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教大附小101學年度五年級自然特色課程
教學活動設計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單元名稱 | 蕨美生活 | 教學對象 | 五年級 | ||||
教學者 | 黃鳳琴 | 節次 | 3節 | ||||
教學資源 | 康軒版自然課本第五冊、翰林、牛頓、南一、康軒教學網站 植物總攬http://www.cips.tp.edu.tw/small/p-name.asp 植物圖檔http://www.cses.tcc.edu.tw/~tiwngien/picture%20datas/pd1.htm | ||||||
教 學 活 動 規 畫 | 設計理念 | 節次 | 教學活動內容簡述 | ||||
藉由逛一下校園及周遭環境,實地探查走道邊或樹林下,那一些看似沒有用的綠色「雜草」,其實它們正是存活在地球上一億年以上的「蕨類」植物,蕨類植物是一種不開花不結果的植物,以孢子繁衍下一代,小朋友藉由放大鏡觀察孢子囊群排列形狀不同能察覺其可作為蕨類分類的依據及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蕨類孢子的大小,讓學生親身感受微觀世界的存在,再由學生資料收集及分享了解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 一 | 戶外課:附小校園大發「蕨」 提示較適合蕨類生長亦即是較容易找到蕨類之環境 分組報告就各組實地校園尋找蕨類結果報告 | |||||
二 | 室內課:〝蕨〞處逢生 蕨類孢子囊排列方式及顯微鏡下孢子的觀察 | ||||||
三 | 室內課:〝蕨〞美生活 從蕨類植物影片與資料蒐集研討中了解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 ||||||
能 力 指 標 |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1-3-4-4由實驗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傳達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4-5聽同學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觀察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的抉擇 5-3-1-2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資料才可信 6-3-2-2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完成一件事 6-3-2-3面對問題時,能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7-3-0-1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 ||||||
教 學 目 標 |
| ||||||
課程目標 | 教學流程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教學評量 | |||
一、能實際做校園蕨類調查,知道蕨類生長的環境特徵。 二、實作以放大鏡觀察蕨類的孢子囊的排列不同,可以做為蕨類分類的依據。 三、實作以顯微鏡觀察蕨類的孢子知道蕨類植物的繁殖方法,及感受微觀世界的存在。 四、知道蕨類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 | 【活動一】附小校園大發「蕨」 【第一節課開始】 壹、 引起動機:
二、分組發放蕨美生活學習單 貳、發展活動:
參、 綜合活動:
【第一節結束】 【活動二】〝蕨〞處逢生 【第二節課開始】 壹、 準備活動: 一、老師展示3種不同蕨類植物葉背的孢子囊群。 二、老師以教學媒體介紹放大鏡與顯微鏡的放大倍率。 三、老師以教學媒體介紹如何製作玻片標本 貳、發展活動: 一、觀察不同蕨類植物葉背的孢子囊群排列形狀並紀錄。 二、進行放大鏡看蕨類植物葉背的孢子囊群實驗觀察實驗並紀錄。 三、進行顯微鏡看蕨類植物孢子實驗觀察實驗並紀錄。 參、 綜合活動: 一、討論觀察記錄。 二、經由觀察紀錄與討論知道微觀世界的存在。。 三、蕨類與開花植物有哪些不同? 四、蕨類植物如何繁衍後代? 五、完成學習單【活動二】〝蕨〞處逢生 【第二節結束】 【活動三】〝蕨〞美生活 【第三節課開始】 壹、 準備活動: 一、老師以教學媒體介紹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貳、發展活動: 一、學生收集蕨類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資料及發表分享 參、 綜合活動: 一、討論發表。 二、哪些蕨類植物被人們廣泛用於生活中? 三、完成學習單【活動三】〝蕨〞美生活 【第三節結束】 | 5’ 25’ 10’ ’ 5’ 20’ 15’ ’ 10’ 20’ 10’ | 蕨類植物的特徵相關影片 3種不同蕨類植物 放大鏡與顯微鏡 顯微投影機 DVD、Youtube 蕨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影片 | 實作評量 口頭發表 實作評量 口頭發表 口頭發表 口頭發表 |
蕨類植物相關資源:http://w3.pcjh.tp.edu.tw/iceli/fer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