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安全攻防技術課程教案:涵蓋攻擊模式、防禦機制與病毒分析

格式
doc
大小
232 KB
頁數
18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6-26,离现在 23 12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一)引言 3

(二)網路攻擊模式 3

. 網路監聽 4

. 網路掃描 4

. 漏洞利用 4

. 密碼破解 5

. 惡意程式碼植入 5

. DoS/DDoS攻擊 6

1. DoS攻擊 6

2. DDoS攻擊 7

(三)防禦機制 8

. 防火牆(Firewall)的架設 8

. 入侵偵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架設 9

. IP Spoof的防治 9

. 伺服器的的妥善管理 10

. 網路流量的即時分析 10

(四)電腦病毒 11

. 電腦病毒的特性 11

. 電腦病毒的種類 12

. 電腦病毒的案例研究 13

1. 紅色警戒 13

2. 娜坦病毒 16

3. 求職信病毒 19

(五)參考資料 20


校園網路安全


李美雯

(一)引言

網際網路(Internet)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數日益增加,隨著校園網路硬體設備之更新以及資訊教育之普及,大幅提昇了校園網路的使用率,但是校園網路安全常常因為網路效率或方便性的考量而被忽視了。雖然校園網路不可使用於商業用途,但是校園網路仍然會成為惡意攻擊的目標,又因為一般使用者對電腦系統的管理知識不足,經常造成校園網路上的個人電腦成為電腦駭客(hacker)攻擊或入侵的對象,進而成為下一站攻擊的前進跳板。所以目前非常重要的課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在管理者方面,應該對校園網路有一完整的安全分析與因應對策,在使用者方面,應該加強個人電腦安全管理的能力。一般使用者應該落實防毒工作,隨時注意新的病毒訊息並且做好電腦系統的更新工作,伺服器的管理者更應該妥善維護與管理電腦系統,即時做好系統漏洞之補強工作。校園網路安全除了防止外力破壞之外,也應該向使用者推動並建立保護智慧財產權、言論自由以及個人隱私權等觀念。

有鑒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網路安全的日益重要,本文討論的重點放在校園內部網路(Intranet),如何確保校園網路的自身安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防禦的第一步需要瞭解網路駭客的攻擊手段,接下來探討防禦的機制,最後針對去年聲名大噪的紅色警戒、Nimda病毒以及最近中毒指數不斷攀升的求職信病毒,分析其行為模式並提出預防對策。

(二)網路攻擊模式

電腦駭客無論是透過取得密碼或透過系統漏洞,其目的是取得電腦系統之使用權限。但是駭客在進行攻擊或其他破壞行為之前,對於某些電腦系統可能並不了解,所以需要一些準備工作,找出該系統的弱點或漏洞,接著設法取得管理者的權限,以達成其進一步的破壞行為。典型的網路攻擊模式包括網路監聽、網路掃描、漏洞利用、密碼破解、惡意程式碼植入以及DoS/DDoS攻擊。

. 網路監聽

網路監聽(Network Monitoring)並未進行真正的破壞性攻擊或入侵,而是利用網路監聽獲得攻擊或入侵對象的相關資訊,駭客在網路上攔截流經所在主機的封包,以取得封包內的資訊,如使用者帳號與密碼,這種類型的程式稱之為Sniffer。另外一種網路封包監聽的模式稱之為Distributed Network Sniffer,駭客先入侵不同區域網路上的某一台主機並在主機上安裝client程式,利用client程式監聽流經該區域網路的封包,將分析出的使用者帳號與密碼傳送給server程式,通常一台Server可以接收數個區域網路上client程式的資訊。

. 網路掃描

網路掃描(Network Scanning)與網路監聽一樣,並沒有進行真正的破壞性攻擊或入侵,對於駭客來說這種事先觀察找尋漏洞的準備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駭客利用遠端之掃描偵測以瞭解目標主機系統的各種資訊,包括主機之作業系統類型及版本、開啟的網路服務、系統弱點等。舉例來說,駭客可能掃描某段網域之主機,從掃描結果發現有一台Windows NT主機,開放了port 80 (HTTP)的服務,並且有一個RDS漏洞足以讓駭客篡改其網頁內容。從這個網路掃描過程,駭客可以利用一個攻擊RDS漏洞的程式進行對該主機發動攻擊。由此例子可以得知網路掃描是真正攻擊或入侵之前的準備工作,因此,不論是系統管理者對於掃描其系統的不法行為,或是網路管理者對管轄範圍內的網路掃描行為,都會立即發出警告訊息給相關的負責單位。

. 漏洞利用

漏洞利用是指程式或軟體的不當設計或實作,以及設定上的錯誤,使得駭客利用其漏洞取得使用者或系統管理者權限,甚至破壞系統。

緩衝區溢位(buffer overflow)是程式或軟體在實做上最常發生的錯誤,也是最多漏洞產生的原因。當放到緩衝區的資料大小超過緩衝區的大小時就會發生緩衝區溢位的問題。例如,宣告了一個20個位元組(byte)的陣列(array),結果放了22個位元組的資料,造成多出來的資料會覆蓋到其他變數上,正常狀況下是程式發生錯誤而結束。但是,如果駭客放入適當大小的資料,把返回位址覆蓋成指向駭客放入想執行的程式位址,這是駭客利用緩衝區溢位執行自己程式的典型做法。

由於網路應用或通訊軟體種類繁多,在許多討論網路安全的網站上,每天都會公佈程式或軟體的漏洞。許多使用者或管理者並未注意到這些即時訊息,因此來不及修正系統漏洞,使得駭客有機可趁。有的時候,甚至危害多時的漏洞,也有一些使用者或管理者仍然置之不理,而造成駭客的攻擊目標源源不絕。

. 密碼破解

駭客有可能透過之前介紹的網路監聽或網路掃描,取得目標主機的一些弱點,然後利用系統弱點入侵電腦主機取得密碼檔,破解程式利用這個密碼檔來猜或試密碼,試圖找出該系統使用者的密碼。至於破解出密碼的時間由執行破解程式的電腦速度和密碼複雜度決定,電腦速度愈快和密碼複雜度愈低,破解所需的時間就愈短。如果駭客找出了某些使用者的密碼,就可以利用該帳號與密碼登入目標主機,做進一步的入侵行動,甚至透過該主機攻擊其他的網路系統。如果系統管理者的密碼被破解,幾乎可以說該主機已完全在駭客的掌控之中了。

. 惡意程式碼植入

當駭客成功入侵目標主機後,隨即將惡意程式碼安裝到目標系統中,惡意程式可以分成兩種類別,病毒(Virus)與後門程式(Backdoor)

病毒的特性是自我複製性和破壞性,當病毒程式安裝到系統中之後,隨即開始破壞系統和感染其他系統的工作。病毒的部分,在第四個段落將會有更詳細的探討。

許多駭客入侵一台主機之後,會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能夠再回去該主機進行破壞工作或作為入侵其他系統的跳板,因此都會設法安裝後門程式。如果系統管理者修正了上次被利用的漏洞,但是沒發現該後門程式,駭客仍然可以從該後門進出,並從遠端遙控該主機。

放置後門程式的方法很多,駭客為自己建立一個擁有系統管理者權限的帳號,以後都可以利用該帳號登入並執行管理者權限的程式。駭客也可能更改受害主機的系統啟動檔,系統重新開機時仍會執行駭客植入的程式。近來比較常見的後門安置手法,是利用電子郵件的附件將木馬程式寄給受害者,或將木馬程式放在網站上吸引使用者下載。一些合成的木馬程式,一方面啟動好玩的小遊戲程式,另一方面偷偷啟動木馬程式並將自己隱藏起來。通常木馬程式啟動後會聆聽某個通訊埠(port),駭客可以利用該通訊埠遠端遙控受害主機,例如控制檔案的開啟、執行、刪除或更改系統設定等。駭客高手甚至可以更改木馬程式的名稱與聆聽的通訊埠,以減低被使用者發現的機會。

. DoS/DDoS攻擊

發生於2000年二月份美國各大網站被攻擊,以及2001年七月份美國白宮網站被攻擊,駭客所採用的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散式阻絕服務攻擊,是由DoS(Denial of Service)阻絕服務攻擊所延伸出來的。而通常定義DoS攻擊是系統共享資源被某位使用者佔有,使得其他使用者無法正常使用,而達到阻絕服務的目的。當然共享資源涵蓋主機的CPU使用率、硬碟空間以及網路頻寬。本文將探討網路頻寬的DoS攻擊以及DDoS攻擊。

1. DoS攻擊

DoS攻擊通常是利用同時傳送大量的網路封包(packet),超過遭攻擊伺服器主機網路負荷或是所能允許的最大連線數量,以癱瘓對方的網路或主機,使一般使用者無法獲得該伺服器主機的即時服務。此類型的攻擊足以造成被攻擊的伺服器主機無法正常回應使用者的要求,因而造成阻絕服務。

駭客利用此種攻擊方式雖然無法入侵被攻擊的伺服器主機,但是卻會造成Web伺服器無法提供網站服務、檔案傳輸伺服器(ftp)不能提供檔案上傳下載 、電子郵件伺服器不能提供收送信件等等。駭客不需要破解伺服器的使用者帳號與密碼,只需要在網際網路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即可發動攻擊。只要連上網際網路的伺服器就有被攻擊的機會。

2. DDoS攻擊

DoS攻擊是利用單點發送大量封包,DDoS攻擊則是將原本單純的阻絕服務攻擊改成多層式的攻擊架構。因為攻擊方式成為分散式的,DDoS攻擊程式需要有遠端操控的功能,控制在同一時間內對某受害伺服器發動分散式攻擊。

多層次架構如圖一所示。通常駭客是躲在遠端遙控,所以必須先透過網路入侵其他主機,安裝具有特定功能(可大量傳送偽造封包或自動掃描網路上的弱點主機)之軟體。接著利用被入侵的主機,再入侵更多的主機,使得這些被入侵的主機成為控制發動攻擊的主機(Master)或者發動攻擊的主機(Attacker)。等到準備攻擊主機的數量達到一定的程度而且整個攻擊活動部署完成,駭客會對Master下達攻擊指令,而Master又會命令Attacker發動攻擊,在同一時間內利用DoS的攻擊方式發動大量攻擊行動。被攻擊的目標伺服器在網路流量過大的情況之下,使得一般使用者無法得到正常服務,或是造成目標伺服器當機而無法提供服務。

(三)防禦機制

面對駭客的威脅,基本的防禦對策是相當重要的,不然網路系統時時受到攻擊的威脅,校園網路將永無太平之日。從駭客的角度看,要發動DDoS攻擊之前,需要先入侵多台主機,然後利用受害主機繼續感染更多的主機或發動攻擊,駭客則將自己藏在層層主機之後,因此目前首要之務是防止電腦主機被入侵,本節會提供一些基本防禦的方式。

. 防火牆(Firewall)的架設

防火牆是用來隔開私人網路與網際網路的一道防線,用來保護私人網路內的機密資料,以防止駭客的破壞。所以防火牆應該架設在私人網路與網際網路中間,以監控進出的網路封包。但是要架設一個良好的防火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熟悉所有網路上惡意的入侵者和攻擊破壞的方法,將駭客隔絕於私人網路之外。相對地,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對網路存取資料時,為了要經過重重的檢驗關卡,使得連線的時間增加好幾倍,網路效率也相對地降低。因此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使得內部資料獲得必要的保護,而一般使用者也可以享有滿意的網路傳輸品質。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要限制進出的一個小區域的範圍,通常稱之為非交戰區(DMZ, De-Militarized Zone)。如此,網管人員可以將控管整個內部網路的每一台主機的工作,縮小為監控一個小範圍內的所有主機,通常會將Web伺服器或者其他的伺服器,規劃在DMZ區,網管人員只需監控網路上資料的進出。

如果企業或校園內部的伺服器在防火牆的保護之下,從外部來對伺服器要求的封包,一定會經過防火牆,當網路上出現各種DoSDDoS攻擊模式的封包時,防火牆應該會最先知道,必須能夠採取緊急處理方式,例如,立刻斷絕網路以保護伺服器的安全或者通知管理人員處理。

防火牆雖然能夠對校園網路安全提供一些防護,但是仍有它所不能達到的缺點。防火牆只能防範一些已知的攻擊模式,對於新的攻擊模式是無法防範的。其次,現在網路上的電腦病毒種類太多,防火牆也無法完全阻擋。再者,防火牆無法防範來自內部的破壞或攻擊。最後一點是,無法阻絕不經過防火牆的攻擊,例如,校園網路除透過防火牆連結至網際網路外,還提供撥接服務時,就不是防火牆所能控制的。

. 入侵偵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架設

入侵偵測系統主要是利用收集到的系統或網路資訊,來偵測內部或外部對系統造成攻擊或誤用的行為。若以偵測的方法來分,可以分為Anomaly detectionMisuse detection兩種。

Anomaly detection主要是基於入侵者之行為或系統使用狀況異常於正常使用者之系統使用狀況。這種系統一般會先建立使用者之正常profile,其中定義了一些正常的標準值,若偵測到一些行為超過該標準值,則判定有入侵之行為發生。但是該標準值定的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其偵測率。

Misuse detection是將各種已知的入侵模式或特徵建成資料庫,入侵偵測系統用來分析比對來源資料是否也有這類模式,若有則判斷其為入侵。這種偵測方法需要不斷更新新的入侵模式。

. IP Spoof的防治

目前的DoSDDoS的攻擊方式,幾乎都是利用IP Spoof,駭客修改自己封包的來源位址,主要是讓受害者無法輕易地找出攻擊的來源。這種修改IP封包來源的傳送資料方式,主要是以送RAW Socket的方式來偽造來源IP,並且自行計算Internet Checksum,使得ICMPTCPUDP都可以偽造來源IP

針對IP Spoof的問題,網路管理者可以在路由器(router)或防火牆設定相關的ACL rule,將不可能出現的封包全部擋掉。例如,”land”攻擊程式是利用IP來源位址與目的位址相同,來攻擊伺服器,如果伺服器無法處理這種封包的話,就會導致當機。所以我們可以在路由器或防火牆上作一些必要的設定,禁止外來的封包來源位址是內部網路的位址,因為對一個正常的區域網路而言,從外部來的封包的來源位址絕對不可能是內部的網路位址。相對來說,也應該禁止非內部網路位址的封包流到外部,如此一來,駭客就無法在校園的區域網路內發動假造IPDoSDDoS攻擊。

. 伺服器的的妥善管理

駭客準備開始攻擊或入侵其他伺服器之前,通常會找掩護者,絕對不會從自己的主機上發動任何行動,一定是先找有root權限的系統,然後一站一站的感染所有入侵的伺服器或主機,最後再發動DoSDDoS攻擊。這些被駭客找上的伺服器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作業系統中有些系統漏洞尚未修正,以致於駭客可以透過系統漏洞取得使用者或root的帳號與權限。

目前校園網路中有相當多的伺服器,有多少系統管理者做好系統漏洞的修補工作呢?駭客透過網路掃描找尋沒有做好系統安全的主機作掩護與進攻之跳板。所以系統管理者應該正視此問題,隨時注意安全事件及消息的發佈,例如新發現的系統漏洞、相關補強方法或程式來源、最近常遭受攻擊之手法等等,做好應有的修補工作。

校園網路的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弱點評估工具或掃描工具評量校園網路的安全風險與等級,以提供安全管理規劃的參考。這些工具可以檢查系統的弱點,檢查結束後,管理者可以從檢查報告得知系統的安全漏洞、修護的建議。這種工具是用來主動尋找系統中可能的漏洞,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工具,對管理人員而言,是個很好的防護工具;對於駭客而言,卻是入侵或攻擊的掃描工具。因此,管理人員必須儘快做好系統的健康檢查。

. 網路流量的即時分析

對於DoSDDoS攻擊來說,我們很難從偽造的來源IP位址找到駭客,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封包傳送的路徑找出大方向,如圖二所示,從A地發出的大量攻擊,如果被攻擊的伺服器端有做好流量分析,可以曉得BCD三個方向過來的網路流量是來自B的流量異常,因此可以由B點往回追蹤直到找出攻擊點的位址。當然這種追蹤方式需要每個節點都事先做好網路流量的即時分析才行,否則追蹤到一半就徒勞無功了。

這種方式也無法找到幕後的駭客,因為發出大量攻擊流量的主機通常只是駭客的工具而已,真正的駭客只需要下幾個攻擊指令即可,從網路流量是無法找到駭客的。但是透過網路流量的分析,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攻擊封包的來源位址,立刻截斷該網域的網路流量以阻斷其攻擊,讓被攻擊的伺服器恢復正常運作。

(四)電腦病毒

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新型電腦病毒,許多使用者或許已經到了「聞毒色變」的地步了。其實電腦病毒說穿了,只不過是程式設計者所寫的程式而已。病毒程式平常只從事傳染的動作,等到觸發條件發生時,只要被感染的系統或檔案都無

一倖免。本章節先介紹電腦病毒之特性與種類,提供大家對電腦病毒的基本認識,最後以實際案例來解說電腦病毒的行為模式與因應之道。

. 電腦病毒的特性

電腦病毒可能出現的特徵如下:

繁殖性

電腦病毒希望能夠不斷的繁衍下去,因此會自我複製以避免絕跡。這是電腦病毒最主要的特性。

記憶體常駐

當病毒複製或散佈自己時,同時也會將自己留存一份在電腦的記憶體裡,並隨時監視系統的運作,等到觸發的條件成立時,立刻開始發動破壞行動,毀壞電腦內的檔案。

寄居性

當病毒第一次將自己複製到新的受害系統後,即會寄居在受害系統的儲存媒體或程式中,並經由系統啟動或執行程式而進行活動。

傳染性

受感染的檔案可經由儲存媒體或網路連線散播出去,藉此達到病毒擴散的目的。

多型態

有些病毒在每次複製自己時,會在不改變自身功能的情形下重組病毒程式碼,使得每次感染時其病毒碼都不同,以致掃毒軟體無法偵測。

事件觸發

幾乎所有的病毒都會設定病毒的觸發條件,當觸發條件不合時,僅作感染動作。當觸發條件符合時,執行預定的破壞行動。觸發條件一般可為日期、時間、或一個特殊按鍵。

有一種與電腦病毒很類似的程式,稱為蠕蟲(Worm),其最大的特色是它被設計成無須使用者的介入,即可自行進出網路上的電腦主機,透過電腦網路散播自己並感染其他主機。有的蠕蟲會破壞電腦系統內的記憶體內容,使得程式無法執行而造成系統當機。

. 電腦病毒的種類

電腦病毒是一種程式,其能否發揮繁殖與傳染的特性,與它要破壞或感染的電腦作業系統有關。電腦病毒的種類大致可分為:

檔案型

通常此類病毒是寄生在可執行的程式檔案中,例如,*.COM*.EXE檔,當使用者執行已被感染的程式時,病毒即自行複製自己並散佈出去。

開機型

此類型病毒會將自己複製到磁片或硬碟的啟動磁區。使得病毒可以於每次開機時,最先被載入到記憶體中,這種特性使得病毒可以完全控制DOS的各類中斷(Interrupt),而更有能力進行傳染與破壞。

複合型

此類型病毒啟動磁區型病毒與檔案型病毒的綜合體,所以具備兩種病毒的傳染方式。由於具有此特性,此種病毒具有相當程度的傳染性。

巨集指令型

此類型病毒是利用系統開機後會執行內定的批次檔指令或應用程式的巨集指令的機會傳染。它主要是利用軟體本身所提供的巨集能力來設計病毒,所以凡是具有寫巨集能力的軟體都有巨集病毒存在的可能。

命令處理器型

此類型的病毒主要是感染作業系統的命令處理器檔,只要命令處理器被病毒感染,所有與系統溝通的過程皆有可能被病毒用來作為破壞或傳染的途徑。

. 電腦病毒的案例研究

常使用網路的使用者,應該對去年轟動一時的紅色警戒Code Red、娜坦病毒Nimda以及今年的求職信病毒Klez都記憶猶新吧!Code Red造成網路頻寬壅塞、伺服器當機、耗盡路由器的記憶體,使得低階路由器效能被拖垮甚至當機。Nimda感染途徑與擴散速度超越Code Red,感染後更易成為駭客攻擊的工具。Klez除了會自動移除防毒軟體,還會利用他人名義發送中毒信件,造成非中毒者的名譽損失。以下針對這些病毒,探討其行為模式、預防對策以及清除方式。

1. 紅色警戒

Code Red病毒的主要攻擊對象是微軟公司的IIS Web Server,嚴格地說,應該是利用IIS ServerIndexing Servicebuffer overflow漏洞,可以讓病毒有機會取得機器的控制權。Indexing Service是什麼呢?Indexing Service主要提供IIS簡單的網頁搜尋功能。

(A) 行為分析

Code Red病毒雖然出現新變種,依照他們的程式碼以及攻擊的行為,大致可區分為Code RedCode Red II。以下分別介紹他們的攻擊行為與造成的影響:

A. Code Red

Code Red病毒利用Indexing Servicebuffer overflow漏洞進入IIS Server後,進行的感染步驟如下:

˙在侵入的系統中建立病毒的初始環境。

˙產生一百個threads,前面的九十九個threads主要用來感染其他機器,以散播病毒

˙Code Red病毒在前面的九十九個threads中,利用亂數產生器產生一份IP位址表,因為病毒在產生亂數時使用同一個亂數初始值,所以每一台被感染的機器都會依照同樣的順序感染其他的機器﹔後來的變種病毒改進了此種缺陷,使用更好的亂數產生方式,使得病毒傳播速度加快六倍以上

˙最後一個thread是用來檢查作業系統的語系與版本。如果檢查出系統為Windows 2000英文版,第一百個thread會將首頁置換成『Welcome to http://www.worm.com!, hacked By Chinese!』等字樣,病毒在等待十個小時或者系統重開機後消失,但是仍有可能被另一隻新的Code Red病毒感染。如果系統不是Windows 2000英文版,第一百個thread將會加入其他九十九個thread,以尋找下一個感染目標

˙每一個thread都會檢查電腦的系統時間,如果日期剛好是每個月的20日到28日之間,該thread在感染完其他系統以後,還會對美國白宮的www1.whitehouse.gov網站port 80送出100Kbyte的資料,進行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如果時間為每個月的28日以後,則病毒進入休戰狀態。

B. Code Red II

Code Red II84日出現,除了利用與Code Red一樣的安全漏洞進攻系統外,Code Red II採用了更進步的攻擊手法。其攻擊行為可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感染系統、散播病毒以及植入木馬,分別說明如下:

感染系統

˙取得系統的IP位址,作為下一個階段散播病毒時使用

˙檢查是否為中文繁體版或中文簡體版

˙檢查是否要跳過下面程序,而直接執行散播病毒程式碼

˙檢查之前是否已經被Code Red II病毒感染過的記號,如果已經被感染過,則程式進入休眠狀態

˙如果沒有被感染的記號存在,則建立該記號

˙建立300thread,如為中文系統則建立600thread

˙建立另一個新的thread,重新執行感染系統的程式碼

˙呼叫植入木馬的程式碼

˙進入休眠狀態一天(如果是中文版的話則休眠兩天)

˙自行重新開機,將記憶體中病毒的資料清除,只留下後門及木馬程式

散播病毒

˙檢查系統時間,如果小於20019月,則繼續執行,否則重新開機

˙產生一組亂數IP位址

˙輪流利用八組網路遮罩,與系統IP及亂數IP進行運算,以產生下一個攻擊目標。該八組網路遮罩在機率的分配上,剛好是1/8落在亂數、4/8落在同一個Class C3/8落在同一個Class B

˙利用Non-Blocking的技術,透過網路快速連接目標

˙如果連接成功,將Socket設定回Blocking模式,並且對目標物送出一份病毒碼

植入木馬

˙複製C:winntsystem32cmd.exeC:inetpubscriptsroot.exe

˙複製C:winntsystem32cmd.exeC:progra~lcommon~lsystemMSADCroot.exe

˙建立C:explorer.exe檔案,當系統重新開機後,下一個使用者登入時,則會執行該木馬程式

˙D磁碟機進行上述同樣的動作

˙explorer.exe執行時,會在系統內加上五個機碼,主要是用來配合root.exe開啟後門,讓遠端駭客可以直接遙控電腦

(B) 病毒解除方法

以下介紹微軟的修補程式與清除程式

A. 微軟提供移除Code Red病毒的程式碼,以及不同作業系統所需的修正程式,最後提供幾個檢查方法,以確保將Code Red病毒完全清除,請至該處下載: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support/content/6496.htm

B. 微軟自己研發的清除程式,會刪除IIS Server的一些資料夾或一些非必要的元件,所以如果某些元件仍然需要,在執行這個程式後再重新安裝,請至下面網址下載: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treeview/default.asp?url=/technet/itsolutions/security/tools/redfix.asp

備註:執行上述動作之前,要先拔除網路線,完成後再接上。

2. 娜坦病毒

此病毒主要透過電子郵件自行寄送進行傳遞與感染,搜尋網路上的資源分享進而感染檔案,並利用IIS4.0/5.0的安全漏洞及Code Red II遺留的後門來感染IIS網站。

  1. 行為分析

Nimda病毒感染的對象為Windows 9598MENT以及2000,微軟的產品幾乎是無一倖免。初始的分析中顯示此病蟲除了修改web內容以促進它的繁殖外並無毀滅性的動作,但是也有因網路掃瞄和電子郵件增殖而造成拒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的報告。它透過以下幾種方式散播:

A. 利用email傳染。信件會附加一個readme.exe附件。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readme.exe並不是以附件型態出現在電子郵件中,而且這封電子郵件會出現不固定的主旨及沒有郵件內文,只要打開電子郵件就會被感染。當執行readme.exe檔案時,會在”C:WindowsTemp”內建立meXXXXX.tmp.exe暫存檔。這個檔案是e-mail格式,並且包含病蟲所夾帶的病毒檔案。根據微軟公司的分析,可能入侵點是在Internet Explorer,透過email植入病蟲。

B. 利用資源分享傳染。分享電腦硬碟資料的行為也會造成此病蟲的傳播。此病蟲會自動搜尋網路資源分享檔案當作門戶,傳播到其它系統,自行複製並且執行。

C. 利用”Microsoft IIS 4.0/5.0 directory traversal”的弱點,以及”Code Red II”病毒所留下的後門,從client掃瞄與感染web server。被感染的機器會被放入一份Nimda程式碼。當該病蟲在server上執行時,它會將自己複製一份到執行web內容(如HTMLASP檔)的目錄,名稱為README.EML,並在web內容中加入執行該檔案的指令。

D. 透過瀏覽器從已感染的web server傳染。因為Nimda病毒改變所有web內容的檔案(包括副檔名為 .htm, .html, 以及 .asp等),所以使用者瀏覽網頁後就會下載一份Nimda病毒的程式碼,有些瀏覽器會自動執行該程式並感染該系統。另一種情況是使用者到一些網站後,伺服器會自動下載.EML ( Outlook Express ) 電子郵件檔案,而這封電子郵件的附件就包含了這隻病蟲。這隻病蟲會在被感染的電腦系統開啟一個分享檔案,使用戶的機密資料外洩。

系統一經病毒感染後,Nimda病毒會使用自己的SMTP郵件引擎自行搜尋及寄送病毒給使用者的收件及寄件夾的所有聯絡人。病毒也會改變檔案的格式,自行取代正常的檔案。此病毒還可能造成電腦系統緩慢,連線速度變慢。除此之外,Nimda病毒會將使用者的C磁碟機開放成網路共享的資源,並提供guest使用者擁有root的操作權限。

  1. 預防感染的對策

一般使用者必須準備好預防感染的對策,以下提供幾項建議:

A. 如果收到Readme.exeReadme.com以及Readme.wav郵件的附檔案或透過網路芳鄰感染使用者電腦的*.eml(亂數產生)信件檔案,千萬不要開啟,請立即刪除此郵件。如果您使用微軟IE 瀏覽器,請連接下列微軟公司網站更新 IE 的修正程式: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security/bulletin/MS01-020.asp

微軟公司建議將IE升級至IE5.01 SP2IE5.5 SP2IE6.0以上。再者,也建議關閉 Internet Explorer裏的 "File Download" 功能以防止檔案自動下載。

B. 電腦資源分享會造成Nimda病毒的傳播。建議最好暫時關閉所有的網路分享檔案。如果一定要讓某些人存取系統上的檔案,請確認系統管理員的帳號使用密碼保護,如果密碼是空白,基本上便是提供所有的人可增加檔案到系統的權利。

C. Outlook 2000以及2002請安裝修正程式,如果是Outlook 2000請先安裝SP1,請至微軟網站下載:

http://office.microsoft.com/downloads/2000/outlctlx.aspx

http://office.microsoft.com/downloads/2002/OLK1003.aspx

D. Nimda病毒特別針對IIS伺服器,及使用Unicode Web Traversal大量散播,系統管理者應至以下網站盡速修補IIS 4的安全漏洞及IIS 5.0 的安全漏洞: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Release.asp?ReleaseID=32061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Release.asp?ReleaseID=32011

立刻清除Code Red II的後門程式,請連接至微軟網站下載並執行CodeRedCleanup.exe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Release.asp?ReleaseID=31878

  1. 清除病蟲的方法

相信許多使用者最想問的問題就是,如何偵測我的電腦是否被感染了,如果被感染了又該如何解除呢?微軟公司提供了相關說明與修補程式,請連接至微軟公司的網頁: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support/content/nimda.htm

賽門鐵克目前提供針對Nimda病蟲整合的偵測及修復工具,只需要一個步驟即可下載修復工具將病蟲刪除並修復受損的檔案。請到網站自行下載:

http://www.symantec.com/avcenter/tools.list.html

趨勢科技也提供了清除病毒的程式碼,使用者可連接至趨勢網站下載:

http://www.trend.com.tw/corporate/techsupport/cleanutil/index.htm

3. 求職信病毒

此病毒的新變種利用電子郵件的方式迅速在亞洲地區擴散,由於知名的防毒軟體均未能事先預防,因此受災狀況相當嚴重。

  1. 病毒行為分析

求職信病毒不同於以往的病毒攻擊方式,以前的病毒是透過e-mail 傳播並執行e-mail 中的附加檔案,才會導致電腦遭受病毒感染。求職信變種病毒利用微軟outlook 信件閱讀及預覽功能,啟動網頁瀏覽器IE5,再透過IE5的漏洞,達成傳播病毒的目的,所以即時使用者不執行e-mail 中的附加檔案,只要預覽病毒信件,就會使電腦受到病毒感染。

當電腦受到此病毒的感染之後,病毒會大量寄發郵件給電子郵件通訊錄中的人,特別的是,病毒信件的寄件者將不再是中毒者本身,而會隨機抓取通訊錄中其中一個來充當寄件者,如此一來便會出現沒有中毒者被冒名發送中毒信件的狀況,造成非中毒者名譽上之損失。此外,此病毒還會移除防毒軟體的開機登錄機碼,並移除防毒軟體的病毒定義碼檔案,使得防毒軟體的自動防護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並且在中毒電腦中植入不該出現的執行檔,讓電腦即使沒有開啟電子郵件程式,只要能上網,就會不斷的發出病毒信件。

俄國的防毒公司Kaspersky Labs於四月十九日表示,WORM_KLEZ.H病蟲的威脅特別嚴重,這隻病蟲會掃描受感染的電腦,將電腦中的檔案附加在受感染的電子郵件寄出,導致受害者的機密資訊會隨著不肖的程式而散播。

  1. 預防感染的對策

A. 立即安裝IE5的安全修復程式,或是升級到IE6(請使用者注意的是,不是直接升級到IE6就可高枕無憂了,升級之前必須先安裝好安全修護程式,請參考下列網站

http://www.microsoft.com/technet/security/topics/NimdaIE6.asp

B. 啟動防毒軟體之病毒碼即時更新功能,或隨時手動更新病毒碼。

C. 關閉outlook/outlook express 預覽信件功能

˙outlook : 關閉"檢視/預覽窗格" "檢視/自動預覽"

˙outlook express : 關閉"檢視/版面配置/預覽窗格/顯示預覽窗格"

  1. 清除病毒的方法

A. 關閉資源分享功能。

B. Internet Explorer (IE) versions 5.01 5.5用戶請連接至微軟網站更新修正程式。

C. 關閉所有正在執行的程式,包括防毒軟體。

D. 連接至趨勢科技病毒清除網頁:

http://www.trend.com.tw/corporate/techsupport/cleanutil/index.htm

下載清除程式fix_klez401.zip,儲存至一暫存資料夾中並解壓縮。

E. 開啟MS-Dos模式,並切換路徑至放置該清除程式的目錄。

F. 執行CLN_KLEZ.BAT

G. 重新啟動電腦並使用掃瞄軟體掃瞄所有檔案,並將掃瞄的受感染檔案刪除。

(五)參考資料

  1. 資訊安全入門”賴溪松、葉育斌編著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Network DoS/Ddos 攻擊及預防方法之研究”楊子翔、蔡錫鈞,TANET 2000研討會論文集

  3. 網路的攻擊與防護機制”張智晴、林盈達, TANET 2000研討會論文集

  4. 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第18期通訊

  5. 「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技術服務中心」網站之安全資訊

  6. 「網路安全危機處理研發中心」網站之安全資訊

1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