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網址http://en.tp.edu.tw/teachmethod/
英語教學法(未列出的教學法此網站皆有詳細介紹)
(一) 傳統的英語教學法:
1. 文法翻譯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2. 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3. 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教學觀:
在結構學派的理論中,〝語言〞被視為一組在聲韻、構詞、句法上彼此關連,又能用來傳情達意的結構體。在這個結構體中,每個組成份子之間都有直線性的關連,並受到上一層級語言結構的規範。因此,根據結構學派的觀點,學習語言就是去學習標的語之組成結構及其規則。
當然,ALM的興起除了大受結構學派的影響之外,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也是其理論根基之一。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學習的模式(包括學習語言在內)是由下列三個元素所形成:刺激(stimulus;
L2);反應(response;
學生對L2的反應和表現);強化(reinforcement;老師或同學的稱讚,或使用L2的自信心)。換言之,要學好一種語言,就是要去學習一整套正確合宜的刺激—反應語言模式。
ALM是聽說教學先於讀寫教學;它較重視結構(form)與形式(structure)如時態、語法、句型結構,卻較不重視意義(meaning);械式的練習(drills)對學生的歸納能力有很大的幫助。(4)字彙和句型的教學必須在L2的文化情境當中。
教學活動與學習型態
對話(dialogues)與機械式的練習(drills)是ALM最常見的教學活動。對話可以為L2中的生字或句型提供切合的情境,教師亦此來糾正學生的發音、重音、語調或節奏。對話中出現的重要句型通常會再獨立抽出,化為各樣的練習題。學生的責任就是覆誦,然後記熟。
(二) 現代的英語教學法:
1. 默式教學法(The Silent Way)
2. 暗示感應教學法(Suggestopedia)
3. 肢體反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教學觀:
Asher認為,語言是由一群具體和抽象的元素所組成,而學習者只要學習文法及具體的的元素(如祈使句中的〝動詞〞和具像名詞)即可。在學習理論方面,(1)Asher認同行為學派刺激—反應理論;(2)Asher 指出,小孩子在還沒學會說話之前,會先以回應父母的命令祈使句來學習聽力,待聽力理解能力成熟之後,便能自然而然地開口說話;(3)學習L2通常為左腦負責的工作,但是Asher認為小孩子既然常透過手勢和肢體動作(由右腦負責)的輔助來習得L1,成人也應該多藉助右腦負責的肢體活動的搭配來學習L2;(4)驅除學習L2的緊張壓力,營造如同學習母語般的輕鬆環境。
教學目標
TPR的總體目標是要透過祈使句搭配肢體動作的練習來培養初級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學目的強調的是學生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義”而非“結構”(與ALM剛好相反)
4. 團體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5.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教學觀:
CLT認為,語言包含了〝溝通能力〞和語言所處的〝文化社會意涵〞,其功用則包括了功能性(fun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規範性(regulatory; 指用言語限制他人行動)、互動性(intera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想像性(imaginative; 指用言語創造出想像世界)以及再現性(representative; 指用言語溝通、呈現訊息)等多種用途。其中,〝溝通能力〞還可細分為文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也就是字彙、構詞、語法的能力)、社會性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對溝通者本身的角色、說/ 聽者雙方所共同知道的背景資訊、以及溝通互動之意旨等的瞭解)、言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如何根據聽/ 說者雙方間的關係來闡釋訊息、如何將意義呈現等之能力)、和溝通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只指如何開始、終止、延續或修正溝通過程的能力)。
為了能培養以上所述這些能力,CLT主張下列三種學習原則:(1)溝通原則---實際的溝通情境會增強學習效果;(2)任務原則---藉由語言溝通來完成任務的學習型;(3)意義原則---教學內容對學習者能產生意義者較能增強學習效果。
教學活動與學習型態
只要是能藉由語言溝通來完成某項任務工作的活動,都可能出現在CLT的教學中。這些活動另可區分為功能性和社會互動性兩大類。功能性的活動包括看圖做比較、訊息互補(information gap)、自由選擇(free choice)、看圖重組、找出圖中遺漏的部分、合力完成一幅圖、按照指示做動作等:社會互動性的活動則例如會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即興表演、辯論、虛擬情境等。
6. 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
教學觀:
1)先天習得—後天學習假設(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先天習得是指幼兒在成長環境中因聽懂了母語,而能用母語做出有意義的溝通,進而自然而然習得母語的過程;後天學習是指藉由意識的控制來學習的過程;(2)語言監控設(monitor hypothesis)---先天習得的語言系統可以啟發引導人開口說話,但是後天學習的語言系統只能作為用來修正、檢查語言表達的監控系統;(3)學習的自然順序假設(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幼兒學習母語中的字彙和文法有其一定的順序,而學習第二外國與時也有類似的進階程序;(4)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所謂的〝輸入〞,指的就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課程內容。NA認為要自然習得一個語言,學生所接收到的訊息內容中應該有一部份為學習者已知的成分,另外一小部分則為比學習者目前程度在略高一級的內容(〝i + 1〞;i表示學生目前的程度,1表示比目前程度稍高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進步;(5)情緒門閥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認為學習者的心情和態度是一個足以影響學習品質的重要因素。當情緒門閥(恐懼、害羞等負面情緒)的指數低時,學習效率就提升;反之,則降學習內容的品質。
教學活動與學習型態
NA的教學活動可說是集合各家教學法之大成,只要它們能符合〝i + 1〞的課程內容原則,並可活絡教學氣氛、降低情緒門閥指數者,都可以被收納在NA中。例如:TPR的祈使句活動、DM中用來引導學生問/ 答的手勢和肢體動作,以及CLT中學生互通訊息以完成任務的團體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