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考風向球
生物科
鄭惠文/新竹女中
1050648 4
2 6 戰地記者龍騰報導 今年生物科考題較往年不同,因配合整體學習概念的層次性和順序性,以99課綱進行微調,微調後的章節內容變動幅度不小,也刪除某些與他科重疊和過於艱澀的內容,例如:被子植物的世代交替、懷孕與分娩等。對師生而言,簡化課程內容的確減輕了壓力,唯筆者在實際進行動、植物生殖內容教學時,仍有一些不甚流暢的關卡,如以往將減數分裂安排在生殖內容之前,但新課綱將減數分裂安排在第四章。因此,教師還是得視實際教學現場自行調整。 此外,將99課綱中第二章遺傳往後挪至第四章,也影響了命題的題型,「遺傳」、「演化與生物多樣性」等章節改為第二部分命題,「植物的構造與功能」、「動物的構造與功能」等章節改為第一部分命題。在本次出題看來,大多考題著重基礎知識,只要了解課本知識內容,這些題目不難掌握,較少出現的實驗題也考了兩題(學測第24與46題),有利於平時就有實驗操作經驗的學生,歷年都有出現的圖表分析題學生得要多花一些時間,了解題幹敘述與圖表之間的關係才能作答,綜合題出現長久以來關注的環境議題「全球溫暖化」(學測第37~40題),涵蓋生物、化學、物理與地球科學教材,是很活用的跨科綜合題,該題型能讓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與生活息息 相關。 本次試題難易度偏中上程度,有少數內容超出基礎生物範圍,選項鎖碎, 學生仍需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平時就要鍛鍊統整歸納的能力,才能在 大考試題中脫穎而出。 106年1月26日 龍騰網站 可下載檔案
本次試題範圍在各章節分配平均,大部分考題程度偏中等,統整歸納的題型較多,少數考題因涉及選修生物或跨科內容,對只具備高一與高二程度的學生而言,較不易作答,例如:學測第5題有關母親及胎兒Rh血型的內容在基礎生物中未提及,學生只能憑著抗體與抗原之間的概念去判斷,此題偏難。另外,學測第41題B選項牽涉連鎖概念,已是選修生物遺傳的內容,學測第42題考氫鍵的概念,此題偏向指考題型,學生不易作答,其中C選項有關轉譯過程,學生大多不具備有氫鍵形成與打斷的概念,考題偏細,同題D選項涉及脫水形成糖苷鍵的概念,學生也多半不知。除此之外,探討活動的實驗題考了兩題,一為生殖腺的觀察(學測第24題),另一為洋蔥根尖的有絲分裂過程(學測第46題),這有利於平時有進行實驗課程的學生,也希望教師能夠重視實驗課程,能帶領學生進行實驗課程,讓學生多加練習實驗紀錄簿的書寫,有利於加深印象與課本知識連結。
此外,這一次遺傳內容的考試皆未涉及演算部分,這一點符合課綱精神,但仍有部分課程內容沒有涵蓋,例如:第一部分考題未出現的範圍包括呼吸作用、植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呼吸與排泄、感應與協調;第二部分未出現的範圍則包括演化論、生物多樣性等內容。同時,也沒有出現該年度流行的時事題,像是「PM2.5」、「流行性感冒病毒」、「登革熱」等內容。雖然本次試題沒有涵蓋上述內容,但未來仍有機會捲土重來,像是演化論與生物多樣性依然是熱門考題,我們應中規中矩,按部就班的詳讀每一章節。
實力的養成必須靠平日的累積,教師於平時教學時,可融入新聞時事,像是歷久不衰的「病毒」議題(流感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環境賀爾蒙」以及近來困擾民眾的「懸浮微粒PM2.5」,都是教師可融入教學的熱門話題。
在107課綱即將上場的這些倒數學測,考題皆有指考化的趨勢,學生平時的演練功夫要扎實,無論考題如何變化,都希望學生能將自然學科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要關心時事,要將生物學與事實連結。總而言之,學測考題仍以測驗學生是否具備理解、判讀與分析資料和圖表的能力為主,因此,學生要多加強閱讀習慣,閱讀題目時要仔細留意答案是要求選擇正確選項或是錯誤選項。另外,實驗要認真參與,動手實作的過程最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撰寫實驗紀錄簿,都有助於自己在理解、分析、繪製圖表方面更加突出。
表 106年生物考題試題分析總表
題號 | 原學測題號 | 出處(冊)章 | 難易度 | 試題型式 | 配分 | 評量層次 | 備註 |
1 | 1 | 基礎生物(上)一 | 中 | 單選 | 2 | 知識、理解 | |
2 | 2 | 基礎生物(上)二 | 中 | 單選 | 2 | 知識 | |
3 | 3 | 基礎生物(上)二 | 易 | 單選 | 2 | 知識 | |
4 | 4 | 基礎生物(上) 一、二 | 中 | 單選 | 2 | 知識、理解 | |
5 | 5 | 基礎生物(上)三 | 難 | 單選 | 2 | 理解、分析 | 圖表題、需精熟 |
6 | 6 | 基礎生物(上)三 | 中 | 單選 | 2 | 知識、理解 | |
7 | 23 | 基礎生物(上)一 | 中 | 多選 | 2 | 知識 | |
8 | 24 | 基礎生物(上)三 | 中 | 多選 | 2 | 知識、實作 | 需精熟、實驗題 |
9 | 25 | 基礎生物(上)三 | 中 | 多選 | 2 | 知識、理解 | |
10 | 37 | 基礎生物(下)六 | 中 | 單選 | 2 | 知識、理解 | |
14 | 41 | 基礎生物(下)四 | 中 | 多選 | 2 | 知識、理解 | 需精熟 |
15 | 42 | 基礎生物(下)四 | 難 | 多選 | 2 | 知識、理解 | 需精熟、部分選項超出範圍 |
16 | 43 | 基礎生物(下)五 | 中 | 多選 | 2 | 知識、理解 | |
17 | 44 | 基礎生物(下)五 | 中 | 單選 | 2 | 知識、理解 | 圖表題 |
18 | 45 | 基礎生物(下)六 | 中 | 多選 | 2 | 理解、分析 | 圖表題 |
19 | 46 | 基礎生物(下)四 | 中 | 單選 | 2 | 知識、實作 | 實驗題 |
20 | 47 | 基礎生物(下)六 | 中 | 多選 | 2 | 知識、理解 | 需精熟 |
一、單選題 (此份試卷解題係依據大學考試中心於106年1月22日所公告之答案為主)
說明:第1題至第6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能量的獲得與轉換
ATP 在細胞內扮演能量收支的角色,下列有關生物細胞內ATP
分子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一分子的ATP含有1個高能磷酸鍵 (B)雙醣分子轉變成單醣時需要ATP才能進行 (C)當ATP/ADP的值偏高時可合成體質 (D)植物行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生的能量分子只有ATP (E)碳反應要在光照的環境下才能產生足夠的ATP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1-4 細胞及能量。
【UPUP】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焦點7 細胞及能量 第26頁經典範例1。
解題觀念:細胞進行能量轉換的過程與ATP分子的結構。
答 案:C
解 析: (A)具有兩個高能磷酸鍵。(B)雙醣轉變成單醣為分解作用(釋能反應),此時釋出的能量會促使ADP形成ATP。(C)ATP/ADP比值偏高代表ATP充足,細胞可進行合成反應,本選項正確。(D)光反應產生的高能分子有ATP與NADPH。(E)無論是否於光照環境下,在ATP與NADPH高能分子充足的狀態下,碳反應皆可進行合成醣類。
2 維管束植物的定義
下列何者為維管束植物都有的構造?
(A)花
(B)葉
(C)種子
(D)果實
(E)花粉管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2-1植物的營養構造與功能、2-2 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UPUP】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第74頁精選試題多選4。
解題觀念:各種維管束植物所具備的構造。
答 案:B
解 析: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上植物皆具備的構造為葉。
(A)花為被子植物(又稱開花植物)的特有構造。
(C)種子為被子與裸子植物皆有的構造。
(D)果實為子房發育而來,為被子植物特有構造。
(E)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皆具有花粉管。
3 植物繁殖的方式
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何者是有性生殖?
(A)西瓜利用種子繁殖
(B)番薯的塊根繁殖
(C)蓮藕的莖繁殖
(D)使茶樹枝條發根,種植後產生新植株
(E)取金線蓮部分組織,誘使發根發芽長成新植株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2-2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UPUP】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焦點3 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第56頁經典範例1。
解題觀念: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差異。
答 案:A
解 析:種子為受精作用後發育而成的構造,屬有性生殖。其他選項中以塊根、莖、枝條、組織培養等方式繁殖皆屬無性繁殖。
4 植物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
植物行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很大,下列何項敘述最不合理?
(A)溫度影響水分蒸散量的高低 (B)溫度影響氣孔開口的大小 (C)溫度影響二氧化碳吸收的速率 (D)溫度影響酵素反應的活性 (E)溫度影響光反應步驟的多寡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1-4 細胞及能量;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2-1 植物的營養構造與功能。
【UPUP】第二章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焦點3 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第56頁經典範例1。
解題觀念:光合作用中反應物如何受溫度調控。
答 案:E
解 析: (A)溫度影響植物蒸散量與光合作用有關,因水分為光反應中的反應物。(B)(C)在一定範圍內,溫度愈高,氣孔開口愈大,影響了氣體與水分進出,也影響了光合作用中所需的二氧化碳與水分。(D)碳反應所需的酵素受溫度調控。(E)此選項最不合理,光反應步驟的多寡為固定,不受溫度影響。
5 抗體與抗原的關係
在血型系統中,Rh也是一個重要因子。根據紅血球表面是否具有Rh抗原可分為Rh陽性(Rh+)和Rh陰性(Rh-),其抗原與抗體的分布情形如附表1。此外,已知孕婦的血液不與胎兒的血液直接相流通,但若該孕婦血液內具有D抗體,則有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中。且已知生產過程,經由傷口,胎兒的部分血液可能進入母親的血液中。附表1為不同Rh血型的抗原與抗體分布情形;附表2為母親及其所懷胎兒之血型情況,請由抗體與抗原關係,判斷在正常情況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表1
特徵 血型 | 紅血球表面的Rh抗原 (簡稱D抗原) | 血漿中抗Rh抗原的抗體 (簡稱D抗體) |
Rh+ | 有 | 無 |
Rh- | 無 | 無 |
表2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案例四 | |
母親 | Rh+ | Rh+ | Rh- | Rh- |
胎兒 | Rh+ | Rh- | Rh+ | Rh- |
(A)案例一的懷孕過程,母親會產生D抗體 (B)案例二的懷孕過程,母親會產生D抗體 (C)案例三在生產後,母親有機會產生D抗體 (D)案例四在生產後,母親有機會產生D抗體 (E)案例四母親的血液中若含有D抗體,則會引起紅血球凝集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4 防禦。
【UPUP】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第128頁精選試題單選23。
解題觀念:紅血球表面呈現抗原與血漿中抗體的關係。
答 案:C
解 析: (A)母親為Rh+,表示紅血球表面具有Rh抗原(D抗原),因此不會產生D抗體。
(B)母親為Rh+,表示紅血球表面具有Rh抗原(D抗原),因此不會產生D抗體。
(C)母親為Rh-,紅血球表面沒有Rh抗原(D抗原),但胎兒為Rh+(胎兒的紅血球表面具有D抗原),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接觸到胎兒紅血球表面的D抗原,有機會在母親體內產生D抗體。
(D)母親與胎兒皆為Rh-,紅血球表面皆無Rh抗原(D抗原),沒有機會在母親體內產生D抗體。
(E)案例四的母親為Rh-,紅血球表面沒有Rh抗原(D抗原),若血漿中出現D抗體,因無D抗原與之結合,也不會有血液凝集的現象。
6 血液的成分
某人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護士採血並置入含適當的藥物使血液不凝集,且不改變血液原始狀態的試管中。此試管離心後,收集上層的液體。下列何種物質最不易存在於此上層液中?
(A)水
(B)抗體
(C)電解質
(D)血小板
(E)血漿蛋白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1 循環。
【UPUP】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焦點1 循環。
解題觀念:血液分為血漿與血球,要知道血漿與血球分別有何成分與其比重關係。
答 案:D
解 析:抽血後加入抗凝血劑靜置一段時間,血液分為上層血漿(約占55%)與下層血球(約占45%)。(A)(B)(C)(E)皆為血漿的成分,只有(D)血小板(為血球)分布於下層。
二、多選題
說明:第7題至第9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2分;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n-2k)/n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7 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下列物質進入細胞的方法,哪些正確?(應選2項)
(A)水以滲透作用進入仙人掌之根細胞 (B)氧經由簡單擴散進入狗之肺泡細胞 (C)酒精經主動運輸通過人腦細胞之細胞膜 (D)澱粉由運輸蛋白進入馬鈴薯之塊莖細胞 (E)碘離子以促進性擴散進入海帶之葉狀體細胞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1-3 細胞的生理。
【UPUP】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焦點5 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第17頁經典範例1。
解題觀念:小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分為擴散作用與主動運輸。
答 案:AB
解 析: (C)酒精為小分子脂溶性物質,以簡單擴散通過細胞膜。(D)澱粉為大分子,需分解為單醣或雙醣後,才能經過運輸蛋白通過細胞膜。(E)海帶以主動運輸方式吸收環境中的碘離子。
8 生殖系統與減數分裂
某人製備老鼠睪丸的組織切片後,拍攝照片一張,並標示甲~丙三種細胞類型如附圖。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甲細胞具有雙套染色體
(B)甲細胞行有絲分裂形成乙型細胞
(C)乙細胞具有減數分裂的能力
(D)乙細胞之形態近似貯存於副睪的生殖細胞
(E)丙細胞於青春期受損,可能導致第二性徵發育不全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探討活動3-2 生殖腺及生殖細胞的觀察。
【UPUP】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焦點10 生殖腺及生殖細胞的觀察 第125頁經典範例2。
解題觀念:睪丸的構造與功能。
答 案:ADE
解 析: (A)甲為精原細胞,尚未進行減數分裂,為雙套染色體。(B)甲細胞進行減數分裂。(C)乙為精子,已完成減數分裂。(D)精子會暫時貯存於副睪。(E)丙為間質細胞,分泌睪固酮,影響第二性徵的表現。
9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王同學的午餐共有下列五項:牛排、麵包、薯條、可樂及芭樂,進食後哪兩項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最先開始被消化?(應選2項)
(A)牛排 (B)麵包 (C)薯條 (D)可樂 (E)芭樂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上) 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2 消化。
【UPUP】第三章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焦點2 消化 第87頁經典範例1。
解題觀念:澱粉類食物最先於口腔中消化。
答 案:BC
解 析: (A)牛排富含蛋白質,最初於胃進行消化(胃蛋白酶)。(B)麵包與(C)薯條富含澱粉,最初於口腔進行消化(澱粉酶)。(D)可樂含有雙醣(蔗糖),於小腸處進行消化(雙醣酶)。
(E)芭樂含有雙醣(蔗糖),於小腸處進行消化(雙醣酶)。
三、綜合題
說明:第10題至第13題,每題2分,每題均計分,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n-2k)/n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0-13為題組
溫室效應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氣中能夠吸熱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尤其是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不但吸熱效率高而且也因人類活動而持續攀升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多種來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碳酸鹽受熱、動、植物的呼吸作用、酵母菌發酵以及火山爆發等。附圖為溫室效應的簡化模型之一(圖中數據的單位為W/m2),展現了自然界,包含了太空、大氣與地表(水、陸平均)之間的能量流向與功率,以及溫室效應。
極地環境對於暖化極為敏感,因為只要溫度稍高於冰點,水就從固相轉變為液相,整個極地環境賴以維繫的冰與凍土,就開始瓦解。封存於冰與凍土中大量的碳,也將會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溫室氣體形式大量釋出;此外,有機物如長毛象等動植物遺體,不僅因升溫而露出或解凍,亦將被微生物分解而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極地因暖化解凍釋出的溫室氣體,雖不在早期溫室效應危害的預估之中,但因其量大而且是個惡性循環,大大的增強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的危害程度與速率。依據以上敘述,回答10-13題。
10物質的循環
下列有關微生物分解長毛象遺體的因素,何者的影響最小?
(A)光照度
(B)曝氣度
(C)溫度
(D)溼度
(E)pH值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六章生物與環境 6-2 生態系。
【UPUP】第六章生物與環境 焦點3 生態系的組成與功能。
解題觀念:微生物生長受環境因子的調控。
答 案:A
解 析:本題可從微生物受哪些環境因素影響其生長狀況進行作答,其中(B)曝氣度、(C)溫度、
(D)溼度、(E)pH值皆明顯影響微生物的生長,而(A)光照度影響程度最低,特別是本題處於極地區域的微生物,其生長狀況在是否有光環境下影響不大。
11由題意敘述寫出對應的反應
下列哪一項不是產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學反應?
(A)
CaCO3(s)→
CaO(s) + CO2 (g)
(B) C6H12O6
(aq)→ 2
C2H5OH(aq) + 2CO2 (g)
(C)
C6H12O6 (aq) + 6 O2 (g)→
6 CO2 (g) + 6 H2O(l)
(D) CH4
(g) + 2O2 (g)→
CO2 (g) + 2 H2O(l)
(E) Fe2O3
(s) + 3 CO(g)→
2 Fe(s) + 3 CO2 (g)
出 處:龍騰版基礎化學(二)全 第四章化學與化工 4-2
化學與永續發展。
【逆轉勝】化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第8單元 8-2
化學與永續發展 第188頁焦點1。
解題觀念:了解產生CO2的主要化學反應。
答 案:E
解 析:題幹的第一段有提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多種來源,……」
可知產生CO2的主要化學反應有等(A)(B)(C)(D)途徑
(A)碳酸鹽受熱:CaCO3(s)CaO(s)
+ CO2(g)
(B)釀酒發酵:C6H12O6
(aq)→2C2H5OH(aq)
+ 2CO2(g)
(C)呼吸作用:C6H12O6(aq)
+ 6O2(g)→
6CO2(g) + 6H2O(l)
(D)甲烷燃燒:CH4(g)
+ 2O2(g)→
CO2(g) + 2H2O(l)
而(E)並未在題幹提到CO2的主要來源之一。
12能量流與熱平衡
附圖中X為地表每單位面積轉移給大氣的熱量功率。依據附圖的資料與能量守恆律,並以W
/ m2為單位時,X的數值最接近下列何者?
(A)
452
(B)
492
(C)
324
(D)
235
(E)
168
出 處:龍騰版基礎物理(一)全 第七章能量。
【逆轉勝】高中物理學測總複習講義 第7單元功與能量。
解題觀念:土地與海洋溫度不變時,其得到與失去的能量相等。
答 案:A
解 析:土地與海洋維持恆溫(14C),所以進入土地、海洋的熱量功率168+324等於離開土地、海洋的熱量功率X+40,所以X=452。
13全球暖化
人類活動導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增強大氣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下列相關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全球暖化造成聖嬰現象,使東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溫度偏高
(B)使用煤炭會排放二氧化碳,也會產生懸浮微粒,兩者皆一定會使地球的大氣增溫
(C)減少食用牛肉也可以減緩暖化,主要是可以減少牛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D)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與甲烷外,還有水氣及氟氯碳化物等
(E)全球暖化造成大氣臭氧層破洞,國際締約通過蒙特婁議定書禁用氟氯碳化物
出 處:龍騰版基礎地球科學(上) 第七章全球氣候變遷 7-3
全球暖化。
【嘿皮go】地球的演化與變遷 第十四章地球氣候的變遷 14-4 短期氣候變遷。
解題觀念:全球暖化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及減碳政策。
答 案:CD
解 析:(A) 聖嬰現象的成因和赤道東風的變化較為相關,全球暖化可能會影響聖嬰,但無絕對之因果關係。
(B) 懸浮微粒會減少陽光入射量,有降溫效果。
(E)臭氧層破洞主要是氟氯碳化物引起,和全球暖化無關。
說明:第14題至第20題,每題2分。單選題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
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此部分得分超過48分以上,以滿分48分計。
14性狀的遺傳
下列有關基因或遺傳因子與遺傳關係之推論,哪些正確?(應選2項)
(A)孟德爾的遺傳試驗中,豌豆之遺傳因子有顯隱性之分 (B)孟德爾實驗中的種子形狀和顏色,兩基因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 (C)人的身高是由多基因所控制,而每一基因仍維持顯隱性 (D)引起紅綠辨色力異常的等位基因位於Y染色體,故男性發生辨色力異常的機率較女性高 (E)依孟德爾獨立分配律,人的族群中AB:A:B:O之血型比應為1:3:3:9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四章遺傳 4-2 性狀的遺傳。
【UPUP】第四章遺傳 焦點2 孟德爾遺傳、焦點3 其他遺傳方式。
解題觀念:孟德爾遺傳法則、多基因遺傳、性聯遺傳、ABO血型遺傳。
答 案:AC
解 析: (B)兩基因位於同一條染色體為連鎖,為摩根實驗證實。孟德爾的遺傳實驗並未有連鎖概念。(D)引起紅綠辨色力異常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E)控制ABO血型的基因有IA、IB與i,其中IA與IB為等顯性基因,該血型基因的遺傳比例並非符合1:3:3:9之關係。
15
DNA的構造與功能、基因的表現
下列哪些事件中有氫鍵被打斷的現象?(應選3項)
(A)DNA的複製 (B)DNA的轉錄 (C)mRNA的轉譯 (D)葡萄糖合成麥芽糖 (E)連接酶將兩段DNA黏合的過程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四章遺傳 4-3 遺傳物質。
【UPUP】第四章遺傳 焦點4 染色體學說、焦點5 基因表現。
解題觀念:DNA的分子構造與轉錄轉譯的過程。
答 案:ABC
解 析: (A)DNA複製過程中要先將雙股DNA之間的氫鍵打斷,以單股DNA為模板合成新股。
(B)轉錄過程中將某段雙股DNA之間的氫鍵打斷,以其中一股DNA為模板合成RNA。
(C)轉譯時,因tRNA反密碼子與mRNA密碼子互補配對,該含氮鹼基配對過程涉及氫鍵形成,待兩胺基酸形成肽鍵後,配對任務結束,則氫鍵打斷,tRNA離開。(D)兩分子葡萄糖脫水形成一分子麥芽糖,中間形成糖苷鍵,並未涉及氫鍵的打斷。(E)連接酶的作用是連結DNA骨架中磷酸根與五碳醣中第三個碳的氧原子,形成磷脂鍵。
16生物的分類系統
依據「界、門、綱、目、科、屬、種」之生物分類系統,若從某個「科」的成員中逢機採取兩個樣本,其基因差異(距離)通常會高(大)於下列哪些分類階層?(應選2項)
(A)目
(B)綱
(C)門
(D)物種
(E)屬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五章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5-2 生命樹。
【UPUP】第五章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焦點2 生命樹(親源關係樹)。
解題觀念:林奈的層級分類系統。
答 案:DE
解 析:依據林奈的層級分類系統,同一種的生物基因差異愈小,再來是同一屬的生物基因差異較大,而同一科的生物基因差異又更大些。
17生命樹
附
圖為脊椎動物之演化關係圖,下列四類動物依序填入1~4之位置,何者正確?
(A)狗、蛇、猴、雞 (B)蛇、雞、狗、猴 (C)雞、狗、蛇、猴
(D)蛇、猴、雞、狗 (E)蛇、狗、雞、猴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五章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5-2 生命樹。
【UPUP】第五章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焦點2 生命樹(親源關係樹) 第190頁經典範例2。
解題觀念:生命樹反映的物種親緣關係。
答 案:B
解 析:猴與人皆為同綱(哺乳綱)同目(靈長目),親緣關係最近,為圖中4;狗與人為同綱(哺乳綱)不同目,為圖中3;再來是雞與人的親緣關係較蛇來的近,因此雞為圖中2,蛇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遠,為圖中1。
18族群的特徵
假設附圖1為臺灣地區人口之實測(實線)及預測(虛線)圖,附圖2為該地區在103年之不同年齡的人口數量分布圖。又設民國110年之人口約為2000萬人,且死亡率在人口最多的年齡後遞增。依圖1及圖2所示,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圖1 圖2
(A)民國105年臺灣地區人口仍在成長 (B)民國110年時的出生率約為20% (C)民國115年時圖2曲線的高峰向右移 (D)民國125年後人口減少速率加快 (E)臺灣地區人口的成長曲線為典型之S型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六章生物與環境 6-1 族群與群集。
【UPUP】第六章生物與環境 第231頁精選試題單選10。
解題觀念:族群成長曲線、年齡分布。
答 案:ACD
解 析: (B)民國110年的出生數約為20萬人。(E)依題目所提供的資料,該人口數會遞減,族群成長曲線非S型。
19有絲分裂
有關探討活動「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染色體」的實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正處於有絲分裂狀態的細胞都集中在根尖最前端的2層細胞 (B)當細胞中可以觀察到染色體時,也可以看到細胞核 (C)當染色分體互相分離時,染色體之形狀為趨向兩極的V型 (D)視野下約有90%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且染色體明顯可見 (E)根尖細胞相當大,不需染色即可觀察到有絲分裂進行中的細胞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四章遺傳 探討活動4-1 染色體的觀察。
【UPUP】第四章遺傳 焦點7 實驗:染色體的觀察 第168頁經典範例2。
解題觀念: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答 案:C
解 析: (A)根尖最前端為根帽(保護構造),有絲分裂主要發生於生長點(分生組織)。(B)若觀察到濃縮狀態的染色體,表示該細胞核仁與核膜已消失,無法觀察到細胞核構造。(D)約90%細胞處於間期,未分裂狀態,染色質呈絲狀。(E)仍須經過染色才可清楚觀察染色體的分布。
20群集與生態系
下列有關生態系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理想環境下的族群隨時間而發展,會先歷經對數成長,然後逐漸適應達到平衡
(B)群集通常隨時間發展而使物種數減少,並產生顛峰群集的過程稱為消長
(C)生態系的營養階層是指某一物種在系統內所囊括營養成分的多寡
(D)生態系的碳循環中,生產者會注入碳源,也會將碳排出系統
(E)臺灣不同海拔高低的陸域生態系分布,大約可與全球不同緯度高低的陸域生態系相互比擬
出 處:龍騰版基礎生物(下) 第六章生物與環境6-1族群與群集、6-2 生態系、6-3多樣的生態系。
【UPUP】第六章生物與環境 焦點3 生態系的組成與功能。
解題觀念:消長、生態系的動態平衡、碳循環、臺灣的陸域生態系。
答 案:DE
解 析: (A)理想環境下,有足夠的資源使族群數量無限制地成長。
(B)消長達顛峰群集的過程中,通常物種數會增加。
(C)營養階層指該物種的攝食階層,例如:生產者為第一級營養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