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會學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教師:王雅各
民國九十七年秋
上課時間:星期二上午十時十分至下午一時
辦公室電話:8674-7061
辦公室傳真:2673-9778
住 家傳真:2339-5851
辦公室時間:預約
主題介紹:
藝術是每一個人類社會都有的產物。除了實質的成果(藝術品)之外,藝術它也包含了整個社會的人對於藝術形成的原因、形式、理論、人和評估、欣賞等所有的觀念、制度、訓練過程和藝術品種類的總合。因為如此,社會學對於藝術的探討就顯得革外重要。著重在群體的人以及她/他們所製造出來的有形和無形物品,社會學對於藝術的興趣含蓋了審美觀念(什麼是藝術、什麼東西才能被稱為藝術品,為什麼?)、從事的人(誰是藝術家、誰又可被稱之為「藝術評論家」)、社會一般大眾、藝術品的種類以及它和人的關係、藝術家如何產生等問題。進一步來說,藝術社會學把藝術視為是一個社會機構(制度,institution ),並從鉅視和微視的層面來看這個社會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譬如宗教、政治、經濟、教育和日常生活等的關係。
個別的藝術家、特定的形式、和針對某一個社會所做的一種藝術品介紹是微視藝術社會學探討的對象。審美觀念、藝術理論體系、藝術品拍賣和收藏制度、以及藝術和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則是鉅視藝術社會學關懷的目標。以上的區分僅是為了便於探討所行的舉措,事實上鉅視和微視的界限有時很難劃分而有些類似微視的題裁也可以用鉅視的方式加以探索。整體來說,藝術社會學就是把藝術看成是一個社會中可以用審美觀檢視的獨特的產物。即使「藝術品」本身是由個體的人來製造,但藝術家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思潮、教育、人格結構、機緣、和個人生活經驗的影響。在有關藝術現象的探討上,個人和團體的密切關係是和社會學中其他領域研究一樣明顯的。基於以上的原因藝術也可以被放置在「文化」的脈絡中來被檢視;在此檢視中吾人或可對藝術做一通盤性的理解。
教材:
(必讀)
王雅各,1995,“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文化觀點的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一九九五年跨文化與多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91-11。
王雅各,1997,”美術館的回顧與前瞻” ,現代美術,75:5-7。
───,1998a,譯,文明化儀式:在公共美術館之內,(原作者Duncan , C.)臺北:遠流出版社,導論、第一章、第五章。
─── ,1998b,“身體:女性主義視覺藝術在再現上的終極矛盾”,婦女與兩性學刊,9:1-54。
───,1998c,”婦女(解放)運動與(女性主義)藝術” ,在陳淑鈴編,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頁21-4。
吳瑪俐,1997,洞裡玄機—從圖像材料與身體看幾件美術作品,藝術家,10月:274-9。
─── ,1996,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裡的功能,臺北:遠流出版
施慧美,1995,”地母神到阿芙羅蒂特”,現代美術,60:24-35。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61-79。
張正霖,陳巨擘,2006,譯,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原作者V. D. Alexander) 台北市:巨流。
陳品秀,1996,譯,化名奧林匹亞,(原作者Lipton, E)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志宇,2007a,譯,美國爵士樂全攻略,原作者J.F. Sgwed,台北:左耳。
---,2007b,譯,日本黑暗舞踏,原作者S.B. Klein,台北:左耳。
游本寬,1993,譯,”女性主義及其在後現代主義中的地位”,(原作者K. Serago),現代美術,50:10-7。
黃才郎,1991,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臺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藍穌。
廖方瑜、孟成瀚,2005,塗鴉‧城市糖果地圖,台北:田園城市。
賴明珠,1995,危機就是轉機,在郭繼生編選,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pp.255-66。
謝里法,1995,日治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緒言,在郭繼生編選,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pp.20-9。
Chalmers, F. G. 1987, “Culturally Based Versus Universially Based Understanding of Art,” in D. Blandy and K. G. Congdon, eds, Art in A Democrac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p4-12
Collins, G. C. , 1987, “Masculine Bia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Democracy, in……” pp.26-43
Davis, K. 1997, “Embody-ing Theory: Beyond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Readings of the Body,” In Embodied Practice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the Body, by K. Davis eds., London: Sage.
Graham, J. 1971, "System and Dialectics of Art," annotated from unpublished writings with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y M. C. Allentuc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87-102
Read, H. 1967, "Rational Society and Irrational Art," in The Critical Spirit: Essays in Honor of Herbert Marcuse, by K. H. Wolff and B. Moore, Jr., eds., Boston: Beacon Press, PP.205-15
教材:
(選讀)
Nisbet, R. A. 1976, "Sociology as An Art Fr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6
Taylor, R. L. 1978, "Art, An Enemy of the People." N. J.: The Humanities Press, PP.29-58
Wolff,J.1984,"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r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課程分配:
日期 | 每週進度 應讀教材 |
9/16 第一週 | 發講授大綱 課程簡介 |
9/23 第二週 | 藝術是什麼? Read, 1967: 205-15 張正霖,陳巨擘,2006:1-16 |
9/30 第三週 | Chalmers, 1987:4-12 張正霖,陳巨擘,2006:19-37 |
10/7 第四週 | (現代)民主社會中的藝術 Collins, 1987: 26-43 張正霖,陳巨擘,2006:39-57 |
10/14 第五週 | 藝術社會學的視角 Nisbet, 1976: 1-26 張正霖,陳巨擘,2006:59-84 廖方瑜,孟成瀚,2005 |
10/21 第六週 | 美術館現象 黃才郎,1991。 王雅各,1997:5-7。 王雅各,1998a,導論、第一章。 林曼麗,1997:2-4。 張正霖,陳巨擘,2006:85-123 |
10/28 第七週 | 藝術與歷史I 賴明珠,1995,255-66 謝里法,1995,20-9 |
11/4 第八週 | 藝術與歷史II 陳品秀,1996:化名奧林匹亞。 張正霖,陳巨擘,2006:125-49 |
11/11 第九週 | 藝術與經濟 吳瑪俐,1996,esp. Ch.4 張正霖,陳巨擘,2006:151-68 詹偉雄,2005 |
11/18 第十週 | 期中考I |
11/25 第十一週 | 期中考II |
12/2 第十二週 | 藝術與教育 王雅各,1995 袁汝儀,1996:61-79 張正霖,陳巨擘,2006:171-253 |
12/9 第十三週 | 跨文化藝術I 孫秀蕙,2002 陳志宇,2007a |
12/16 第十四週 | 跨文化藝術II Davis, 1997 : 1-23 陳志宇,2007b |
12/23 第十五週 | 藝術與性別I:身體 王雅各,1998a,第五章。 王雅各,1998b;1-54。 張正霖,陳巨擘,2006:254-83 |
12/30 第十七週 | 交期末報告 總結 |
課目要求及計分:
這門課試圖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來看「藝術」。因為如此,所有與藝術有關的人、事、物就成了我們探討的議題。最具體的來說:藝術社會學把藝術視為是一個由人所製造出來的集體現象。這種把藝術作為一個「制度」來對待有著許多的好處。本課從藝術的本質開始討論,進而研究美學的發展階段和理論、審美觀和藝術品之間的關係(或者沒有關係!)、美學探討中的問題;在這個部分的論述中我們是將重點放置在「藝術」中的。
在通盤的考量上,即使我門們關心的是藝術,但這個關心的背景其實是「社會學」的。因此,我們接著就會從公共領域、經濟、歷史、教育和性別等方面探討它們的社會意義。當然,很明顯的我們所能介紹的內容和題材是有相當大的侷限。用另一種方式說,一直和藝術有密切關係的宗教、政治、媒介和意識形態等,就成了我們無法兼顧的遺憾。這其實並不表示後者是較不重要的,一點兒也不!這只顯示了我和各位一樣有能力、觀點和企圖上的限制(對性別和性取向的關心可能是具體的例證)。因此,我希望在各種條件的影響下,將本科目設計成為一個「至少」能夠明白某些藝術社會學中重要次領域的探討企圖。
計分方式分三個部分,課堂參與佔1/3 ;期末報告佔1/3 。期末報告的題目必須在第四週上課之前確定;期中考佔1/3。最終的書面報告則必須在總結當天交給我。其他的上課細節則可在開學的第一堂課中討論決定之。
藝術社會學(王)