工廠員工可能發生的健康危害。並且確實的落實勞工體檢的複檢,更希望能夠由該處著手,與貴公司安全衛生人員共同尋求改善的方法。體檢目的如下:
癌症篩檢:可初步篩檢出罹患國人十大癌症的危險因子。
慢性病篩檢: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肝臟疾病、及中風危險因子的評估。
工作場所危害調查─與職場之環境安全部門專責人員聯繫接洽之後,會同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及工業安全衛生人員,進行作業現場訪視,評估作業現場環境中有哪些危害因子可能造成員工的職業傷害或健康損失。
員工健康促進需求調查─發給員工問卷,透過員工問卷可以傾聽員工的聲音,針對員工真正需求研擬健康促進方案,而非僅是雇主或推動人員個人的意見。
活動內容設計與討論─針對需求評估分析結果與職場推動人員溝通健康促進計畫,針對職場員工所需求的健康促進項目,安排講師到場進行健康促進課程。
活動展開─提供健檢、衛教、諮詢,和體適能等健康促進活動;前後改變記錄。
檢討與評值─活動結案後與職場溝通檢討員工前後改變狀況,做為下一階段或明年度計畫擬定的參考,未來中心將退居顧問與支援角色,以培養職場自主運作能力。
過去模式分析與檢討
過去模式檢討
由上節之過去輔導模式可知,『職場健康促進』業務以衛生教育宣導為主,『職場菸害防制』則多以單一活動進行,與廠內其他業務無太大關聯,員工亦興趣不大。無論是職業衛生保健或是菸害防制輔導,經過數年的推廣及宣導,仍還是偏重辦理教育訓練宣導,若論及以整體職場健康促進為目標的業務規劃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尤其以菸害防制長予以員工「防堵」、「負面」之印象,推動時長引起吸菸員工反感,不吸菸員工冷淡以對置身事外。茲彙整常見因素前10名如下:
一般工作場所,無禁菸法源依據。
雇主無意願。
不知道如何進行組織面推動。
不知道協助員工戒菸有效模式。
不知道吸菸室如何設置才適宜。
無經費或吸菸區空間。
員工配合度不高。
相關活動不具「優勢」、員工忙碌難以安排時間。
菸害防制負責人員多為兼任工作,難以身兼數職。
菸害防制工作需要「長期抗戰」,持續推動具高度困難性。
上列前10大困難點在現行之輔導模式下可謂陷入瓶頸,惟有將『職場健康促進』與『職場菸害防制』二套單行系統結合,將菸害納入健康議題管理,化、「負面」為「正面」,化「防堵」為「友善」,建立系統化的整合性推動模式才可完全解套。原因是透過個人健康因素引發關注菸害問題之動機,由預防勝於治療之觀點切入,才是解決過去推動菸害困難之道。
非整合性輔導模式之缺點
被動式預防疾病與散彈式推行活動,職場無法呈現具體績效。
健康促進輔導內容未考量到菸害議題,系統完整性受到挑戰與質疑。
同一輔導團隊卻有二套輔導模式,當同一職場兩者皆輔導時,職場推動人員須面對二組人力及活動,造成職場推動人員之困擾,對輔導中心而言亦為人力物力資源之浪費。
菸害防制輔導模式以杜絕環境二手菸為主,協助員工戒菸為輔,因員工主動積極戒菸之動機不足,推行職場員工戒菸班活動不易,醫療團隊須駐廠且募集相當人數之員工團體願意長期配合戒菸班活動困難。
非整合性輔導模式長期下來,對降低吸菸人口並無強大影響力量。
沒有系統化的管理,長期下來會失焦。
整合模式
建立整合輔導標準作業模式
整合之必要性
全球每年有五百萬人因菸害致病而死亡,台灣則每年近二萬人死於菸害。許多文獻已充份記載吸菸對健康之危害的事實,吸煙與癌症、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有著密切關係,香菸及其燃燒後所產生的煙霧,含有六千種以上的化合物,當中引起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化學物質是尼古丁、一氧化碳與焦油。世界衛生組織證實百分之三十的癌症與吸菸有關,吸菸者得肺癌的可能性是不吸菸者的20倍,而吸二手菸的又是不吸二手菸者的兩倍。『菸是台灣之癌』,台灣臨床數據證實,台灣的癌症三分之一來自菸害,而這些都是是一手菸與二手菸合作的結果。台灣未來,預估每日約近五十人因菸害死亡。
近年來台灣地區主要死因,前三名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其中造成之主要共同原因皆與菸害有關。事實上吸菸造成最多的死亡病例是心血管疾病,而非肺癌,25%的冠心病總死亡率是由吸菸所引起,抽菸與高血脂症、高血壓同列為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險因子。抽菸者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與猝死的危險性比不抽煙者高出2~4倍。
根據衛生署每年實施的國民健康調查結果,近年來發病率有顯著增加之疾患,包括有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據此可了解循環系統疾病在急速地增加。又腦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依然占全死亡數約四分之一。心臟疾病之比率亦是年年增加,抽菸造成之危害,間接造成經濟損失、醫療浪費與健保支出,同時近年來過勞死(Karoshi)的議題在職場中逐漸受到重視以後,職場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健康促進活動也就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若於職場中未及時有效加以控制,隨著年齡增加、吸菸以及長期生活習慣未改善下,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如過勞死、腦中風等疾病,因此不難想像,今後在工作場所中,此等疾病可能會有增加的傾向,許多員工健康出現警訊,尤其心血管危險因子皆普遍偏高,引起心血管因素有年齡、性別、遺傳、吸菸、藥物治療、飲食、運動等,其中除年齡、性別、遺傳外,其餘因素皆可有效修正,擁有拒菸及良好生活習慣就能減少罹患率,因此要有效推動菸害防制,需透過心血管風險罹病評估與健康促進執行,提高雇主與員工對無菸職場推動之動機。
整合之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過去推動無菸職場計畫,已完成資訊平台與菸害防制輔導工具,為使已開發之平台與工具能妥善運用,將藉由本計畫透過健康風險計算方式,與針對各公司員工健康狀況規劃健康促進方案,提高員工參與健康促進活動動機,並有效改善職廠員工健康狀況,運用參照美國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風險計算方式,計算出心血管罹患高風險族群,提高員工對健康危機之意識,以預防勝於治療之觀念,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後續健康促進活動之動機,並透過廠區健康狀況分析,制定健康促進策略,積極透過健康促進活動執行,提高雇主推動菸害防制意願,達到健康職場目的。整合之策略如下:
整合菸害防治輔導工具與資訊平台運用,透過健康促進執行,建立職場菸害防制模式。
透過風險計算工具,有效提高吸菸者戒菸動機。
運用健康檢查結果與員工狀況評估,協助擬定健康促進策略,提高雇主推動無菸計畫之誘因。
透過健康促進實施,達到無菸害之目的。
整合衛生主管機關、菸害防制輔導中心、醫院、社區組織等資源,落實無菸職場。
整合之做法:
協助職場進行健康檢查規劃,健檢康檢項目除參照勞工健康保護規則安排項目外,為進行風險計算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檢驗,並進行員工生活習慣問卷調查,將檢驗結果與問卷結果運用佛明罕心臟研究預測分數﹙Framingham Heart Study Prediction Score﹚,經由健康管理系統計算出個人罹病風險,與公司心血管罹病風險比率,並由風險計算中可修正因素如抽菸去除後罹病風險比率,健康檢查異常統計與問卷分析結果,制定職場健康促進策略,並將風險計算結果透過菸害防制網站或書面方式提供同仁提高風險認知,之後給予員工實施健康促進計劃,包含職場菸害防制宣導、菸害資訊提供、個人個別戒菸與諮詢服務、體適能檢測、健走推廣、壓力調適團體課程等健康促進活動,並運用P-D-C-A精神,評估執行成效與持續改善。
案例介紹
95年透過職場自行報名進行某中型規模企業之食品製造工廠之整合輔導:
由員工健康議題切入─產生戒菸誘因,降低職場吸菸率。執行方式如下:
軟硬體規劃─規劃建置健康管理系統。
員工生活習慣問卷填答發放與回收─為進行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及公司健康促進策略規劃,參與本計畫之公司每位員工皆須填寫生活型態問卷,內容除一般員工基本資料及個人病史之填寫外,更增加針對其生活型態,如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抽菸或曝露二手菸狀況調查。目的是試圖將菸害納入員林健康風險因子中,以引起員工之關注。
員工健康檢查規劃執行─除參照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項目外,需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檢查,以利心血管罹病風險計算。
員工健康檢查結果提供─員工生活習慣分析統計:利用問卷填寫結果,了解員工生活習慣,做為健康促進策略之參考。
資料統計分析─
健康檢查報告:異常統計分析:進行前10項異常統計、依性別異常統計、依年齡異常統計,做為健康促進策略方案執行參考。
生活習慣填答結果分析:了解員工生活習慣對健康之影響。
員工個人健康風險計算─透過問卷填答收集員工疾病史、吸菸史,與健康檢查結果。運用佛明罕心臟研究預測分數﹙Framingham Heart Study Prediction Score﹚計算出心血管罹病風險。
職場健康風險評估─全公司員工健康潛在風險說明:透過健康檢查分析全公司異常前十項/性別異常項/年齡異常項,了解公司潛在風險。
心血管風險分析結果說明。
員工健康潛在風險原因說明─透過生活習慣問卷分析,心血管分析去除可控制因素(吸菸)後降低之風險,了解原因。
風險控制(健康促進策略規劃)─透過職場風險評估,進行健康促進策略規劃,降低危害因子,促進職場健康。
員工健康風險結果提供─提高同仁後續健康促進參與率。例如將風險建置於菸害防制網站,輸入公司名稱與員工代號即可查詢報告。無法提供網路服務之公司,將以寄發方式提共同仁。
健康促進方案推動與執行─根據Cook & Youngblood(1990)所提出的Conceptual Model,成功的職場健康促進活動需要經過認知、動機、知識、選擇及執行五個步驟。透過「健康風險評估」提高同仁健康認知與雇主辦理健康促進之動機,透過健康促進參與傳播正確的健康知識給同仁,開啟同仁自我的健康意識,降低健康危害因子,並且給予如何去作的知識,促使員工作健康行為的改變,建構健康職場,進而提升員工生產力提高公司產值,達到勞資雙贏之目的!
健康促進體適能檢測與運動處方簽開立─
體適能活動辦理:規律運動可改善個人體能狀況,但要了解體能是否獲得改善,就須有適當的測定項目及方法,才能真正評估出體能的改善狀況及所從事運動是否有效。
測量方法簡介─體能檢測評估說明:檢測結果提供個人體能狀況說明。
個別諮詢服務─體適能檢測結果:提供檢測報告,並依結果醫師給予運動處方簽與運動諮詢提供。
健走活動推廣:目前已有文獻證實每天持續地做些溫和的運動,比偶爾做個劇烈運動,能更有效消耗身上多餘的卡路里,達到減重目的。因此既能達到健身效果,又不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健走(walking),近年來在歐美國家掀起全民運動風潮,有鑑於職場工作型態,忙碌沒時間運動的合理化,也只能讓健康一步一步流失當中,為讓職場更健康將協助推展不花時間、不需特別場地之健走運動。
對象:參與戒菸之員工,其餘自由參加。
健康起步走:佩帶計步器參加者健走進行,每日步數登錄與體重。
每日進行健走排行公告。
活動進行二個月後進行體適能後測活動,了解體能變化狀況。
活動獎勵:健走步數最多者前三名,換算為台灣環島理程數,提供獎勵。
團體衛教─
健康心生活團體衛教─正確飲食觀念、認識食物真面目(熱量計算)
累積壓力,不等於累積成功:壓力對健康影響、拒絕當情緒的僕人(如何釋放壓力)。
健康GO GO GO!如何開始Walking,找回健康指數。
健康講座:安排健康促進與菸害防制講師,分享更多的實證根據與研成功經驗分享,以提昇同仁健康指數,與公司競爭力。
辦理戒菸活動─
訓練廠護自行舉辦戒菸活動及員工自主戒菸技能。
活動前CO量測與健康狀況(BMI)登錄。
提供諮詢:每週一次為期八週戒菸諮詢服務,透過諮詢與戒菸口香糖與貼片方式,達到戒菸目的。
個案追蹤與提供諮詢服務
推動成效追蹤與紀錄。
由職場健康支持環境切入─產生無菸政策誘因,降低職場環境二手菸害,並預防吸菸。執行方式如下:
無菸職場宣導─
提供無菸職場宣導輔助工具,供參與廠商使用。
透過菸害防制網站,將資訊轉載至公司內部網站。
成果評估:
過程評估: 包含
衛教宣導數量或網路資訊點閱率
團體衛教活動進行時滿意度調查
個別衛教諮詢服務品質及次數。
結果評估(評估指標):包含
健康知識態度行為改變、行為階段改變評估,如活動參與人數增加,量的增加,質的增加。
職場健康需求評估與職場吸菸人數調查
職場推動健康促進結果:健康促進活動支持、健康促進活動參與人數統計
職場推動無菸職場結果(政策面、執行面)
效益評估(量化指標):包含成果可進行量化指標改變之衡量,例如體重、檢驗數據、體能改善狀況。
體適能檢測體能改善狀況
健走累積步數與體重改善情形
戒菸成功率
結 語
整合輔導模式之優點-
本年度經規劃整合模式,並經示範工廠之試行,發現職場透過系統性健康管理模式運作,員工更能積極參與。整合輔導模式優點如下:
將菸害導入健康議題(ex.員工健檢系統),引導員工因自發性關心自己健康而產生戒菸需求之下,員工較願意積極配合,主動式提昇個人健康。
菸害防制與健康促進共同成為持續改善的企業健康管理例行工作。
輔導中心站在制高點,影響職場自主推動,大部份有規模的職場都有安全衛生專職人員及廠護,如果能善用這些人的力量,無形中將增加無數資源。
整合輔導模式成功關鍵-
整合需透過健康促進模式。
無菸、菸害與健康促進的結合需透過心血管風險介入。
利用心血管為一般民眾普遍之健康問題,且心血管死因大於癌症之因素,將菸害對員工健康之危害導入每位員工之健康風險中。
透過問卷、健檢產生個人健康風險及公司風險。
公司風險去除可改變因素,即員工戒菸降低整廠吸菸率後,分析公司風險降低原因。
總結
自95年起職場菸害防制輔導開始與職場健康促進結合,將菸害導入健康議題,可引導員工因自發性關心自己健康而產生戒菸需求,進而促進個人健康。從職場的觀點來看,推行無菸職場已經從約束的角度(菸害防制)轉變為正向的協助企業關懷員工及提昇形象(健康促進)。當菸害防制與健康促進共同成為持續改善的企業健康管理例行工作,時值此際認為未來朝向『推動自主認證體制』有其可行性。
職場菸害防制及健康促進是一項自發性的活動,推行此項活動可以保護職工免受二手菸危害增進健康。然而,輔導職場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此計畫的整體目標應該是『降低職場菸害人數』,依目前的工作策略格局過窄,建議可調高視野將計畫引入宏觀,藉多年輔導經驗累積之技術能量,移轉給職場種子人員及衛生單位推動人員,輔導中心則退居顧問角色,並朝向推動無菸職場及健康促進職場認證發展,因為推動自主性認證對職場具有諸多誘因(提高社會責任形象以吸引投資者、提高市場知名度延攬優秀人才)間接使公司獲利。經由此種運動的推動可以更順利的獲得廣大職場的響應,提高工廠績效。
參考資料
湯豐誠,黃百粲,謝芳傑,蘇曉音,陳喬蒂,“中區職業衛生保健中心90~94年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
賈台寶,湯豐誠,黃奕孝,郭憲文,“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計畫期中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
職場菸害防制輔導第一中心編印,2005;”職場菸害防制輔導指引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出版。
陳美蓮,毛義方,陳叡瑜,“職場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
賈台寶,王櫻芳,黃奕孝,余偉綸,姜豊弦,邱政元,’’職場菸害防制推動模式’’,第13屆海峽兩岸職業安全健康研討會論文集(2005)。
賈台寶,黃奕孝,邱政元,詹火生,2004;“職場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賈台寶,黃奕孝,邱政元,詹火生,2003;“職場菸害防制輔導中心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葉金川策劃,林玟純,詹建富著,2002;’’菸草戰爭”,董氏基金會,展智文化公司,台北。
溫啟邦主編,”台灣菸草與健康圖鑑”,聯合醫學基金會,台北(2004)
徐儆暉,職場菸害知多少?-職業健康危害的共犯,勞工安全衛生簡訊73期(2005)。
Repace, J.L., Tobacco smoke pollution. In Orleans, C.T., Slade, J., eds. Nicotine addiction: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29-142(1993).
NCI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Fact Sheet on Environment Tobacco smoke, USA(2000).[http://cis.nci.nih.gov/fact/10_18.htm]
EHIS (Environment 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 Report on Carcinogens, 10th e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USA(2002).
Sasco, A.J., Secretan, M.B., Straif, K., “Tobacco smoking and cancer: a brief review of recent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Lung Cancer 45 Suppl. 2, pp. S3-S9(2004).
Wen, C.P., Levy, D.T., Cheng, T.Y., Hsu, C.C., Tsai, S.P.,”Smoking behavior in Taiwan, 2001”, Tobacco Control, 14:pp. 51-55(2005).
USDHHS,Making your Workplace Smokefree : A Decision Maker's Guid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n Smoking and Health. (1996).
誌謝
本研究承蒙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經費補助,特此致謝。另亦感謝中部各縣市衛生局、衛生所及數千家受輔導、評鑑職場的配合與協助,使本計畫得以順利完成,並向支持之雇主及職場內推動菸害防制、關心同仁健康的菸害防制人員致最高之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